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提升学科软实力,打造思政教育硬品牌
2018-02-06李玉杰
李玉杰
编者按:
2018年6月至11月,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8年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这次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规模空前,影响广泛,充分展示了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巧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展示了近年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果。“教学技能大赛”板块主要展示优秀组织奖获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和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教师的事迹,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高校持续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为深入贯彻并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河南师范大学以建设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突破,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软实力,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不断提高学校在省内乃至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内的地位。
科学规划,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互支撑: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课程建设是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
整合资源,凝练学科特色。首先,学校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相关资源,实现跨院、跨研究基地的学科结合和资源共享,克服學科发展中的分散主义,强化“一盘棋”意识,实现优化组合,凝练具有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其次,学校在加强“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少儿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促进重点科研基地学与学科建设相融合,实现合作共赢,共生共长;再次,学校致力于改善学科环境,提升科研条件,改进基础设施,修订学科绩效考核指标,坚持崇尚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学科氛围。
多策并举,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首先,为促进学术交流,追踪学科前言,学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学,并聘请知名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其次,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掌握学术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提升教师科研实力;再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研究团队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吸纳年轻教师进入不同的研究团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最后,完善培育机制,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学校坚持举办学术报告会和读书会等学术活动,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值谋划,探索深度融合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学校一方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特色优势学科,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整合全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全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课程,统筹规划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实现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科研威果再上新台阶。学校201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河南省第2所拥有本学科一级博士点的高校;2017年获批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6所设置该专业的高校;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唯一一所获批该专业的地方高校。同时,学校2014年获批“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获批“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18年获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全省唯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另外,学校还拥有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思政)、学科教学(思政)3个二级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关键所在。近年,河南师范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学校一方面以教研室为单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强化问题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实现团队分工协作;另一方面以课程化建设为依托,立项院级课题,让各位教师承担编写和制作部分章节的教案讲义、幻灯片、案例、视频、实践教学方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教学团队及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教学经验,提炼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进而推广应用。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大、精品多、区域特色鲜明的特点,发掘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有机融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扩大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亮点纷呈。近年,学校建成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l门,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5门,获批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1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1名教师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7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师资结构
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师德高尚,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教师数量。首先,学校提高人才待遇,通过校友会、专家举荐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其次,学校设置了特聘教授岗,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和战略思维的高层次人才;再次,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等为兼职教师。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建设。首先,学校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规划,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定期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示范培训、访学、进修等,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修订完善有关教师行为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言行,实行教师“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再次,学校合理制订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或师德楷模报告会,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理念。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近年,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和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会理论人才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