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起伏牵动多国经济
2018-02-06济冬蒋丰青木
本报驻韩国、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济冬 蒋丰 青木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两个数据均比2016年有小幅下降,引发外界讨论。从世界角度来看,人口出生率的起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走势。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应对低生育率的焦急心态,政府和企业不断推出鼓励措施,都凸显出人口红利对一国经济乃至国家整体的重要意义。
“婴儿潮”造就经济奇迹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显示,1947年至1949年"婴儿潮"期间,日本共出生806万人。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将他们成为“团块世代”。上世纪60年代,“团块世代”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超高能燃料”。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以至于出现“过劳死”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从1955年至1973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一大批企业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团块世代”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中产阶级。人口红利为日本带来了生产加速和消费升级。“团块世代”购买新型家庭轿车、发明方便面、狂购电视机、买入新型公寓……日本的各行各业都因此受益。“团块时代”还热衷文化消费,为日本动漫产业奠定了走向世界的基础。
日本九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评论说。“‘团块世代塑造了日本的企业文化、社会形态甚至民族精神。这一代人产生的人口红利给日本带来了希望,改变了日本,也影响了世界。”
战后德国在五六十年代时也曾出现“婴儿潮”,平均每名妇女生两个以上的孩子。在1955至1965年德国GDP年均增长率达8,5%。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带动了汽车消费。1950年至1960年前联邦德国的汽车产量年均增长率达21%。“婴儿潮”也带动了从玩具、房地产和教育等诸多产业的繁荣,创造了前联邦德国的战后经济奇迹。
“用人荒”让政府如临大敌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估算值显示,去年日本出生人口仅为94.1万人,创1899年以来的最低值,比上世纪70年代的出生水平减少5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在20年间减少1000万人。日本已将“少子高龄化”视为“国难”。
各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人口减少和人口结构老化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农林渔业。日本官方资料显示,日本务农人员30年间减少60%,导致大量农田抛荒,农村荒废。建筑、运输和护理等行业也已陷入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窘境。
《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称,这些行业所需人员与求职人数之比已经达到3比1。在护理行业,日本正在引入护理机器人等举措,但是劳动力仍赶不上随着高龄化进程加快而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物流行业,日本正加紧推进部分取消指定配送时间服务等业务调整。
韩国统计厅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韩国平均家庭规模较前一年减少0.02人。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较前一年减少2.2%,有婴幼儿子女的家庭较前一年减少1.0%。
德国的出生率此前也曾不断下降,在低谷时平均每名德国妇女生育不到1.3个孩子,技术人才短缺,人工费用大大增加。这导致德国的房地产行业曾20年不增长,作为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不得不把工厂迁到东欧和亚洲等劳动力充沛的国家。
生育鼓励政策成效不一
德国联邦统计局去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德国出生的婴儿数量达到79.2万名,比2015年增加了5.5万名,上升比例为7.4,创下2011年来新高。最近几年德国出生率维持在每名育龄妇女生育1.5个孩子左右。
统计学家认为出生率提高的原因是,现在年龄在29至36岁的女性完成了其被推迟的生育计划;德国政府近年持续推行育儿政策(3岁以下孩子也可上托儿所;大企业修改上班制度,育儿妈妈可以要家里办公;育儿假父母均可享受,最长可以休至孩子满3岁。)数据显示,孩子2岁便去工作的德国母亲目前已超过半数。另有分析认为难民的涌入也起到助推生育的作用,甚至有媒体预测德国将迎来新的婴儿潮。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日本政府提出“劳动方式改革”新政,鼓励妇女和老年人就业,推动企业员工从事“副业”。日本政府还计划延迟退休年龄,引导社会树立“70岁才算老人”的观念。
为解决已婚女性低生育问题,韩国政府自2006年以来颁布100余项生育奖励政策,2012年以来为此作出的年预算已超过10万亿韩元(约合578亿元人民币),然而效果差强人意。特别是在2013年,出生奖励预算的70.8%集中在保育上,生育率却没有回升。有专家认为,韩国的生育状况或陷入政策“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