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助推 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钥匙”
2018-02-06龚岩
文/龚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随着现代工业取代传统手工业,《说文》中提及的作坊式“工匠”不存在了,但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并成为现代制造业腾飞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就是最好的佐证。
德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德国是一个高度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工匠精神被誉为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发明出一代又一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工业产品,让德国制造成为一个品牌。
德国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从德国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德国“工匠精神”的解读中,不难发现德国“工匠精神”的真谛。罗多夫提出,德国“工匠精神”有几个核心点:
“慢工出细活”打磨精细产品。以科隆大教堂为例,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打磨产品。“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成为德国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持之以恒”打造专业品质。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德国“螺丝大王”伍尔特,70多年来始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是德国制造质量过硬的保证。
“永不停止”提升创新引领。从中世纪开始,“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专业领域永不停止追求进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成为德国“工匠精神”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永不停止的创新,德国制造成为现代工业的引领者、创新者。
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这些优秀的工作精神和品质对于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具有重要的价值。
延续匠人情怀,让“匠心”助推创新。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指出:“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因此,工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匠人情怀饱含着匠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通过持续不断的精雕细琢,在产品的升华中感受价值的存在。延续匠人情怀,让匠人的“荣誉法则”永不褪色,以工匠的态度来做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崇尚精业和敬业,让工匠精神助推中国制造腾飞。精业是“匠心”的内质,敬业是“匠心”的外形。“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巧心”是基础,“劳手”是外化。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精业体现着工匠对产品质量的执著,敬业体现着工匠对职业的敬畏。精业和敬业支撑着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反映着工匠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以工匠精神为“核”培养中国的现代工业文化。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一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二是建立起包括现代工业文明和工作伦理的文化体系。“工匠精神”既有“德”的维度要求,也有“业”的维度要求。弘“德”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强调对技术人员的精神推崇;重“业”需要关注技术工人的待遇,构建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从“德”和“业”两个维度一起努力,培育浓缩现代工业文明核心现代工业文化是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基石。
表彰劳模,夯实工匠精神之基
表彰劳模,从精神层面夯实工匠精神的文化之核。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德国“工匠精神”的优秀基因,加快实现“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表彰劳模,通过劳模精神的引领,劳模价值的弘扬,劳模荣誉的展现,构筑起“工匠精神”的文化之核。
表彰劳模,从权益层面夯实弘扬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个宏伟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升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强化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劳模,让“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体系。通过表彰劳模,完善劳模权益保障,让技术工人传承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
表彰劳模,从社会层面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劳动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而创造则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营造劳动光荣、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良好社会风尚。”表彰劳模,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敬业奉献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者至上的社会共识;表彰劳模,建立健全鼓励劳动者勇于创新、勤于钻研、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的体制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表彰劳模,让劳动者收入有提高、就业有保障、奋斗有激励,切实提升广大劳动者投身劳动创造的获得感,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高水平劳动者报酬,鼓励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真正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