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

2018-02-06康海燕

群文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

康海燕

2017年7月1日,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宗喀拉则公桑民俗文化节,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宏大、参与人数之众多、气氛之热烈,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新建成的宗喀拉则第四次举办这种大型民俗文化节。

随着国家政通人和、文化繁荣,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宗喀拉则民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渐趋繁荣的良好趋势。面对这种日趋繁荣的文化现象,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地对它进行研究和发掘,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另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我们实际的工作来为整个中华文明添砖加瓦,以此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一、宗喀拉则名词解释

“宗喀”是一个地名,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宗喀山脉西北处。

“拉则”,是藏区群众在山口、山坡、主峰、边界等处用石、土石所堆砌的石堆,其上插有长竹竿、长箭、长木棍、长矛,还挂有经幡。这种拉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摩梭人和部分纳西族地区都十分流行,特别是在藏区随处可见。

在青藏地区,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藏族群众认为那些对部族有功勋的先祖之灵应寄住在山水树木中并保护子孙后代,为了供奉这些神灵而修建的城堡或宫殿称为“拉则”。

“宗喀拉则”由此得名。

拉则分赞普拉则、大臣拉则、英雄拉则、富豪拉则等多种,“宗喀拉则”是群众拉则。公元8世纪,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印度莲花生大师说:“群众拉则建在山梁,保佑群众人丁兴旺、财源茂盛。”因此,宗喀拉则是世居青海的藏、汉、土、蒙古等各民族群众集体祭祀世俗神灵的民间信仰场域。

二、地域位置

宗喀拉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这里海拔3820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拉则建筑群。贵德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着汉、藏、蒙古、回、撒拉、土等15个民族。贵德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从县境内横穿而过,河水清澈见底,走出高原后才渐变浑浊。国务院前总理钱其琛来到贵德,看到如此情景便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一赞叹恰如其分,成为贵德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贵德县境内,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丹霞地貌色彩斑斓,山峰似刀削斧砍,鬼斧神工,令人叫绝;贵德县特产长把梨享誉省内外。

三、主体建筑

万神之殿为宗喀拉则主体建筑,在规模和内容上涵盖藏区所有山神。其核心最大建筑为“颇章”,共计三层。底层为中心地宫供装藏下镇,第二层为贵德地方神拉脊山神、果泽山神及阿迷尤拉、格萨尔王等石刻雕像,第三层为世间九尊神雕塑。拉则主题之上为神箭垛,核心神箭高13米,周围插较小神箭。宗喀拉则项目建筑包括十三战神拉则、十二座小拉则、煨桑炉及配套设施,共占地10余亩,总投资1600万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拉则群。宗喀拉则群内供奉着包括主尊玛卿雪山及创世间九尊神、二郎神、文昌爷,以及藏、汉、蒙古、土族等地区的山神水神。另有小拉则十二座。拉则前后置广场,前广场有煨桑炉和大型煨桑台,分白祭、红祭煨桑两种;后广场置神箭箭园,为挂经幡、放飞风马(鹿马)之用。宗喀拉则主体建筑是按照佛教中须弥山的形象建造而成,建造过程历时3年。宗喀拉则主供十三战神,同时各民族群众也可在拉则内祭祀、祈福。

吐蕃時期,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期间,曾举行过一次赛马会,在这次赛马会上,松赞干布只得了第十三名,从此,每逢举行赛马会,第一名和第十三名所得的奖励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十三战神的由来。

据拉则的管理者、著名唐卡艺术家东智才旦介绍:“宗喀拉则是一个没有民族之分、多民族祭拜的山神庙宇。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多民族传统文化在此交融集萃,形成了该地独特的文化资源。”

拉脊山宗喀拉则的建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拉则,此创意既符合传统的拉则修建理念,同时符合当下推进民族文化昌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时代要求。同时,拉脊山从古至今是交通要道,是青海省会西宁市最近的牧区草场,是通往日月山、青海南山牧业区的通道之一,也是通往青海5A级景区塔尔寺、青海湖的途经地,是目前大力推进贵德文化旅游发展的东起点。

四、历史形成、影响和意义

规模宏大的宗喀拉则,其建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自身的渊源。从地理上来讲,宗喀拉则所在的拉脊山,亦称拉鸡山、积石山、唐述山。藏语意为“湟水南面的山”。位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与黄河谷地之间,西北-东南走向,是祁连山脉东段最南支脉。西北部与日月山的西南部相连,东南部延伸至民和县南部官亭黄河之畔。拉脊山山岩多有裸露,除夏季外,山坡常常白雪覆盖。南坡平缓,宜牧草生长,是海南地区著名的高山牧场。拉脊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多种生态类型相间。既有高山草甸,又有高山湿地,还有高山灌木和山腰乔木,山下却有大片农田。山上气候类型多样,同日内可以多次体会雨、雪、雾、岚、阴、晴、崧、霰等气象景观。不仅如此,拉脊山也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

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是多神信仰。对于居住地区周围的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藏民族都会认为有神灵栖居于其中,保佑着一方水土的同时,也需要凡人的供奉。而对于拉脊山,自然也不会遗漏掉。在现在人们看到的宗喀拉则之前,拉脊山垭口就已经有信众在此拉起经幡,建起煨桑台。凡路过垭口的信众,都会在此逗留,焚起松柏枝并扬撒风马,祈求山神的庇佑。而一般认为,山神多为男性,且为战神。所以在垭口建立插有木质箭枝的台垛,藏语称之为“拉则”。箭崇拜是藏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此的论述较多。比如1994年第三期的《中国藏学》中,由闵文义撰写的《藏族箭崇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对箭崇拜的起因及内涵作了分析:首先,这一现象是藏族人对于原始生产力进步的追念。箭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不用再拼命追赶猎物,而箭具有的远距离杀伤能力,使得人们在捕猎的过程中受到猎物伤害的风险大大降低。其次,在遇到有时能频频猎杀到猎物,有时却无一中的情况,会使人产生似乎箭也有灵力的感觉。这一现象可以看作是“自然崇拜”的遗风。在本已十分巍峨的山峰前,放置箭丛,使得本已具备神力的山神成为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战神,因而也就能够保佑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岁岁平安。由此看出“箭崇拜习俗,是自从人类发明并使用弓箭开始,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伴随着自然崇拜行为的形成而延续下来的”。endprint

由此可以看出,宗喀拉则的产生有着很深的宗教、文化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宗喀拉则扩大规模之后,才有为数众多的信众,来此地朝拜。

2016年4月11日,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宣布,位于海拔3820米的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巅的宗喀拉则高37米,建筑面积1672.24平方米,成功创造了“最大的拉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这是继4年前“最大的转经轮”之后,青海省贵德县第二次创造世界纪录。最大的转经轮轮高26.285米,直径10.22米,又称“中华福运轮”。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认证官吴晓红女士对此次最大的拉则进行了认证,并颁发证书。吴晓红女士认为:“中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具有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而拉则文化是中国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尼斯世界纪录期待未来能挖掘出更多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相关纪录,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宗喀拉则景区立足群众拉则宗旨,传扬中华悠久的宗教文化美德,纳含民俗文化、生态文明,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是一个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旅游资源,是世居青海的藏、汉、土、蒙古等各民族群众集体祭祀世俗神灵的民间信仰场域,对当今青海海南州倾力打造青海湖黄金旅游升级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及先进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宗喀拉则公桑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

拜谒诸神

拜谒诸神仪式肃穆而庄重。神像居中,数名僧人盘坐神像两侧,口中诵读佛经,神龛前酥油灯火摇曳。信教群众长跪在地,为心中之神献上供品,许下虔诚。拜谒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待拜谒完毕,便撤下神龛前部分供品,庄重地抬到煨桑炉前焚烧祭祀。

煨桑

煨桑是用松柏枝焚起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燃起桑烟有清香舒适之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雪域高原,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藏民族和藏传佛教,燃桑是有其产生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的,也伴随着美好的传说。硕大的煨桑炉依次排放在神殿前的广场上,神殿一侧,另有一座煨桑台。祈祷仪式开始后,点燃炉内的松柏树枝香草,上面的糌粑和五谷等物也被同时点燃,烟雾袅袅升起,人们开始围绕煨桑台和成排的煨桑炉,不停地叩首祈福,信教群众不断自发往炉内添放松枝柏叶、泼洒美酒、祈福祝愿。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山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風马

风马是藏传佛教金刚乘中用来对治各种业缘障碍,增长福气运势最善巧方便的法门。风马藏语名“龙达”,又名“鹿马”,有白、黄、红、绿、蓝五色为一组,分布印风马和纸印风马,类似经幡,主要是运气四部的图案,用于向空中抛撒。“龙”音译为风,疾速如风,“达”音译为马,取快速如风之意,风马借空中之大鹏与龙、地上之大虎与狮为象征,以鹏龙的飞速和虎狮的跃势,消除业风、运势、命、身和威德的衰弱,同时以鹏之飞艺、龙之雷鸣、虎之跳跃、狮之威猛表示其增长的气势。人们在山上抛撒风马,风马在风中尽情飞舞,飘落在群山遍野之中,祈福之心由此可见,敬神之意由此而生。

糌粑大战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祈福仪式结束,人们将供奉在神庙前的部分供品抬到巨大的焚香炉前焚烧敬神,供品主要有藏族群众自制的精美点心、煮好的牛羊肉以及时令水果。此时诵经声四起、鞭炮声齐鸣。跟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一样,在这里是各族群众互撒炒面,以示吉祥之意,祈福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糌粑是藏族的主食,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成团,用手往嘴里送食。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群众家作客,主人一定会双手给你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文化节期间最热闹的就是糌粑大战,登高观战,场面壮观。人们围绕煨桑台,边行走边互抛炒面,天空像下起了炒面雪,鞭炮声、佛经音乐、人们快乐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把文化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酥油灯

酥油灯是用酥油作为燃烧源的油灯,多见于蒙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酥油是从牛奶或者羊奶的油脂中反复提炼出来的。酥油常温下呈固态,颜色多为乳黄色,羊奶的则呈乳白色,酥油灯燃烧时火光稳定,奶香悠然,是蒙藏地区人民供奉神明时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酥油灯通常是摆在神像之前,大殿之内,昏暗的大殿借油灯之光平添了几分肃穆和虔诚。

为了使文化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主办者还在拉脊山草原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赛马和射箭比赛。骑手们身姿矫健,草原上骏马奔驰;射手们张弓搭箭,尽显格萨尔王子孙、游牧民族勇猛善战的豪情,箭中靶心,一个个射术非凡。

以上是我对宗喀拉则世界公桑民俗文化节的一点初步了解和探秘,其中谬误和不足之处还希望有识之士给予斧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