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能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018-02-06刘桂林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10期

刘桂林

摘要: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则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引言

发达国家20世纪中后期先后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受外部发展条件和内部资源环境约束,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不可复制。后发国家要想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就必须根据自身条件走出一条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和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攀升,现有产业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以及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不同产业和地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企业、产业和区域已经达到较高的两化融合水平,而另外一些则处于初步融合阶段(谢康等,2012)。这种差异必然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路径、方式和工业化环境的差异,国外学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对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上(Jorgenson&Stiroh,1999:Dewan&Kraemer,2000),较少涉及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从国内看,张劲(2010)指出两化融合通过优化区域主导产业、提升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以及催生新兴产业等途径,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赵昕和茶洪旺(2015)的研究发现,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研究要么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演绎,要么只是关注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或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相关经验研究明显滞后。因此,通过经验数据探讨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协同演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双方要素、手段、形态从相互结合、渗透到彼此交融的互动作用过程(俞立平等,2009)。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梯度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干春晖等,2011)。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间聚合质量的提升,是各产业发展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进程,具体表现为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1.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两化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增强了要素流动性,改变了产业内要素间配比结构,提高了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素拥挤和低效配置现象普遍存在,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两化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要素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要素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部门。两化融合过程中技术标准竞争、知识扩散加速、产业融合和产业衍生等因素也有利于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H1:两化融合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2.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两化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引致的产业融合和产业衍生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飞机等产业中的渗透和融合,推动了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高端跨越,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渗透和融合,推动了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催生了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趋势从增量上推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高级化进程。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H2:两化融合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1.模型构建。为验证理论分析中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2.指标选择。

(1)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中多用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结构偏离度越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这一指标可以表示为:

另外,干春晖(2011)借鉴“组织熵”概念构建了泰尔指数,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视为资源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之间的耦合程度,并以此衡量三次产业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协调程度。根据上述界定,泰尔指数可以表示为:

(2)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往研究中较多地使用非农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一些研究指出,由于产业结构服务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应采用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目前,我国不同省区产业结构演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产业结构服務化发展趋势尚不明显。基于此,在本文实证分析中,首先以非农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这一传统指标测度各省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同时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进行检验稳健性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3)两化融合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主要有综合指数、功效系数以及协调发展系数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共同的缺陷是测度所需原始数据较难获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从2010年起,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整体和大陆31个省区的两化融合水平进行了评估。这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由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评估过程中,首先对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分别进行评估,最后加权综合为各省区的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值。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以上述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以及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分指标评估值衡量各省区两化融合水平。endprint

(4)控制变量。为控制国际贸易、研发活动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回归模型中引入各省区贸易依存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授予数量和外商投资总额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三个控制变量。

3.数据来源。各省区两化融合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2-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和各省区相应年度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1.实证分析。根据(1)式中设定的回归模型,对各变量原始数值取对数后,分别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为被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回归,各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模型(1)和(2)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在模型(1)中,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两化融合水平越高,泰尔指数越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研究假设H1得到验证。两化融合增强了要素流动性,改变了产业内要素间配比结构,提高了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模型(2)表明,从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方面看,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主要是通过基础环境的改善和融合带来的工业生产效益、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模型(3)和(4)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在模型(3)中,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两化融合水平越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研究假设H2得到验证。两化融合推动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转移到效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在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简单式高级化路径演进的同时,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实现内涵型集约式高级化演进。模型(4)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2.稳健性检验。为检验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稳健h生,进一步分别以结构偏离度、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指标,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影响的主要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结果,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融合进程推動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不如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目前我国不同省区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等省区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广西、贵州等省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段(黄群慧和贺俊,2015)。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省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影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回归结果的显著性。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本文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正向影响。两化融合促进生产要素更为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利于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达到合理状态,推动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两化融合推动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转移到效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在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简单式高级化路径演进的同时,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实现内涵型集约式高级化演进。

(2)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别。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2.政策启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如下:两化融合具备自身系统演化特性,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演化进程中,呈现从基础环境建设到工业应用发展,再到应用效益显现的动态过程。两化融合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参与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从内在逻辑看,两化融合通过影响要素的配置和使用,影响产业之间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另一方面,两化融合过程中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以及这一过程中的产业软化和产业衍生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供给需高度关注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机理,主要启示有:

(1)两化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实现途径。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在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应优先通过财政、税收以及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创造良好的融合基础环境,同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引导企业提高两化融合的应用效益。

(3)在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着重提高两化融合的应用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