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退休后的失落
2018-02-05王大华熊必俊谭卓曌
王大华+熊必俊+谭卓曌
退休是人生的另一个驿站。有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有人乐在其中,休闲养生;也有人孤独寂寥,疾病缠身……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何面对退休的突变,成为当下养老的一大热点。
退休后的失落
“习惯了大半辈子的忙碌生活,突然从岗位上退下来,心里像是丢了什么东西,空荡荡的。”曾在国企任要职的刘先生说,退休后大半年时间,都以为自己还在上班,每天一早起床,就习惯往原单位走,到半路才想起已退休。后来除了养花、散步之外,他整天闷在家中,不与别人来往;过去总是西装革履,现在却不修边幅;就连性格也变了,爱生气、爱唠叨,常把“要是我当领导”挂在嘴边;尤其是到了节假日,来登门看望的人少了,刘先生更是满腹感慨,情绪低落。
“空巢派”的退休生活更是一言难尽。去年年初,魏阿姨从某基层单位退休。由于向来不爱与人走动,加上老伴离世、女儿出国,魏阿姨更觉得自己没事干、没人理,每天只能看看电视、浇浇花。除了远在美国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带在身边多年的狗便是她唯一的陪伴。退休后,她的食欲和体重下降得十分明显,睡眠状况也每况愈下,凌晨3点就醒了,常常抱怨退休后的生活就是“熬日子”,活一天算一天。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称,退休后一年内,由于卸下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减慢,人们享受生活的水平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幸福感可能下降。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显示,只有39%的美国人认为退休阶段的生活要比退休之前的5年轻松。
退休制度的由来
退休制度自古就有。《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朝大致规定文官70岁、武官60岁退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7次退休制度。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首次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
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退休制度也不断调整。2013年11月,“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社部曾公开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估计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延迟退休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以色列甚至达到70岁。
六大原因困扰老人
退休意味着一个人从职业或工作场所中退出,这不仅使人减少了一个社会角色,还可能意味着其他方面的丧失。如果退休人员不能及时适应角色转换,易出现心理障碍,如孤独、寂寞、狭隘多疑、抑郁烦躁等。退休带来的负面情绪主要源于以下6个方面。
地位变低。定期看望的亲友不再来了,前呼后拥的场面不再有了,说话的分量不如以前重了……很多老人在退休前是单位、家里的顶梁柱,离开工作岗位后,这一角色往往会被原来的下属、子女所取代,社会、家庭地位因而发生改变。部分用人单位对退休人员缺乏人情味,也会加重退休人员的失落感。
无事可干。在职时兴趣、爱好广泛的人,退休后的生活会相对充实,但那些平日埋头工作、勤勤恳恳的人,退休后就觉得自己有工作经验无处使,“无所事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价值,感觉被这个社会孤立和摒弃。
精力下降。由于体力、脑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退休老人容易觉得“老不中用”。这一感受反过来会加速生理衰老,出现干家务力不从心、记忆力大不如前、坐着就会打盹等情况。
朋友不聚。人际关系会随着退休发生改变。有的退休老人移居他乡,难逢知己;有的退休老人闭门不出,减少交流。英国伦敦大学调查发现,与有正常社交的老人相比,社交少的老人死亡风险高26%。
收入减少。与在岗时相比,退休金差了一大截,原来享受的一些待遇也停止了。除了收入缩水,一些退休老人还要承受“啃老”的家庭负担。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近15%的人处于贫困状态,近半数的人处于“近贫穷状态”。
疾病困扰。美国一项针对3300名退休老人的调查显示,81%的老人担心健康问题。我国一项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退休老人比继续工作的人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高出40%,这一效应在退休后的第一年最为明显。
三类人最易遭打击
有三类老人更易陷入退休“空虚期”,遭受的打击更大。
一是身居高位。退休前职位较高、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失落感更明显。一项针对江苏省60-89岁离退休老年人的调查显示,与退休老干部、商人相比,务农、务工人员退休后,情绪更稳定,更易获得快乐。
二是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急性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病无人照料,空巢老人退休后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空巢老人抑郁症发生率为52%。
三是老年男性。男性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工作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因而退休带给他们的打击更大。一份对唐山市约8万名退休老人的调查显示,男性退休老人的抑郁程度显著高于女性。
相比之下,医生、教师等“越老越吃香”的职业退休压力较小,多数人能做到“退而不休”。
退休不褪色
退休生活其实可以五花八门,有游山玩水的“休闲派”,有帮忙带娃的“操劳派”,也有继续上岗的“奋斗派”。老人应尽快走出退休阴影,迎接新生活。
首先,放得开。敢于接受既成的退休事实,消除“繁华落尽”的悲观心理,至少提前一年做好退休规划。马云曾公开表示:“关于退休我想了9年,计划了6年。”王健林则表示,退休后打算去做扶贫工作。企业家董明珠说,退休后可能会帮忙带孙子。
其次,找事干。凭借几十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寻找机会重返工作岗位。同时,想办法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比如继续学习新知识,读书看报、浏览杂志等,有条件者可读老年大学;积极参加同学会、同事会等,赋闲在家的老人可结伴出游;培养和保持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如养花、养鸟、下棋、打牌、跳舞、唱戲等。
最后,定好位。如果老年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定要做好自我定位,要明白继续工作的意义所在,千万不要让发挥余热成为精神负担。对家庭较依赖的老人,也要做好自我定位,可以关心、照顾孙辈,但不能过度溺爱,更不能干涉他们父母的管教,否则易引起家庭矛盾。
用人单位也要多关怀退休人员,有条件的话,可组织专家为退休群体提供退休规划服务,提高他们适应退休新生活的能力。如果退休人员对原单位责任感强,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建议、分享经验的平台。此外,社区也应多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美国各地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离老人的住所非常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子女常回家看望、开导老人,帮助他们赶走退休后的失落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