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2018-02-06
北京市民政局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践行“为民爱民”理念 加快推动首都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北京市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的嘱托,认真落实黄树贤部长五次考察北京重要指示,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坚持把好政治方向,提升新时代民政工作的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掌握民政工作的内生规律,及时调整工作站位、推进方式,把好民政工作的政治方位。立足主要矛盾变化,研究梳理首都民政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从区域、群体、领域入手,加强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的整体设计,统筹谋划推进首都民政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落实为民爱民理念,建设人民满意民政。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守“三个基本”民生底线,即照顾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要。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主题主线,高标准设计新一轮民政改革,深层次推进标志性改革,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充满活力民政。四是坚持转变实现方式,通过旗帜鲜明推进社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统筹标准化建设以及打破体制界限,做大民政人才总量等方式,建设规范高效民政。五是坚持树立新型民政安全观,建设安全廉洁民政。深刻认识民政从严管理特殊重要性,以政治、决策、干部、资金、项目、工程、信息、业务领域为重点,全面构建民政大安全格局。
安徽省民政厅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全力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安徽是外出务工大省,有72.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还有20万名低保家庭儿童、9万名残疾儿童、2.7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近年来,安徽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儿童保护的决策部署,在民政部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进下,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做细做实保护保障工作,统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特别是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不断强化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共新建、改扩建县级儿童福利机构61个,县级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56个,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校外“流动留守儿童活动室”1308所,依托学校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9万个。
全面建立基层队伍。整合计生专干、妇女主任等工作力量,设立乡镇(街道)儿童保护督导员1863名。结合
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配齐配强村(居)民政专干工作,设立村(居)儿童保护专干17144名,实现乡镇(街道)和村(居)工作队伍的全覆盖。合肥市肥东县财政2017年共投入1235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每人每年3.5万元标准,配备儿童保护督导员和儿童保护专干353名。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在全省范围内选择5个县(市、区),开展部省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人员试点。省级福彩公益金安排300万元,设立“福满江淮、同享蓝天”“江淮社工行动之成长相伴儿童服务”等项目,支持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服务。与中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孤儿保障大行动”工作,为全省2.7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办理“淘宝公益宝贝爱心保险卡”。争取爱佑慈善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支持,投入250万元新建村(居)儿童快乐家园28所。
湖南省民政厅
坚持党建引领 锻造民政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年来,湖南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建引领、立根铸魂,全面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一是有力推进了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全年选拔任用、交流轮岗干部80余名,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举办民政青年干部技能大比武,提高队伍素质能力。二是有力推进了重点工作。建立“一单四制”管理和市州重点民政工作评估制度,年中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市州交叉检查、第三方面评估,推动民政任务纳入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农村低保清理整顿、村居同步换届、抗洪救灾等工作都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开展督查,进行强力推进。三是有力推进了基层能力建设。按照部里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要求,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中,开展部门联合调研,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1536个,通过购买服务充实基层民政力量。四是有力推进了民政改革创新。全面完成省委交办的13项深化改革任务,做实做强省减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部署开展“五化”民政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救灾应急、社会救助、殡葬改革等30多项工作得到部省表扬或重点推介。
广东省民政厅
建立四级组织 强化服务保障扎实推进复退军人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民政部具体指导下,广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升华推广惠州经验,把服务体系建在复退军人“家门口”,把服务工作做到复退军人“心坎上”,有力提升了复退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促进了复退军人整体和谐安定,取得了较好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厅会同军地有关部门经过反复深入调研,把惠州经验概括为“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帮扶解困,完善保障措施,用情开展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贯彻中央加强优抚安置工作有关文件,提出将惠州“解困”型服务体系提升到“优待”型。2017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部署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组织,制定复退军人精神激励、物质优待、社会参与服务和意见联合会商四大服务措施,明确生活、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创业五项优待机制,健全组织领导、帮扶指导、人员经费、激励考评等六大保障措施。
为推动建立落实优抚制度的长效机制,地方由党委抓总,民政牵头,与卫计、住建、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定期会商,研究制定优待项目、标准和经费保障等内容;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对口指导,上下协调配合,全省建立了横向到边全覆盖、纵向到底零空隙的协调机制。为确保地方优待有序开展,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建立优抚工作区域协调机制,视经济发展水平将全省划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确立一个牵头单位,协商确定本区域地方性优待标准,确保地区差异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此外,各地服务组织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结对交友、帮扶解困、政策宣讲、精神抚慰、结对交友、送医送药、社会力量关爱活动等服务复退军人工作。
重庆市民政局
强化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打造重庆地名文化品牌
在民政部的精心指导下,重庆地名工作紧紧围绕新时代“大爱民政”建设,梳理地名溯源,夯实地名普查,规范地名管理,弘扬地名文化,延伸重庆文脉,推动重庆发展,着力打造方便快捷的地名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一是推进地名服务“信息化”。实施“数字地名”工程,启动建设地名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编制《地名普查数据脱密技术方案》,建成省级地名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区划地名数据库、普查网站群、区划地名网、地名管理预审系统、官方微信及微博等系列平台。实现了地名信息由静态向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由单向到互动的转化,提高了地名信息服务的效率,实现了服务手段的信息化。
二是推进地名服务“标准化”。重庆市建立并落实地名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建共治共享地名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大、洋、怪、重”等地名乱象。出台《重庆市地名专名与通名使用规范》,编制《重庆市地名总体规划》,指导区县编制地名规划25项。加强新生地名管理,规范地名命名2636条。
三是推进地名服务“便民化”。坚持地名为经济社会服务,构筑地名服务大格局,结合普查成果转化,全年标准化地名1852条,设立地名标志牌5279块,编制《区划地名图册》《一街一镇地名图》,开发《三维实景电子地图》,打造地名文化保护标志,建设边界地名文化墙碑,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地名公共服务。
贵州省民政厅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新格局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改革,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新格局。2017年11月10日,《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经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正式印发实施。文件就深入推进全省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全面调整提升减灾委规格。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以现有减灾委组织架构为基础,省、市、县级减灾委主任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主要涉灾部门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及军事机关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二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协作体系。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各级减灾委在灾害管理中发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主要灾种指挥机构在同级减灾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发挥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进一步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
三是强化减灾委办公室能力建设。省减灾委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承担省减灾委日常工作,负责全省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具体工作,牵头制定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和规划,协同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全面强化其在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