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斗争
2018-02-06潘小玲
潘小玲
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家庭往往才是孩子命运的源头,学校教育往往对孩子无可奈何。要改变孩子命运,必须改变家长。家长在纵容恶习,教师在改造恶习,谁的力量大呢?对于蒙昧的孩子,家长的力量大得多,教师往往爱莫能助。孩子沦为吃喝玩乐的奴隶,必然欢迎家长的娇惯,而拒绝教师的教育。就是觉醒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仍孤力无援,教育的力量实在微小。所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不过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事实上难以实现。
问题孩子的根源在家长,要根本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教育家长。教育如果是系统工程,教育家长就是工程中重要的部分。不正本清源,孩子的问题终究是问题。好吃懒做,胆小软弱,自私狭隘,哪样不是家长惯出来的。第一代富翁跟所有贫困者一样,都是精神的赤贫者,因为拥有金钱,孩子不仅得不到好的教育,反而给腐蚀,沦为富有的牺牲品。叫我们感到悲哀的是,家境优越的孩子普遍存在严重问题,跟农家孩子一样,在精神的某个部分很蒙昧,人格残损。游戏是富裕的产物,没有人统计过,网络游戏害死过多少孩子,我只清楚,孩子是给游戏害得丢失自我,荒废学业。孩子除了游戏,对一切都冷漠置之,二目无神,神情萎靡,暮气沉沉,懒惰得人生如梦,消沉得无所事事,把学业置诸脑后,只迷恋游戏。教师无论怎样努力,孩子都无动于衷,执意滑向毁灭的深渊。让我愤闷的是,家长拒绝我的教育,从不开家长会,因为他的虚荣心膨胀,很以孩子为耻。为什么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然后又抛弃孩子呢?
一旦染上恶习,恶习就贿赂孩子某种安逸,从而肆意奴役孩子。尊严是生命最本质最顽强的属性,可常被恶习取代,恶习成为生命最本质最顽强的属性。生命只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沿尊严的方向发展自我,二是沿恶习的方向毁灭自我。教育的使命就是启蒙尊严,消灭恶习,指引生命走发展之路。可是教育非常艰难,孩子享用恶习贿赂的安逸,自然会不顾一切抗拒教育;家长蒙昧,执意为孩子制造种种安逸,怂恿孩子投入恶习的怀抱。教师花去许多工夫,用尽智慧,教育孩子抛弃恶习,走健康之路。正当孩子沉睡的尊严苏醒,在悄然走自救之路,殊不知,只要回到家庭,家长只需稍加纵容,恶习又主宰生命。我们常痛感到,家长才是教育和孩子的最大敌人,不改变家长,教育就是徒劳。
正因为如此,教育家长成为我工作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努力成为主导者。教师要驾驭好家长,必须在家长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与家长交流,让家长知道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赢得家长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自觉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改变被爱的地位,争到爱的权利,让家长间接了解教师极富成效的工作。否则,家长一方面把孩子惯坏,一方面怪罪教师没把孩子教育好。教师是教育者,自然比家长更懂教育,理应在知识和修养方面处于优势,可是有的教师不仅不能驾驭家长,反而为家长驾驭。既然你的孩子需要教育,就决不能让家长支配教师,犹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是强者一样。纵然是暴发户或是高官,在班主任面前,也决没有任何优势。可以说,与家长建立怎样的关系,就决定对家长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然后,要指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家长是爱和教育的蒙昧者,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问题,正是因为从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家长素质才普遍低下。家长是两千年温情脉脉的家庭文化的牺牲品,溺爱是爱的基本方式。爱是什么?就是为孩子筑造安乐窝,把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一股脑奉献给孩子,似乎不毁灭孩子就不甘心。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注定沦为残废者。富有是什么含义?就是拥有毁灭孩子更好的条件。爱是牺牲自我为被爱者创造快乐的快乐体验,家长的幸福在哪里?就是努力为孩子制造种种廉价有毒的快乐。自私的家长为了攫取家庭幸福,完全不顾惜孩子的未来,执意用安逸诱惑孩子走向堕落。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是教师教育家长的第一课。两千年前,触龙就在劝说赵太后时提出正确的爱,那就是为孩子未来打算。有多少家长在娇纵孩子时,考虑到孩子的未来?本能的爱就是为孩子创造眼前的种种安逸,从孩子的快乐中得到危险的快乐,等到孩子给自己弄得残废后,又在痛苦之余抛弃孩子。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悲剧。自觉的爱有两大使命:一是唤醒孩子的爱;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孩子优秀的个性。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没有教育,孩子不可能拥有爱的智慧。家长必须启蒙孩子的爱,而不是让孩子在被爱的痛苦中挣扎,溺爱只刺激无穷的欲望,不仅不能唤醒孩子的爱,反而日益变得冷漠自私。同时,家长要深刻地懂得,为孩子创造一种安逸,就可能为恶习的入侵提供一种机会,只有艰苦危险的投资能培養良好的习惯,塑造强大的个性。这就要严格地要求孩子,而不是由孩子支配大人,从而形成畸形的家庭关系。
改变孩子的观念很难,改变家长的观念更难。家长认定只要爱孩子,就不可能投资艰难困苦。让孩子吃苦,那是家长无论如何受不了的。纵然是理性上承认有意义,也难以化为行动。有的家长长期被孩子控制,眼看孩子一步步走向堕落却无能为力,拿不出气概改变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家长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可是,只要家长不改变,家庭关系不改变,学校教育的效果就甚微。谁能理解教师工作的艰巨和崇高使命?
所以,我们才创建家长学校,与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指导家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家长,主要表现在家长会上的讲话;二是对问题家长作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辅导。正是在这些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才深刻地了解孩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也才深刻地怜悯孩子,接纳孩子难以让人接纳的恶习。正是教师的努力,家长才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之所以成为双差生,自己才是罪魁祸首,不但不能责怪教师,反而应该感激教师,与教师合作。正是深刻交流,家长才最终成为教师的同盟者,对孩子的责任感才被唤醒。
教育必须面对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否则教育就成孤立之势,孩子问题就难以解决。在与家长的斗争中,自然要讲究策略。这就是,教师必须始终怀着崇高的责任感,接纳不论什么样的家长。越是无私的胸怀,越能接纳乖张的性格,为不可理喻的家长准备宽绰的客厅。很多时候,教师只要有些微的私心,就会放弃孩子和家长。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多少孩子都可以被教师放弃而心安理得。比如,既然家长都抛弃孩子,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抛弃孩子呢?既然家长如此没有良心,为什么还悲哀地执着呢?不过,教师的崇高和不为人知的幸福正在于,在爱的荒漠建造爱的天堂,从毫无希望的现实诞生美好的希望。为了说服家长必须能控制孩子,教师可以花去整个半天的光阴,专程家访,要求家长从孩子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不争取家长,教师就是孤军奋战;只有改变家长,方能与家长结成强大同盟,改造生命的事业才可能成功。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40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