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2018-02-06

北广人物 2017年35期
关键词:乐手乐谱北平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巢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叉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

“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在秋天,北京显出她所有的大气、澄澈、质朴、壮美和动人的人间烟火……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林中树:屡屡赴京留住老音乐

9月1日晚,记者参加了纪录片《老祖的声音》看片及交流会。交流会上,导演王清仁和有“中国纪录片之父”美誉的艺术指导司徒兆敦老师讲述《老祖的声音》拍摄的故事。“屈家营音乐会”被音乐史家称之为“音乐活化石”,人们在音乐会上演奏这些音乐,主要用于祈雨、祭神、送亡灵等庄严的民间活动。音乐在屈家营村代代相传,一直保留古老的乐谱及演奏方式,靠老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有500多年历史。

该片除了记录那些震撼人心的古乐外,还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该村的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屈家营村的老村长。林中树,出生于1940年,没上过学,只是在扫盲识字班里识得几个字。他也没有入过音乐会,但他从小是在音乐会悠扬的乐声中长大的,有着本能的文化自觉。他介绍,“屈家营音乐会”在1935年时达到极盛时期,当时有三十多位乐手,四支管子,十几把笙。正月十五、七月十五等重大节日,屈家营音乐会笙管和鸣,鼓乐喧天,威震四方。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冀中平原的屈家营村被日本人控制。曾有日军索取屈家营音乐会的乐器、乐谱。村民胡若望在自家宅院挖坑置缸,把乐器和乐谱放入缸内封存,并在原地建起了磨房,直到日本人离开中国才拆掉磨盘取出乐器和乐谱。“文革”中,“屈家营音乐会”停办多年。“文革”结束后,老村长林中树受老乐手委托,四处询问音乐会这东西还是不是“四旧”。他说,“我觉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好东西,但国家还让不让搞这些东西,我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他先是跑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们看着如同天书般的老乐谱(工尺谱),给不出答案。林中树只身来到了北京,从北京市文化局到北京市群艺馆,跑了好几个地方,还是一无所获。正当他无奈之际,林中树歪打正着地走到了中国音乐学院门前,遇到了中国音乐史学会原会长冯文慈。冯教授听了林中树的介绍,看了他带来的老乐谱后,高兴地说:“这个东西是个宝贝。”在这之后,林中树又8次往返于北京和屈家营村之间,为音乐会的事情奔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3月28目,是屈家营村民们难忘的日子,因为村里迎来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考察组。专家们考察、研究后确认,这种存在于眼皮底下(北京距屈家营70公里)的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是宝贝。如同发现一块稀世珍宝一样,随后来考察和观摩屈家营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多,各路的新闻媒体也纷纷跟进,相继以各种形式报道了屈家营音乐会的相关情况,引起了极大轰动。于是,林中树与村里人决定将3月28日这天定为本村的音乐节,年年广邀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四方宾朋隆重纪念。一开始,这个节日被叫作“明白节”,代表从这天开始他们明白了自己的音乐会不是“四旧”,而是“国宝”,后来又改叫“复兴节”,寓意从这天开始,他们的音乐会才名正言顺地走向复兴。同时,为了能够让村子和外界顺畅地联通,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他们的音乐,在林中树的奔走和努力下,柏油路铺到了村口,音乐厅也在村里落成了,一桩桩其他人不敢想的事情,在林中树这里一一变成了现实。该片中有好些镜头,就是老村长带着老乐手们在雪地里建音乐厅的,很多场面十分感人。

除了将专家领导请进来,林中树还不断推动屈家营音乐会走出去。1987年5月2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响起了屈家营音乐会古朴优雅、明晰隽逸的乐调,反响强烈。此后,屈家营音乐会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演出。1987年6月,乐手们为参加“亚太地区传统音乐研讨会”的各国学者献上了精彩的表演;1989年正月,音乐会被邀请到“北京大观园庙会”演出;1990年10月,音乐会献演第十一届亚运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演出并非官方安排,都是林中树自己联系的。在“太极传统音乐奖”颁奖典礼上,林中树获奖了,奖金5万美元。当时颁奖方在给林中树的颁奖词里说道:“项目事实在于重建以屈家营音乐会为代表的冀中笙管乐,并对其进行了修复式的传承,使这一续存了数百年的北方笙管乐乐种得以复兴。”但他却朴实地说:“我只是一个农民……”

2006年,“屈家营音乐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悉,20多年来,研究冀中笙管乐,已产生6位博士、20多位硕士。冀中笙管乐进入世界最权威的格鲁夫音乐辞典,藏于全世界各国图书馆。目前,屈家营音乐会的许多老艺人相继去世,乐队里有两位近七十岁的艺人得了轻度中风。年轻人受到老艺人的感染,决定将这祖传的音乐继承下来。屈家营音乐会名气越来越大,常有人来参观、视察。又一位老乐手去世了,林中树率音乐会成员为老人送行,古老的民俗、震天的笙管在天地舞台上演……

导演这么评价他:老村长林中树是中国当代版的堂吉诃德。他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是一个可爱的幻想家,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个注重实际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手乐谱北平
人生如爵士乐队
山之高
北平的秋
是你一直想着我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乐谱:放飞梦想
演出就要开始了
想北平
舞台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