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信息化促优质均衡发展
2018-02-06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长沙市雨花区作为一个教育大区,点多、面广、体量大,为实现“校校成优校、师师成良师、生生皆成才”目标,满足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近几年来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归根结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教书育人服务。为此,雨花区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以智慧课堂为突破口,探索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提高雨花教育的办学水平。
“顶层设计”引领管理机制创新,确保“用得广”
雨花区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了宏观规划与统筹。出台《雨花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规划》,全区统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和配备标准,引领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
其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优化了管理。雨花区政府明确了逐年递增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近年来,投入一个多亿,有效提升了教育现代化办学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企、校企合作的多方参与模式,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雨花教育“云平台”建设和维护。依托雨花区电子政务网,全区信息化环境实现高度整合,所有学校网络和网站100%采用集中高质量托管。同时,加强无线教育城域网建设,大力普及一体机、平板电脑等智能教学设备、积极探索云平台的新技术应用,构建高效的学情反馈与评价机制,提升教学、教研的效率和效果。完成与湖南省教育资源网对接,推进了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目前,雨花区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47所,是教育部认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
“名师优课”引领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用得活”
2014年,雨花区将智慧课堂与“优课”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2013年至2017年,全区连续五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并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先后报道了雨花区长塘里小学、井圭路小学“运用智慧课堂,深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各学校在智慧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还建构了多种可推广应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用得活,学生的课堂学得活,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云端多屏互动”的活力课堂模式。稻田中学、枫树山小学等学校致力于多屏互动云课堂建设。基于无线网络课室,以云教学平台为主线,以个人电脑为学习终端,在云端构建成融合课堂实体的虚拟教育环境,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授课工具、精准的数据统计,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工具、优质的学习资源,全方位优化各个教学环节。
如长塘里小学探索出多屏互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即自选资源、自学课例、自主合作、自我展评。通过数据评价来指导教学,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主动和个性化。
2017年6月13日,雨花区教科所书记黄生英、老师朱丹主讲的《小学数学课堂网络空间环境下的“四自”教学模式与个性化学习》研讨课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博和微信客户端进行在线直播,来自全国各地2万多名教师在线观看。
“空中课堂”,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时直播教师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的课堂交流。
“智慧家校共育”的合力课堂模式。雨花区以云教学平台为基础,开设家校课堂,打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协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在雨花区一所学校开设的家校共育课上,通过教学云平台,家长们不受地域限制与孩子一起沟通、交流,也为孩子提供了个性化表达和展示的渠道。
“先锋学校”引领教育应用创新,力求“用得好”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平日难见的浩瀚星河尽收眼底,北斗七星连成勺状隐约闪烁,一边传来教师柔和的声音,将动人传说娓娓道来;人手一块平板,系统智能分析使用者特性,推送相应学习资料;一体机上轻轻一点,整个区域的教学数据一览无余……
雨花区在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学应用的基础上,注重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先锋学校”,引领、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依托泰禹小学等“人人通”应用引领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无障碍交流环境。目前,学校建立网络学校空间平台和班级空间达80%以上,65%的初中阶段及以上学生和85%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月活跃度达到79%以上。2017年,长塘里小学被授予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学校。
2016年12月,在长沙市首届中小学生“创客”作品竞赛中,雨花区22件创客作品有11件获一等奖,今年又有2件作品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机器人暨创客作品大赛,获湖南省一个一等奖。
为引导广大校长、教师了解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雨花区还建立了全国首个现代教育技术体验中心,可随时进行一站式体验。雨花区创新模式,将体验中心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充分挖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现已成为教育创新应用的“孵化器”。
(供稿:中國教育报)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