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韩“定语+人称代词”结构探析
2018-02-05沈晓梅
沈晓梅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一、研究背景
传统类型学也叫形态类型学[1],以词法的结构特点为标准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韩语属于黏着语(Agglutinating Language),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韩语有人把它归为阿尔泰语系。
当代语言类型学(Lingustic Typology)的全称是“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学”[2],学术界普遍认为:语言类型学或者类型语言学,是以发现人类语言中的共性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就是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从纷繁无限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有限的类型,在跨语言的比较中,总结所比较语言的共性;通过不同语言的共性,深化对语言本质和特点的认识。语言类型学可以是不同语言结构性类型的划分,也可以是功能类型方法的研究,还可以是语言模式的跨语言分析。[3]本文的语言类型学指的是把两种语言内部的现象放在新的视角下去比较、阐释。
一方面,从句子的内部构造看,韩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广泛存在着“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定语修饰人称代词的结构也可以用“M+PP”表示)*M为英语Modifier(修饰语)的缩写;PP为英语Personal Pronoun(人称代词)的缩写。,大多数人称代词都可以用定语修饰,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另一方面,虽然在人称代词是否可以受定语修饰方面汉韩是一致的,具有共性,但二者在形态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对汉韩“M+PP”结构的异同点进行探讨,以促进韩国人汉语学习者和中国人韩语学习者对“M+PP”结构的学习和把握。
本文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通过分析汉语和韩语中的“M+PP”在结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旨在从共性中寻找差异,从差异中探索共性,发掘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的深刻共性,掌握二者存在的普遍特征,并做出统一性解释。
二、语言类型学中“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普遍性
类型学特有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点,差异的不可逾越之极限也就是语言共性之所在。[4]“M+PP”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只分析偏正结构的修饰语[5],表1是汉语、英语和韩语中最常用的人称代词,本文所举例的范围也以此为准*本文所举的人称代词以表1为准,所举的例子以中韩影视剧、歌曲和韩国NAVER网站中的词典为语料来源。。
表1 汉、英、韩中常用人称代词列表
英语中修饰人称代词的定语分两种,人称代词后的定语通常是由“who”“whom”引导的关系从句或者部分介词短语来充当;人称代词前的定语一般由形容词或者词组来充当。另外,英语电影里也常常用到这种结构,如美国电影《Super Size Me(大号的我)》《The Best of Me(最好的我)》《Despicable Me(卑鄙的我)》等,都是用“定语+宾格人称代词”命名的。
对于汉语中“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以及其存在是否合乎语法规律向来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其是现代汉语欧化的结果,此观点以王力先生*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认为当时受外语及翻译的影响,汉语白话文发生“欧化现象”,第六种表现就是“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其中“新替代法”将“人称代词前面有修饰品”列为欧化现象。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日化的结果,此观点以赵博源*魏博源(1998),认为“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早年留日作家,由于长期在阅读方面受到日语的影响,他们的文字中经常出现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的句子。”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此结构是汉语中固有的,以崔山佳*崔山佳(2004),近代汉语语法历史考察,认为这种“人称代词带有定语”的用法,并不是欧化句法,并非缺乏“民族性”,而且在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诗歌、戏曲中都有,而且并不少见。[6]为代表;第四种观点是综合说,以魏志成为代表*魏志成(2007),论“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认为“M+PP”结构的确是“古已有之”,但并不是对这个“古已有之”的语言传统的血缘性承袭,还认为现代汉语这种“M+PP”结构首先是从日语输入的,而后英语(或法语)的影响只是在强化这种结构的使用方面起了作用。[7]。
三、汉韩“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类型学对比分析
(一)形态用法上的共同点:汉韩定语形词尾的添加
任何一种语言,为了使短语或者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富美感,通常会借助修饰语来表达。韩语和汉语一样,体词(包括名词和人称代词)可以接受修饰,而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却不能直接修饰体词,想要修饰体词,就必须要添加一个类似于汉语“……的”的结构,在韩语中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定语形词尾。
(2)来自星星的你。
(4)纯洁的你。
(6)这些事使我变得很实际,造就了现在的我。
在上述(2)(4)(6)例句中,汉语的人称代词和前面的定语用助词“的”连接,而例句
(二)形态用法上的差异点
1.韩语定语形词尾的复杂性
首先是比较复杂的动词,它根据时制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来修饰人称代词,相对应的冠形词词尾分别是以下三种。
2.韩语人称代词后助词的复杂性
3.形态用法上异同点的类型学分析
诚如刘丹青所说,仅靠单一语言的深入挖掘不可能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才能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上述是有关汉韩两种语言的“M+PP”结构在形态用法上异同点的对比分析,为了使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更具有类型学的依据,还需要了解“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在语言类型学中的普遍性。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和韩语“M+PP”结构的人称代词与前边的定语中间一般都要有一个定语形词尾来连接,汉语一般用助词“的”来连接,而韩语一般用冠形词词尾来表达,有时也用助词“(的)”来连接。汉韩此结构前面的定语一般都可以由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其短语来充当,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前的修饰语又可以由第二人称来充当。
从这些差异点中也可以找到共性。由于汉语语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助于语序和虚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韩语“M+PP”结构的定语形词尾复杂的原因在于其形态变化丰富,而汉语把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了语序和虚词上。语序和虚词不仅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定语通常情况要就近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前面,而作为黏着语的韩语则要靠词尾、助词一类的成分来表示其语法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韩语“M+PP”结构后助词的多样性,即韩语中没有汉语那么灵活的语序和虚词的变化。
除此之外,汉语和韩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看似没有血缘关系,但汉语和韩语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韩文的创立深受汉字的影响,加之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语言本身之外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也决定了汉语必定会对韩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到“M+PP”结构,据研究,汉语中这种结构早已有之,受汉语影响的韩语必定也会受到影响,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M+PP”这种结构会发生变化,从古代的朝鲜语到当今的韩国语必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综合以上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就不难理解汉韩“M+PP”结构的异同点。
四、结语
本文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对汉韩两种语言的“定语+人称代词”结构进行了探析,希望本研究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对汉韩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并总结汉韩语言现象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使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把握语言之间的联系。
[1]罗天华.语言类型学和中国语言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4):38-41.
[2]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
[3]李韧之.类型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2.
[4]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
[5]鲁莹.“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生产机制探析[J].语言与翻译,2011,(1):13.
[6]崔山佳.“定语+的+人称代词”宋代已经成熟[C].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十辑)[M].成都:巴蜀书社,2015.110-131.
[7]魏志成.论“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5):412-416.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1.
[9]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