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踏实地 践行科研人生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成社

2018-02-06文/曹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王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突变体

◎ 文/曹 莉

他是小麦育种新技术及新品种选育领域的专家,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了他对小麦育种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就是王成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新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30多个春秋,风雨无阻,潜心耕耘。

王成社同志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养的博士生,曾在墨西哥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和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院进修小麦遗传育种。毕业后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起初从事小麦常规育种,参与陕农7859、陕229等小麦品种的选育。从1989年开始从事小麦花药培养技术及其育种研究。小麦花药培养育种技术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项育种新技术。主要是该项技术能加快育种的速度和提高选择效率。他学习小麦花药培养技术师从中科院的欧阳俊闻老师,并用此技术结合其它育种技术选育出了陕农757、陕农28、陕农78等小麦优良新品种,在陕西省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育的陕农138因极早熟是目前陕西省冷凉区域一年两熟和间作套种的首选品种,选育的陕农33是目前陕西省的优质主栽品种。

王成社从国家“八五”科技计划开始,就参加国家和陕西省小麦育种和技术研究队伍,深深地受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感染,在接手花药培养技术育种的时候,每年要培育几千花培苗,就是不出品种。当时小麦花药培养技术育种也遭到育种同行的质疑。王成社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花药的供体材料上,他精心设计试验,潜心研究高达七年之久,最后终于证明自己的分析是对的。常规花药培养技术育种的花药供体主要是用杂交F1,F1的花药基因型分离较大,出现优良基因型的几率较低,花药培养的绿苗率也低,所以,选出品种的几率更低,而结合常规选育用F2和F3代的优系进行花药培养选育出优良基因型的几率较高。因此,王成社提出在目前花药培养技术水平的情况下,结合田间选育优良品系进行花药培养技术育种效果较好的建议,并用以前的757优系经过花药培养选育出陕农757小麦优良品种。他将研究结果发表在《遗传学报》上,欧阳俊闻老师连连称赞他在花药培养育种领域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十分重视优良基因的创制与筛选利用。一个好的基因可以引领一个育种的时代,比如矮杆基因Rht的利用使小麦产量提高了50%以上。从“十一五”开始,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加入到国家诱变育种团队,采用航天诱变、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等技术结合花药培养技术创建了中国春、H261、京花1号和陕农33等突变体群,筛选了许多突变体,对优良突变体基因的筛选、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育种利用有重要作用。陕农138就是通过航天诱变选了一个早熟突变基因的利用选育的品种,成熟期比一般品种提前3天以上,陕农33也是通过诱变得到的一个优质基因的利用选育的品种。目前他主要考虑的是怎样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增产潜力的问题。这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小麦育种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而王成社采取的途径是调整发育节奏,加长小麦灌浆的时间。他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分析问题,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求实务真的科研精神,这就是坚持初心的不变选择。

今年58岁的他,感慨道,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下一步的计划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把尚未毕业的学生培养好,为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科研平台。既是退休,他也会继续关注国家小麦育种工作的发展,如果有好的想法,也会与学者交流分享。

这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朴实无华,时刻铭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眼观大视野,胸怀大格局,心系国家和人民,为服务国家小麦育种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

猜你喜欢

王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突变体
盐胁迫对水稻耐盐突变体sst芽苗期生长的影响
Nonlinear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microbubbles under acoustic and magnetic fields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航天搭载小麦株高突变体研究初探
奇妙的大自然
新的控制水稻粒宽基因获发现
悦读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