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2018-02-05陆慧芬

牡丹 2018年3期
关键词:席勒康德客体

美学从属于哲学,它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不同的哲学家对美学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学发展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现代美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研究美学基本问题,就绕不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这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发现美学问题的本真。笔者将从康德、席勒、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出发,阐释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一、康德“纯思辨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定者,因此在探讨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时,对康德提出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康德对于美学的思考主要是基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认识,在绝对发挥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揭示了与美学相关问题,这就是“思辨哲学”。

首先,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成为后世关于美学问题研究的基础,即对“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具体而言,康德以人为主体,探究人的心理能力的运用,而人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从而构件了知、情、意三大领域。人们由此就可以分析出人的三种基本活动方式:其一是必须要通过概念认识自然界;其二是要依靠绝对命令维持自身道德的自由;其三是要通过具有理智性的情感活动,把握客观现实对象。通过这样的观点,哲学家康德将人们对美学世界的探索活动也融入人类自然活动的领域,从而实现了两者的统一,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活动所能产生的快乐其实与“客体对诸认识机能”是一致的,在审美活动中,正是因为客体形式与主体的心理结构机能是相互适应的,人才会在审美活动中体会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被显示出来的,因此审美的主客体是相互统一的。由此可以看出,康德这一观点的提出虽然借鉴了前人夏夫博里兹的预定和谐说法,但是康德将审美对象关系作出更加深刻的分析,这无疑是审美问题研究的创新体现。

其次,《判断力批判》还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审美与崇高的美学问题作出了相关分析,主要是指康德在直白美学分析基础上,指出审美判断必须从“包含主体对象关系”的角度出发,批判美、创造美。具体而言,康德指出,美学是介于感性和知性分析的一种中间形式,与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和知性自由活动过程中的客体形式是存在密切关系的,而这也是审美活动独有的一种特殊性,简而言之,就是指美与美感是不可分割的,美若是离开了主体的情感,将会变得毫无价值,这是因为审美对象是因审美主体而衍生的,只有审美主体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真正美感。由此可以看出,若只是将美的分析理解为美感心理的形式主义是比较偏激的,只有从审美主体的矛盾和冲突加以论证,才能保证美的分析的全面性。对此,康德还提出“崇高感受要实现对同时间内拒绝和吸引的相互转换”,也就是指只有先破坏了主体的和谐之美,才能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对审美作出深入的分析,从而在精神上被这种矛盾冲突所吸引,实现主观上的崇敬变化。在这一认识下,康德发现了美与崇高美的关系区别,即美是和谐一致的,而崇高美则是存在对立冲突的。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人们不能被一些人的本能思维所束缚,而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第二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审美意象的创造。

最后,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了“审美主体的统一”,也就是指在机械关系产生的因果是不能对世界万物作出说明的,必须要在此基础上对有机体内在目的性的联系作出分析,才能得到审美主体的统一。这是因为有机和生命自身也会决定其他产物,这其中各自部分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也是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将自然美称为艺术品,同时也可以在自然美中对“人的痕迹”作出分析。很显然,在这种观点下,康德已经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视作一种人化自然的思想,因此,目的论在康德的相关美学言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正是有了这种目的,人们才能形成关于自然目的系统分析,而这也可以理解为对有机世界的整体认识,人们可以利用客观的目的性原理对自然美作出分析。这时,人们就可以将自然美视作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一切都看作自然的好意,是自然赐予人们的力量。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主观否定了道德的上帝,以此解除了矛盾冲突的本源,这就是康德的古典哲学观点对美学基本问题的重要贡献。

二、席勒“主观抽象性的缺点的克服”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席勒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在美学问题研究中,他引入康德的“纯思辨哲学”思想,通过“主观抽象性的缺点的克服”,对相关政治问题作出阐述,利用美建立自由与人的联系,这使得美学问题有了具体的实际意义。

首先,《审美教育书简》直接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美的本质问题,席勒将人视作感性和理性相互统一的整体,而人具有双重冲动,感性冲动是对现实的潜能反应,而形式冲动则是对现实规律的客观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创造协调了这两种冲动,使得人不再受外在和内在的强迫,为人性的圆满提供了保障。席勒认为,美是感性材料和理性形式的有机统一,为审美客体的一致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同时,通过审美创造,将人从自然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将人从自然界提升到理性的境界,是审美教育实现自由的必经之路。此外,席勒还指出,人在审美过程中不应该受到审美活动本身的束缚,这样才能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自身潜能从而实现美的形式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席勒的观点已经出现人的本质外化思想,阐释了人的真正自由,因此审美理想成为人性解放的重要表现,这也是对王权主义的一种否定,审美的实现必须要通过社会生产实践。

其次,在《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席勒通过两种诗的区别对艺术问题作出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同时也将人和自然提升到更高的哲学高度,从而对人类过程的历史阶段做出分析。席勒指出:“诗人或者自然,或者是寻求自然,这使得前者成为朴素的诗人,但是后者却成为感伤的诗人。”其中的不同在于朴素诗人十分注重对感性的追求,而感伤诗人则更加注重主体的心灵体验,因此朴素诗人是靠自然恩赐的,但是感伤诗人更加注重主体作用。席勒的观点是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相互結合,从而实现理想的人完成理想的诗,实现自然与理性的相互统一,从而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endprint

三、黑格尔“美学与哲学结合”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黑格尔在进行美学问题研究时,既继承了康德的“纯思辨哲学”思想,也对席勒“主观抽象性的缺点的克服”作出了进一步的总结,从而将矛盾的对立解决客观地置于绝对观念的演变中,将美学与哲学结合,从而阐述美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主体,认为自身产生发展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客观回归的演变,而这推广到美学领域之中,从纵观的方面分析,这是对艺术史的分析,也是对艺术兴衰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从横面分析,美是具体的绝对观念,可以将意念融合到具体的表现中,从而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而在分析知性或者意志领域时,只有美的领域可以消除主体和对象,因此审美不会像知性一样因被客观的主体所牵绊而与主体变得抽象对立,也不会像意志一样成为主体的利用工具,这才是主体与客体自由统一的一种体现,从而阐明客体统一的特殊性。

其次,黑格尔从哲学的体系出发,将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在一起,其认为在进行艺术创造时,要实现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转化,从而更好地表现艺术作品的美好境界。因此,美的理想除了自身的动作和情节外,还应该做出相关外界的肯定,在吸收外界客体因素的同时,保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对齐,从而实现抽象的外在统一,最大限度地对自然活动做出改进。此外,美的核心是人,生活是人的创造与改变,这种本质属性成为艺术的现实性和表现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美既不能离开人,也不能以人的自我世界为中心,这是黑格尔对美学问题的基本看法。

四、马克思“社会历史领域推进”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作为最重要的古典哲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摆脱了审美主客体理论,而是从美学问题本身将其推到现实社会领域,从而对美学问题作出解答。对此,人们可以利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分析。

首先是原始的一般意義分析,以往的很多哲学家只看到了劳动创造商品这一层关系,马克思却阐明了人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提出人是世人与自然界的连接纽带,而这也是人性论的基础。这是因为无论是活动的过程,还是活动的结果,从社会性质分析,这都是社会活动的创造享受的一种体现,而艺术审美也是如此,要将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在现实活动中揭示出来。

其次是现实分析,对象化劳动加快了分工与生存,也成为社会的一种物质财富。因此,马克思认为,全部历史运动是共产主义产生的基础,是自然成为人的过程,也是现实产物实现自由美的过渡,这种哲学观点从本质上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

五、结语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在美学发展过程中,美学问题与哲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德国古典哲学及德国现代美学家为美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对美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时,人们必须结合德国古典哲学观点,从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把握艺术审美与审美创造的实质,从而科学地认识美学问题。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陆慧芬(1975-),女,甘肃临洮人,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席勒康德客体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