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8-02-06赵景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建设

赵景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我们党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准确理解“新矛盾”的重要判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朝着更平衡更充分的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奋进,努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运动发展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在现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些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同样亟待解决。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正是“新矛盾”的历史与现实依据所在。

二、正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根本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经济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

(一)从需求结构看,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的不平衡不充分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消费一向是软肋。近些年尽管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但投资占GDP的比重仍然为32.1%,而我国的消费率只有58.8%左右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因素很多,有些是正常的——例如人口红利时期的储蓄率通常较高;有些是不正常的——除了以下所说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城乡收入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之外,其中一个突出的因素就是在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中,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收入所占比例较低。这说明,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职能。

(二)从产业结构看,表现为三大产业有待发展

中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与发达国家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尽管体量很大,但大而不强,部分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尤为突出。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必将从主要依靠工业化转向服务业。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51.6%左右,仍然低于发达经济体60%到70%左右的水平。在服务业中,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但科教文卫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这导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制造业。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值于2012年超越美国,现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不过,从制造业总体的技术水平看,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

(三)从增长动能上看,突出表现为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

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创新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研发投入为例,2016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但从各个产业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还偏低,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四)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我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相对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仍然落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改革开放至今,由于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的工业化和对外开放集中在东部,东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尤其是西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底为2.71:1。

上述“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怎么调?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建党一百年时,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年时,我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因为,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提高到2017年的8.13亿,净增6.41亿,相当于每年造出一个16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每月造出一个136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样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最根本的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城乡相促、城乡一体发展的共赢道路,走以人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人与环境相协调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努力探索。

1.统筹城乡建设、生产和管理规划。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制定一个科学、集约、智能、统一的现代城镇化规划体系,意义深远。实践中要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保障资源长久支持。统筹规划城乡和乡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注重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产业发展,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延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要注重统筹城乡公共事业管理,走智能城镇化之路,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2.资源配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探索改革城乡分离制度。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积聚中心,要素投资回报率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要素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城镇,农村投资建设更多地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性质,因此,更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引导资源投向农村。

3.坚持产业支撑,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新型城镇化时,始终强调将城镇化建设要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始终强调城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的。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城镇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要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要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这些,决定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融合互动,决定了“新四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

4.合理布局特色小镇,大力培育特色经济。2015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特色小城镇。确定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条件优越的重点小城镇为中心镇,赋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给予倾斜扶持。同时以这些中心镇为核心,通过与周边乡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集聚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要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依托特色经济,实现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依托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5.加强城镇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的合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定向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人才,加强城镇基层政权建设。要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好城镇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精神文明等各项事务。对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急需人才,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6.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及全社会的积极力量,主动参与到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来。形成合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经济建设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