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滩涂盐碱地甘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2018-02-06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高产高效技术规程甘薯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摘要: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且用途广泛,已经成为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作物之一。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利用滩涂发展甘薯产业,既能缓解区域人地矛盾,又能产生环境生态效益。建立甘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还可以逐步增加滩涂植被面积,改良土壤结构,从而为滩涂农业的加快发展打好基础。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盐碱地多年开展甘薯栽培技术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滩涂盐碱地生产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了沿海滩涂盐碱地甘薯种植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规程。

关键词:滩涂盐碱地;甘薯;高产高效;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31.04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5-0074-03

沿海灘涂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滩涂围垦对于缓解区域人地矛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滩涂资源较丰富的省份,北起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滩涂总面积约占全国的1/4[1]。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解决江苏省土地资源稀缺和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甘薯是一种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重要农作物,同时也是我国非粮淀粉型能源植物的首选之一。甘薯抗旱耐瘠性强,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生产的干物质量居各种作物之首,而且甘薯的茎蔓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抗灾耐逆性强,在沿海滩涂开发种植甘薯既可做到不与粮食争地,同时又有环境效益,符合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和谐发展的长期战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2]。但是,由于沿海滩涂地区气候干旱多风,土地低洼,土壤盐碱化、黏重、透气保墒性差,极大地影响了薯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及增产潜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围垦滩涂甘薯产业的发展。甘薯既是高产多用途作物,又是适合滩涂开发利用的先锋作物[3]。面对不断扩大的沿海滩涂盐碱地甘薯种植业发展需求,研究适合江苏省沿海滩涂高效规模化的甘薯生产技术变得愈来愈重要。为此,笔者在总结多年试验和示范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本项技术规程。本规程规定了沿海滩涂盐碱地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适用的土壤环境要求、育苗技术、降盐抑盐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技术,为加速江苏省沿海滩涂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本规程范围、主要引用依据与术语

1.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沿海滩涂地区及类似生态区域的轻、中度盐碱地上的甘薯栽培。本规程规定了沿海滩涂盐碱地甘薯栽培的土壤环境要求、育苗技术、降盐抑盐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主要栽培技术规程。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1.3术语和定义

盐碱地(盐碱土)为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4]。

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为0.1%~0.3%的土壤为轻度盐碱地,可溶性盐分含量为0.3%~0.5%的土壤为中度盐碱地[5]。

2生产条件要求

2.1苗床用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背风向阳非盐碱地田块。

2.2栽培大田

应选择地势高、土壤含盐量较低的中轻度盐碱地、轻壤或中壤土,排水条件好,土壤疏松、蓄水保墒保肥能力中等以上水平地块。

3生产技术措施

3.1育苗

3.1.1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背风向阳非盐碱地田块。排种前,苗床翻松耙碎整平,畦面宽100~120 cm,深15~20 cm,床底施1 cm厚的有机肥并覆土2~3 cm。

3.1.2育苗方法和时间

大棚+拱棚+地膜育苗,在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排种;冷床双层覆盖保温(拱棚+地膜)育苗,在3月中旬开始排种;地膜覆盖保温育苗,在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排种。

3.1.3种薯准备

选择经省级及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鉴定)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且抗病、耐盐碱能力较强的甘薯品种。

选择薯块整齐、色泽鲜艳、无伤无病虫害、未受冻害的种薯,种薯大小在150~250 g之间为宜。排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 min。

3.1.4排种

薯块水平排放于床底,排种密度为15~20 kg/m2 ,排好后浇透水,在种薯上覆盖2 cm厚的细土,整平畦面,再覆地膜。春薯1 hm2生产田所需秧苗用450 kg种薯即可育成。

3.1.5苗床管理

3.1.5.1出苗前

幼苗出土前,尽量少浇水或不浇水,以苗床不太干、薯皮保持湿润为好;苗床相对湿度保持70%~80%,床温保持28~35 ℃,做到高温催芽。

3.1.5.2出苗后

当60%左右的薯块出苗后及时移去地膜,保持床温25~30 ℃,齐苗后晴天薄膜内温度超过40 ℃时应及时打开苗床两端薄膜通风降温。在第1次剪苗前不需要追肥,只是适当浇水即可。

3.1.5.3剪苗前

在剪苗前3~5 d要逐渐揭膜炼苗,培育壮苗;壮苗要求茎节粗短,苗长20~25 cm,有6~7张叶片,苗龄35 d以上,春薯百株质量0.5~1.0 kg,夏薯百株质量 1.5~2.5 kg。

3.1.5.4剪苗

剪苗应采取高剪苗方式,即留基部2~3节,既防止苗床土传病菌通过薯苗带到田间又利于再发苗。endprint

3.1.5.5剪苗后

第1次剪苗以后,在每次剪苗的次日适当追肥,每10 m2追肥量一般不超过0.25 kg尿素,追肥后立即浇水;剪苗后应及时用营养土(由细土+有机质组成,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培土。

3.1.6建立采苗圃

基础苗床薯苗每长至20 cm左右,分批剪插到采苗圃中,进行多次多级采苗繁苗。应用采苗圃除加大繁殖系数以外,还有利于培育壮苗,栽后扎根快、发根多而粗,易形成块根,结薯早,产量高。

3.2大田准备

3.2.1整地

按照“土地平整,田块成格”的原则进行土地整理,削高填洼,增设主排水沟,配建田间道路,形成每格田面积为0.40~0.67 hm2的生产田。

3.2.2溝系配套

田块四周挖深约60 cm、宽约80 cm的外围沟,田间每隔30~50 m挖1条深约30 cm、宽约40 cm的腰沟。注意田间沟系维护,在灌水后和大雨后及时查找、清理外围沟和腰沟的淤塞段和沟边塌陷段,并经常巡查以保证沟系畅通。

3.2.3降盐抑盐技术措施

3.2.3.1挖排水沟降盐

中度以上盐碱地每隔30~50 m设置1条主排水沟,沟宽约1 m,深约1 m。轻度盐碱地不需要特殊改良。

3.2.3.2深翻深耕压盐

结合冬灌在入冬上冻前全面深翻深耕,全田深翻30~35 cm。深耕深翻可及时切断毛细管,有利于接纳雨水,增加土壤透水性,加速压盐淋盐。入春冬灌结冰融化后,盐分充分淋溶、下沉,使耕层尽量减少盐分积累。

3.2.3.3灌溉淡水洗盐

薯苗移栽前40~60 d,田内灌溉淡水洗盐。轻度盐碱地灌水洗盐至少1次;中度以上盐碱地灌水洗盐不少于2次。每次灌溉淡水量以不形成田内大面积深度积水为宜。

3.2.3.4培肥改土抑盐

应符合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的规定。提倡有机肥和复合肥配合施用,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撒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有机肥)30~60 t/hm2,氮肥(N)150~200 kg/hm2,磷肥(P2O5)120~150 kg/hm2,钾肥(K2O)200~250 kg/hm2。

3.3大田栽插

3.3.1栽插前准备

3.3.1.1整地做垄

栽插前7 d将地整好后旋耕做垄,垄距0.7~1.0 m,垄高25~30 cm,垄面宽20~30 cm。

3.3.1.2地膜覆盖

起垄后移栽前,可使用99.9%乙草胺乳油300 mL兑水30~60 kg喷雾或者24%乙氧氟草醚乳油30~50 mL兑水30~50 kg全面均匀喷雾。施药时田间土壤应保持湿润状态,除草剂均在盖膜前喷洒,可在垄面形成1层药膜,有利于防止膜下杂草孳生。

起垄喷施除草剂后立即用塑料地膜覆盖垄表面,地膜要盖严、拉紧、压实。覆膜时,垄沟底留出间隙,不要连接,以便雨水下渗。田间覆膜完成后,切实做好防护管理,严禁牲畜等入地践踏,防止大风揭膜。要经常沿垄沟巡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

3.3.2栽插

3.3.2.1适时早栽

盐碱地土壤地温偏低且升温慢,为保证薯苗成活率,不宜过早栽插。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 18 ℃ 时(一般在4月25日前后)择期栽插。栽插时保证做到足墒移栽,墒情不足要及时浇好定根水,没有浇水条件的最好在雨前栽插,或者雨后及时栽插,大雨天不宜栽插。

春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栽插;夏薯在6月上旬栽插,最晚不迟于6月中旬。

3.3.2.2栽插方法

移栽前1~2 d,可用生根粉对苗基部 6~10 cm进行蘸根浸苗,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率。破膜栽苗,栽插时尽量减少对地膜的破坏,栽插后及时覆土封住栽插口。采用斜栽法,栽插时将薯苗基部斜栽入土2~3个节位,外露2叶1心,其他叶片可折埋土中。土壤墒情不足时,必须做到带水栽插,栽苗后浇透窝水,同时用干土及时封盖,有利于保苗保墒。

3.3.2.3栽插密度

春薯52 500~60 000株/hm2;夏薯 60 000~67 500株/hm2。

3.4田间管理要点

3.4.1查苗补苗

在栽插后7 d内进行查苗补苗,以保全苗。

3.4.2中耕除草

薯苗成活后到封垄前,在膜间垄沟进行中耕除草1~2次;封垄后则只须徒手拔除田间大草即可。除草作业的同时检查地膜覆盖情况,及时压土封盖。

3.4.3防旱排涝

为保证薯苗成活,栽插后要浇透定根水;生育期不遇特殊干旱一般不需要浇水,如遇较长时间的伏旱则可小水顺垄沟轻浇,也可喷灌、滴灌。若遇阴雨,应及时排水,防止涝渍。清理田间沟系,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雨止田间无积水。

3.4.4及时追肥

由于盐碱地土壤肥力较低,施入基肥不足时,覆膜甘薯生产中期会出现叶黄脱肥症状,应及时追肥,可喷洒1%~2%尿素(或者0.2%~0.3%磷酸二氢钾)750 kg/hm2 2~3次,每次时间间隔为7 d。正常生长田块,后期出现叶黄早衰现象,可依据田间长势酌情喷洒尿素(或者磷酸二氢钾)1~2次。

4病虫草害防治

4.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4.2农药使用准则

化学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

4.3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方法详见表1。endprint

5收获与运输

5.1收获时间

甘薯一般收获时间在10月20日前后,以下霜期前收获完毕为原则。收获时要选择晴好天气,切忌雨天收获。商品薯收获最好在上午进行,薯块晾晒2~3 h后下午装袋(筐)。

5.2收获方法

可采用甘薯专用机械收获犁收获,人工捡拾。人工收获时,注意从垄面一侧挖起,防止刨伤。鲜食商品薯最好选择塑料周转箱装运,防止破损。收获后及时清除废膜。

5.3运输

甘薯收获后及时运到贮藏库贮藏或及时加工处理。装运时做到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途中严防雨淋,注意防冻。

6安全贮藏

6.1贮藏方式

选择保温透气性好的贮藏库、半地下式或地下式贮藏窖贮藏。

6.2贮藏期管理

6.2.1贮藏条件

收获后短时存放的,必须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下保存。长期贮藏时,贮藏的最适温度为 10~15 ℃,相对湿度为85%~90%。

6.2.2贮藏管理

前期应打开贮藏库的门窗、气眼,降温散湿;保持窖温在12 ℃左右。中期(入窖后1个月至第2年立春前后)应以保温防寒为中心,窖温保持在10~15 ℃为宜,不能低于9 ℃,防止甘薯冻害腐烂。后期以稳定窖温、加速通风换气为主,窖温应继续保持12~14 ℃为宜。

参考文献:

[1]颜世委. 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和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物质組成的关系[D]. 南京:南京大学,2014.

[2]张鹏. 粮食安全与生物质能源的和谐发展——浅谈发展我国木薯和甘薯能源作物的优势与问题[M]//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47.

[3]姚成勇,李长亚,杨力,等. 耐盐甘薯在盐城市沿海滩涂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09(1):15-17.

[4]石元春. 盐碱土改良——诊断、管理、改良[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王遵亲,祝寿泉,俞仁培,等. 中国盐渍土[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产高效技术规程甘薯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技术规程的探讨
浅谈煤矿高产高效型生产区队建设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简述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
西葫芦栽培技术规程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