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狗狗,与世无争很佛系
2018-02-05昂林钟玉华
本报特约记者 昂林 本报记者 钟玉华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去缅甸来了一次佛系之旅。除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小佛寺和佛像,虔诚的信众,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数量多到让人惊讶的狗。据说仅仰光市就有约20万只流浪狗。这些狗三五成群,或穿梭于大街小巷觅食,或躺在马路上悠闲地打盹,或趴在树荫下看人来人往,可以说,与世无争,十分佛系。不过,狗不可貌相,这些狗狗背后大有故事。对它们要保持适当距离,以免被“误伤”。
与世无争流浪狗
由于缅甸人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养宠物狗的很少,因此这些狗基本都是无主的。但缅甸是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国度,虽然走在路上随时会碰到流浪狗,但它们大多和人相安无事,人不用刻意躲避它们,它们也不怎么怕人,只有和人对视时,才会害羞般起身走开。不过,作为游客,也需和狗狗保持一定距离,再温和的狗狗,也是有动物性的,记者和家人就差点被狗狗“误伤”。
在很多国家的寺庙或者教堂,都会有不少流浪猫被收留,在缅甸的佛寺或者寺庙学校收留的则大多是流浪狗。在缅甸著名风景区茵莱的一所寺庙小学,记者发现山上的树林里,生活着三五十只狗狗,大大小小,拖家带口,有的刚刚出生。这些狗狗大多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以土黄色居多,竖耳,或许因为缅甸地处热带,狗狗毛发很短。听负责的和尚介绍,这些狗狗都是当地人送来的或者自己跑来的,在这里总会有口饭吃。
看到大佛塔脚下有几只出生不久的狗狗,十分可爱,《环球时报》记者和家人上前准备爱抚一下,结果,远处跑来一只母狗狂吠,差点被咬到。唉,不能太不见外,护崽的母狗格外凶,这是常识,这点安全意识本应该有。在曼德勒一个佛塔参观时,记者忽然感到右手背被什么硬物硌了一下,一扭头看到一只土黄色的狗冲着我又闻又嗅,看来是向我讨吃的,嘴张得大了点,牙齿碰到了我的手背,幸亏没有破皮,否则还得打狂犬疫苗。
别看这些狗狗白天一副悠闲懒散的模样,可到了夜里就精神起来了,那是它们打群架争夺食物和地盘的时间。缅甸的狗或许和狼的血缘更近,它们并不是“汪汪汪”地叫,而是像狼那样直着脖子发出悠长的嚎叫,于是半夜被它们的叫声吵得半梦半醒之时,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上。
无主狗狗也忠心
这些流浪狗平时缺乏关爱,一旦对它们好一些,它们就会忠心耿耿。记者所在的工厂有一只白色的老狗,叫“密皮尤”,就是“阿白”的意思,原来也是街边的流浪狗,瘦骨嶙峋的,工厂的保安看它可怜就经常喂它点吃的,慢慢地就在工厂里面待着了,吃得白白胖胖的,经常趴在办公室的门口,看到办公室的职员进出,就友好地摆摆尾巴,打个招呼,看到来了陌生人就警惕地吼叫,俨然自己就是工厂的一员,简直和以前流浪时判若两狗。有一次一个工人晚上回来得比较晚,大门已经按规定上锁,他怕被罚就翻墙进来,阿白冲上去照着工人的屁股就咬了一口。厂方一方面得带工人去打狂犬疫苗,一方面还要表扬阿白的忠心护厂。规章没有惩罚晚归的工人,狗狗替厂里惩罚了。后来阿白可能在与其他狗狗争地盘的斗争中失利了,从工厂消失,留下了一窝颜色各异的小奶狗。
记者居住的公寓楼下也有一条狗,名叫“昂奈”,就是黑狗“阿胜”的意思。因为公寓里居住着外国人,它也练就了辨别人身份的本事,看到熟悉的人过来就摇头摆尾一副讨好的模样,看到穿着体面的陌生人它也是一副很想接近的模样,但是只敢溜边走,似乎是在观察你,一旦情势不对,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如果是穿着打扮很一般的当地人,它的样子可凶了,似乎在说,你要找谁先通过我这一关。
无序繁殖成公害
缅甸有多少狗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据说每年在缅甸有60万人被狗咬伤,流浪狗已经成为城市公害。缅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狗,主要还是因为:不杀生、不吃狗肉、狗不绝育。缅甸是佛国,全国将近90%的人口信仰小乘佛教,不杀生是五戒之一,不要说出家人,就是普通信徒也是持五戒的,杀狗、虐狗这种行为在缅甸是没有的,而遍布城乡的寺庙是佛教徒们做善事的主要场所,也成为流浪狗容身之所。
缅甸人也没有吃狗肉的习惯,虽然缅甸人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很贫穷,但随处可见的流浪狗在缅甸人眼里并不是食物,因此缅甸的狗狗可以优哉游哉,不用担心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缅甸人还没有给狗狗进行绝育的意识,在缅甸无论是医生还是兽医,出诊费用不菲,给狗狗绝育目前根本提不上日程。虽然现在有国际动物公益组织在为仰光的狗进行绝育,但是进展并不顺利,而狗狗们依然在进行无序繁殖。
目前对流浪狗的治理基本依靠市政部门不定时捕杀,但远远赶不上狗的繁殖速度。仰光市为了治理流浪狗动用财政资金,在郊区建立了能收养1000只狗的收容所,这对于20万流浪狗的存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