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
2018-02-05李亚伟
李亚伟
(苏州新视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00)
引言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环保管理的体制问题是环保工作的根本,需要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对于环保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创新。如今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提高环境质量,构建并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1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权责不清导致问责监督出现问题
权责不清指的是我国环境监督部门和环境治理部门不在一个单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同环境问题应该由不同部门负责。但大部分的部门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推诿、问责和监督的问题更加困难。
1.2 事权财权不统一导致项目推进难
中国的环境治理成本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而且成本非常高。这也符合中国环境治理的本质。但从微观上看,各地不同政府部门的财政性、行政权不同,一些前瞻性的环境管理项目计划难以实施,相关项目难以实施。
1.3 决策之前少调研,计划落地难
我国在环境治理决策方面缺乏研究和规划。大部分地区微观环境治理项目都是由上级单位统一制定的。但每个地方的环境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研究的决策往往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和环境治理,并可能进一步导致资源的浪费。
2 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区分权责
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式是由下到上的,必须围绕中国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同时,当前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围绕基层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压力,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当前严峻形势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防止腐败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考虑权力的制衡和国家财产的保全,使各方利益最大化。
2.2 统一事权和财权,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行政权力与财政权力的统一是提高环境管理体系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重大项目建设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统一行政权和财权,就是打通节点,使环境管理工作能够按照已有的路线和政策,持续有效地开展,不因部分合作不完善而对整体工作推进产生负面影响。
2.3 完善调研体制,强化前期调研
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条件和时间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根据区域环境治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财政拨款的应有作用。应该按照正常进行的研究,并有一个非常清晰和严格的要求对整个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各级环境管理人员可以执行他们的工作在制度规范,使环境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和可持续的。
3 作为试点省份的改革难点及解决途径
3.1 科学测算区域与行业排污总指标
例如在接到国家总减排任务之后,不再平均分配到13个市区,而是根据每个市区不同的环境质量来进行不等量的分配。例如苏南地区工业较为发达,排污量也是最高的,在改革后就需要承担更重的排污任务。而经济起步较晚的苏北地区分配到的基数则相对较低。这样改革之后能进一步结合环境质量,也更为合理。
3.2 精简环评项目
环评项目的众多只能造成审批工作的繁重,反而使得监管工作不到位。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把建设项目环评、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排污收费以及网格化监管、双随机、信用评价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
3.3 防止地方责任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试点,可以有效防止地方责任弱化,这也正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的工作之一。
4 已取得的成果
4.1 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划分了15大类779块生态红线区域。进一步确定了保护边界与保护主体。同时进一步指定了监督管理考核细则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取得了制度方面的成果。
4.2 绿色发展评估制度
绿色发展主要是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代价、生态周边产品等。建立绿色发展评估制度,并且进行相关评估,可以增强各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引领考核导向。
4.3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首先是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推进排污收费改革,对于征收标准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排污权的登记交易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配套指定水环境区域补偿监测和资金管理办法,为经济效益的取得保驾护航。
4.4 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首先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修改制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环保法规。另外完善监督执法,开展各项大检查,大检查之后再出台专项治理政策,建立网络化的监督体系。
结语
环境管理体系是核心的关键内容,环境管理的运行状况以及区域环境管理对环境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其有效性。中国需要建立符合国情和环境污染现状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管理体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