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现文化的亮光之后
2018-02-05穆涛
穆涛
刘邦是率性而为的皇帝,不待见读书人,甚至见到儒生的穿戴都烦。起兵“闹革命”之初,有儒生上门投附,要么避而不见,“通儒服(叔孙通,汉初大儒),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楚地老百姓服式)。汉王喜”。要么直接出手把冠帽摘下来当尿壶,“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汉书》记载这些细节,用笔不忌皇帝讳,用心却大器深远,就是这么一位性格不羁的领袖,身边却吸引团结着多位重量级文化人物。汉定天下后,武将的命运多有不测,但文化人受到尊重,讲真话讲实话的,不仅不压制,还受到重用。“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定礼仪,陆贾造《新语》”。
陆贾是汉代“文化治国”的最初顶层设计者,因是近臣,顶撞刘邦也多,最典型的一次是,刘邦骂他,“老子是在马上得到的天下,和《诗经》《尚书》有狗屁关系!”(“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不慌不忙地说“在马上得到的天下,还要在马上治理么?古代的贤君明主,均是文武并用。假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行仁义,法先圣,陛下是没有机会得到天下的”。刘邦听后,“有惭色”,说,“你把秦朝失天下,以及古来治国成败之道全部写出来给我”。陆贾写一篇,劉邦认真读一篇,这就是陆贾所著《新语》(十二篇)的始末。据传《新语》这个书名,是刘邦所赐,对他而言,这些“老货”都是新鲜话。
叔孙通是大儒,学问在陆贾之上。原为秦朝博士,是秦二世的文化顾问。第一次见刘邦时因穿戴儒服遭到冷遇,但之后被刘邦封为奉常。奉常,后改为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主管国家意识形态,兼管教育、文化、礼仪工作。再之后,兼任太子太傅,做太子刘盈的师傅。汉初的朝廷礼仪、政策条例多由叔孙通牵头修订,并且带出了一个三十人的工作团队,均是他学有所成的弟子,这些人被刘邦任命为郎中,分派进入朝廷多个部门,成为汉代初年首批专职文化干部。叔孙通还有一个贡献,制定并实施“征书令”。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七年后,公元前213年下达“禁书令”,又七年后,公元前206年亡国。焚书范围包括各诸侯国史书,《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汉代建国不久,即颁行“征书令”,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整理文化典籍。“汉初,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这项工作,被长期坚持下来,几乎终西汉一朝,至西汉末年,共修复整理书籍七个门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三十八种,约计一万二千多册书籍,我们今天见到的先秦著作,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经由汉代整理出来的。
张苍是天文学家,“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也通数学,增订、删补《九章算术》。张苍原为秦朝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则主四方文书”,被刘邦重用,任为“计相”,主掌国家计簿(人事、赋税、户口),汉初的历法、音律均由张苍主持制订。张苍在汉文帝时任丞相十余年,进一步完善典章制度。张苍长寿,享年一百余岁。但晚年牙齿全无后,主食人乳,成为后世人的褒贬谈资。“苍之免相后,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以百数,尝孕者不复幸”。
刘邦实际在位七年,汉五年称帝,汉十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刘邦个人没有文化,不按规则做事,长于打破各种框框,但识人,“能听”,善于吸纳多方有识之见,发现文化的亮光之后,转“打破”为“建树”,章程和制度建立后,他带头遵守,不反复,不出尔反尔,为西汉一朝扎实的文化生态预留了宽阔的空间。
选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