刘红:做好学生引路人
2018-02-06崔静彭露露陈彦杉
崔静 彭露露 陈彦杉
“只有以问题为导向,让理论知识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喜欢上课、听得懂课,学会使用理论知识。”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刘红这样说。多年来,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思政课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确保了课堂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巧用案例,课堂灵活“接地气”。刘红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学生愿意听讲,有兴趣学习,才能发挥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育人作用。为此,即便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刘红每学期也会从头到尾将课件和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完善,增加最新案例,引入現实题材。课堂上,她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他们用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这都是她课前充分准备的结果。
教学教研相长,齐谋共进“释真理”。在教学中,刘红始终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依据教材内容“对症下药”。如在讲授“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内容时,她首先提出“外来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灾难还是现代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针对社会上流传的殖民主义侵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错误观点,她引用马克思原著观点一一殖民主义“双重使命”作为理论支撑,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殖民主义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澄清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与迷惑,使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逻辑起点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创新模式,艺术教学,方向引领不离其“宗”。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刘红来说,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底色,结合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为了突破教材束缚,刘红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同学们在经典原著上下功夫、打基础。她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原著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打破惯性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思政课堂容易使学生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刘红与同事积极探索,以“翻转课堂”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代表走上讲台进行授课及讨论结果的展示,师生角色互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双方的共同评价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刘红在教学中始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脚踏实地担当学生引路人为己任,愿精耕细作育桃李,不负丹心不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