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张书旃的传奇人生及其留在乐都的墨宝《柳燕图》
2018-02-06李积霖
李积霖
南来北往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承载和传递着人们的种种情感,或是春天和爱情的美好,或是思乡和怀旧的愁绪。“似曾相识燕归来”,打开《柳燕图》画卷,舒朗清新的气息引领观画者进入恬淡幽静的春景遐思之中,画面描写春天两只燕子飞来之景。燕子低飞呢喃,整幅画用小写意手法表现,用笔圆劲秀泽,敷色浓淡相宜,尽显春韵,燕子的姿态灵动而有变化,颈部及腹部以朱砂点红,尾长呈深叉状,燕子的造型,拟古之笔由此可见一斑。《柳燕图》中柳条如烟,随风飘拂,丝丝缕缕将垂柳曳风飞扬的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南的春景尽收尺幅之间。画中的柳树轻盈娇柔,小枝向上伸展,展现出蓬勃向上、纯朴坚韧的品格。《柳燕图》布局舒朗,用笔健劲粗放,多方笔转折,用笔润燥相间,色调清淡温和。构图疏密有致,用线粗细灵秀,圆润柔和,敷色明丽滋润。美妙的意境给这幅《柳燕图》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幅画作时时触动着游子思念家乡的心弦!
這就是留在海东市乐都区的由我省著名画家郭世清的恩师张书旃大师所作的《柳燕图》,我们能够从这幅《柳燕图》的艺术魅力中,真正理解国画艺术的真谛。张书旃是为中华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花鸟画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以弘扬中西融合、革新中国书画的精神为己任,用他的艺术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的神韵。
张书旃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的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据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介绍,1940年至1942年,张书旃先后将其创作的《百鸽图》《云霄一羽》《松枝双鹤》分别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加拿大总理麦肯金。三次赠送中国画给西方领导人,张书旃成为抗战时期在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画家。他在绘画上求简去繁,风格独具。在用笔上,张书旃主张“重简去繁”,“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他认为:“笔简是删去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保留最精华的部分,是高度的概括,一笔着纸,形神兼备。”这幅《柳燕图》寥寥数笔,以少寓多,笔简意繁,游刃有余,耐人寻味,更突出了画面的意境与韵味。他曾培养了诸如苏葆桢、宋省予、张世简、程本新、郭世清等一代优秀中国花鸟画家,对中国当代小写意花鸟画发展影响至深。这幅《柳燕图》正是张书旂大师留给得意学生郭世清的墨宝。郭世清是青海乐都人,师从徐悲鸿、齐白石、张书旃、傅抱石等画界名儒。他与徐悲鸿合画的《猫蝶图》已成为闻名于世的画界珍品。尤其在张书旃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对花鸟画的造诣尤为深厚著长。他经吕斯百推荐,在敦煌千佛洞与敦煌学专家常书鸿共事两年有余,经他手绘成册的《敦煌藻井图案》收入国家级画册,为后学者研究敦煌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图文资料。他与方之南、张之纲、周宜遵并称“民国青海四大画家”,1949年组建了青海文联美术组。他婉言谢绝了徐悲鸿、张书旃邀他任教中央美院的盛隋,一生倾力于青海美术事业,育人无数。郭世清和他的恩师张书旃先生一样,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生活情趣丰富的人,一个深爱故土的高原赤子,更是一位有灵根、有才气、有成就的著名画家。他有追求真善美的炽热情感,有明睿的思路、深厚的功力,有精湛的技艺、孜孜追求艺术真谛的品德。郭世清秉承张书旃先生的教诲,不懈地探求艺术真谛,创作了许多立意新颖、秀丽洒脱的花鸟画作品。郭世清的花鸟画用色明快,情趣别致,简练生动,形神兼备,同样具有独特强烈的艺术个性。《花鸟四条屏》《阵风》《寒禽野集》等作品的神韵完全传承了张书旃先生的艺术精髓,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可惜1968年不幸逝世,享年53岁。
张书旃(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旃,号南京晓庄、七炉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张书旃是近现代花鸟画大师,他充分继承了传神写照的创作方法,将唐宋时期的工整与元明时代的写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与徐悲鸿、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张书旃取法任伯年,先学西画,后转攻国画花鸟,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因其善用白粉,故有“白粉画家”之称。张书旃20世纪20年代初入上海美专学习,早年得高剑父指授,有日本画的面貌;喜用高丽纸作画,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又得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亲授。1922年,张书旃从金华七中毕业后,曾报考过国立中央大学,但未被录取。殊不知,1929年,中央大学校长徐悲鸿竟邀请张书旃前往南京,任该校教授。在工作与生活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在南京举办个展。抗战前赴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1956年在美国西部举办国际画家名作展览,其作品《雄鹰》获水彩大奖。吴茀之、潘天寿、张振铎到南京看画展时,住在晓庄新村张书旃家。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书旃和宝莲睡床上,其他三人睡在地板上,无话不谈,还互相斗嘴。张书旃取笑潘天寿“寿头,寿头,只画石头”,潘天寿反讥他说:“是啊,我的石头不值钱。你的画像花旦,涂脂抹粉,人家喜欢。”和平使者张书旃在四川重庆期间,饱受离乱之苦。怀着对和平的无比渴望,1939年,他创作了《百鸽图》,以国家名义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祝贺罗斯福三次连任总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作此画历时3天,经历了日军轰炸机18次投弹轰炸。当画到第97只鸽子时,日军轰炸机再次袭击重庆,炸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寓所附近的许多房子被炸毁。但他置生死安危于不顾,在硝烟中完成了这件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向法西斯展开全面进攻,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形势。张书旃创作了一幅《云霄一羽》,画面中在岩壁耸立的山脉上空,一只雄鹰展翅盘旋,似乎在洞察猎捕对象,以便随时攻击。这幅作品由时称“当代杜甫”的杨永玺先生配诗后,赠送给英国首相丘吉尔,以表彰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遣以陈纳德为首的空军飞虎队来华支援抗战,在执行任务中屡建战功。张书旃画了两幅绢画赠送给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和他的战友。1940年,张自忠将军在抗战中壮烈牺牲。张书旃在重庆嘉陵宾馆举办个人画展,将200幅国画作品义卖,募集资金,作为以张自忠将军冠名的奖学基金。endprint
张书旃在中央大学从事教育达11年之久,1941年他以中国艺术使者身份赴美,肩负使命:一是不顾战争创伤开展文化交流,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带给美国人民;二是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募集资金,支持抗战。远赴重洋后,勤奋作画,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在美国芝加哥研究院、旧金山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国立美术馆、渥太华美术馆等十余个地区的艺术场馆举办画展,义卖所得源源不断地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寄回祖国,为支援抗战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张书旃通过中国救濟总署先后寄回来的资金约10万美元。在西雅图,112名中国留学生因战乱与家庭失去联系,经济来源中断。张书旃挑起重担,竭力帮助他们解决衣食问题,让他们安心学习。然而,他自己的家乡沦陷,他长达五年没有寄钱回家,家人生活极端困难,靠张书旃的母亲在家养猪、养蚕维系家庭生计。张书旃常常对子女说,一位艺术家就像一条蚕,吃下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必须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绘画事业上。他还打算做一次环球旅行,经苏联再次回国,但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他不幸得了胃癌,手术无效。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编写完成了《翎毛集》《书旃画法十章》,本来还打算完成《花卉集》的编写,但生命之光已经耗尽。1957年8月18日,张书旃病逝于美国旧金山湾东寓所,享年57岁。
张书旃绘画技术炉火纯青,挥手立就。美国人问,培养一个像他这样的画家需要多少时间?他回答:“5000年的中华文明加上我的岁数。”张书旃在美国十多年,许多朋友劝他加入美国籍,以方便工作与生活。但他说,我有国籍,为什么要加入美国籍?虽身在异乡,但他在作品上的题款总是“浦江张书旃”,足见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陈思娣认为,张书旃是艺术传播的使者,虽远在异国他乡,却始终孜孜不倦地用他的艺术在开展世界文化交流。
中国花鸟画的魅力是独特的。张书旃绘画的色彩、布局不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以形写神,能挥洒自如,收到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也令其他画家难望其项背。中国画表现的鸟是活灵活现的。不仅刻画鸟的基本形态,而且抓住了鸟内在的生命,将鸟在瞬间的微妙变化跃然于纸上,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吕凤子对张书旃的花鸟画曾有这样的评价:“书旃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徐悲鸿也认为:“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中国第一人,当无出其右。”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张书旃力求花鸟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和融汇古今、推崇折中中外的艺术宗旨。张书旃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对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把握,强调在概括而又准确地刻画对象形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借鉴西方对物写生法,笔下的花卉、草虫、禽鸟形象多姿,摆脱了既定程式,因此他的花鸟形象结构准确、动态逼真,摆脱了空洞单调的模拟风。他在笔墨勾画的同时,适当强调赋色的明艳,格调清颖,情趣别致,有很强的艺术个性。张书旃先生的花鸟画用笔很独特,富有时代的美感,清新不失华丽,淡雅不失脱俗,手法巧妙娴熟,别具一格。张书旃又吸收了日本画和西洋画的技法精华,兼取众家之长,把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张书旃将自己的一生都用在艺术上,也可以说是先生为中国的书画艺术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花鸟画的最高境界恐怕是很多艺术家为之追求的境界,也是艺术家为之努力的目标,作画的时候,陶冶自己的情操,感受国画的魅力。先生的画笔虽也抒发个人胸臆,却也时时不忘以画中之情趣启迪观者心扉,使人发现未曾关注过的机趣,这幅留在青海乐都的《柳燕图》便是一例,每见其画作,总让人强烈地意识到似乎画家与观者间在无言地对话,在交流着彼此的感悟。收藏这幅画的主人已经成为这幅著名国画作品的守卫者和保护者。每次当我与这幅画的主人轻轻走到画作前时,一阵阵暖流在心中激荡。我不由自主地会说,“我看到了一种崭新的美和优雅,看着这里的叶子,从柳树上伸出的枝杈的笔画,展现了微风的浮动,似乎在清晰地伴随着年轻人和少女的舞蹈音乐跳动,我的灵魂与这幅巨作共鸣。”又仿佛看到了大师张书旃先生静夜作画的高大身影,他激励着一群群接班人在新长征路上茁壮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