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的思考
2018-02-06何雷
何雷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223)
前言
综合管廊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城市地下管道的综合走廊,通信、电力、供热、燃气以及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被集中在一起,共同进行设计、规划、建设、管理。在海绵城市中,综合管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海绵城市不仅是一个理念,也要求能够实际解决市内积水问题,这对城市综合管廊的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分析当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的问题、探讨可行建议十分必要。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其突出特色是能够有效应对雨水带来的城区积水问题,可以看做是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出现降水时,海绵城市可以吸收储存雨水,存在用水需求时,又可以将存储的水资源集中释放,高效利用水资源。根据我国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理论依然存在些许问题,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较大的资金成本,应在后续工作中统筹管理地表水、自然降水,并了解地下水情况,协调给排水工作,实现优化。海绵城市被看做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已经规划出超过100座“海绵城市”,对现有不足和经验进行总结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海绵城市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海绵城市示意图
2 当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的问题
2.1 现有给排水设施较为滞后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普通城市建设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有城市设施进行必要的改变,而非完全的推倒重建,这对城市原有设施有一定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一再扩大,城市原本的给排水系统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城区的给排水工程管线由于老化问题而性能不佳,如2017年沈阳市普降大雨导致市区内严重积水,水深一度超过40cm,这一情况突出体现了现有城市给排水系统功能方面的滞后性。也有部分地区地下管线纵横交错,难以进行集中管理和简单的拆解合并,对海绵城市建设实际工作带来相当的不利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
2.2 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不足
就海绵城市而言,极端天气也即大雨天气。我国城市给排水建设普遍采用“雨污同流”模式,部分完成规划和初步建设的海绵城市同样采用“雨污同流”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将排水(雨、雪等)井和排污井连为一体,有效节省了地下空间,由于我国相当数目的大城市人口在百万以上,“雨污同流”模式降低了市政工作的压力,但当城市在短时间内出现强降雨时,很可能由于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积水问题,出现道路拥堵、城市内涝、公共设施、人民经济财产受损等一系列情况,海绵城市的出现能够应对这一问题,但目前来看,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依然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设法加强。
2.3 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与普通城市不同,在海绵城市本身的建设理念中,自然降水等资源需要被存储、二次利用,而不是简单的“排出”。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目激增,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高效利用水资源迫在眉睫。就海绵城市而言,虽然雨水的存储、利用被提上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产出却略显不足,而且部分完成改造的海绵城市,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自然降水-存储-二次利用”这一模式存在很多难以完善的细节,比如渗水控制、地下机械运维等,这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 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相关建议
3.1 科学进行规划
前文中,曾论及海绵城市建设应考虑长期性、复杂性,由于海绵城市一经建成,如无必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建或者大规模的改造,而且较大的投资额也要求相关部门在施工前做好规划和设计。在施工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了解投资总额,并请专业的建设、施工方进行分析。施工设计环节,应重点考虑施工方案的投入产出比、安全性、可行性,反复进行评估,降低施工影响,结合区域特点确定相应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设计时期建立涵盖城市范围的水循环系统,首先明确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之后再分析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地下设施方面,除去基本的沙土、砂土结构外,水循环系统工作还需要来自机械设备的动力支持,由于地下环境湿度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耐腐蚀性,并确立可行的运维方案、检修制度。此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量较大,涉及到的内容也复杂多变,还要注意与其他管线管道的协调,尤其是一些老城区[1]。常见地下管线管道包括燃气、通讯、电力、监控、电信等,可应用BIM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遵循“新让旧”、“小让大”等基本建设原则,设计合理的管廊施工方案,将施工的不利影响降至较低水平。
3.2 优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可以看做是海绵城市在我国发展前景的基本保障,总体来看,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经验较为匮乏,实践时间也较短,面对一些常见问题缺乏处理经验,这也是导致当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各类问题的原因之一。后续工作中,顶层设计的优化可以就两个方面入手:①总结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汇总分析和推广;②借鉴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并分析对象与我国城市的相似性,总结经验进行推广[2]。以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为例,英国布里斯托尔是较为典型的海绵城市,其排水系统设计出色。降水发生时,通过设备将其引导至地表进行集中,通过一系列自然溪流、管道、渠道等将集中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种植,使用价值不高、杂质较多的水资源则用于城市绿地灌溉,保持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我国可以借鉴相关经验优化国内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
3.3 进行试点研究
试点研究有利于丰富海绵城市建设理论,针对性的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试点力度,以现有海绵城市为基础,在保证各项安全运行的基础下,进行科学的建设研究。建设实践中,要积极引进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进经验,尤其是雨洪水资源利用技术,使该项工作规范、标准,进一步促进海绵城市的推广。以上文所述英国布里斯托尔的成功经验为例,该城与我国大部分海绵城市的区别在于人口较少,仅有440000人,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水平,因此该城可以进行大规模地面设施建设,我国大城市“寸土寸金”,为保证土地利用效率,大规模地面设施建设似乎并不可行。后续工作中,可以考虑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应用,比如居民小区楼顶、小区内绿地的利用。对居民楼楼顶进行绿化,并使其与地面绿化带共同发挥作用,存储雨水,直接渗透到地面、集中进行利用,如绿地灌溉作业,提升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应用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应用模式
3.4 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可以具体进行,但结合过往经验,依然需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地下管廊管道进出开孔设置、设备运维管理等。地下管廊管道进出开孔设置需要参考施工地点具体情况,如果管道较多,一般采用竖井,应用机械方式进行通风作业;如果管道数目不多,可以使用防水套管来进行穿管,并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等文件确定通风次数。吊装孔的安装位置通常参考管廊长度、总弯曲程度确定,两个弯段之间至少安装一个。管廊和其他设施的运维,要求能够方便进行,在每根管道的最低点设置空管道的排水设施,并通过设置集水沟的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渗水、漏水问题[3]。集水沟深度可以控制在50~120cm之间,具体深度则参考当地降水量决定。地下设备最好采用金属结构,并保证外表绝缘性和防水性能良好,维护周期不宜超过1个月,可考虑以2周为间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在大规模降水前进行重点检查。
4 总结
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了解了相关基本内容。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存在设施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可行建议则包括科学建设综合管廊、注重顶层设计、进行试点研究等。在建设过程中也应注意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确保管廊能够发挥作用、满足需求。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提升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的总体水平。
[1]刘彦涛,王彦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探讨——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J].城市,2016(04):54~59.
[2]樊国正.“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2):91~92.
[3]荣冰凌.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滨海地区排水防涝对策探讨——以厦门市海沧北片区为例[J].江西建材,2016(1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