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新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探析
2018-02-05钟睿
钟 睿
(苏州市吴江区环境监测站 江苏苏州 215200)
引言
城市是承载现代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转型进程中,使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城市化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突显出城市污染的严峻问题,使城市生态环境容量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传统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已经难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为此,要探索转型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和机制,实现对传统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有效解决传统城市环境管理不足的问题,实现现代城市管理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城市环境治理概述
城市环境治理是各方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互动协调、多元合作、共进双赢的多元化管理过程或状态,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要素与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说,城市环境治理是一种公共治理,也是区域治理。其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1 主体多元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并非唯一性的,而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
1.2 行为自愿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非强迫性的,是由社会各方主体合作主导而生成的行为。
1.3 权力非垄断性
城市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再受到政府的权力牵制和约束,其他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权力主体,显示出多中心治理的格局和状态。
1.4 综合性
城市环境治理涉及诸多的对象、项目、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点,与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的联系极其紧密。
2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城市环境治理,诸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绿色城市等实践,然而,也暴露出城市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2.1 城市环境治理保护的自觉性意识不高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部分人员对于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相对模糊,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高,存在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片面关注GDP增长、轻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治理明显迟滞于经济发展。
2.2 城市环境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迟滞
出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发展迟滞,忽略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建设,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2.3 城市机动车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中的大量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极大地污染了城市空气,交通阻塞、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现象严重。
2.4 城市环境污染外推边缘化问题严重
在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的趋势下,环境污染外推边缘化的问题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周边地区要负担来自于中心城区的庞大污染源,也滋生出急剧增长的城市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
3 探索转型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治理GCPD创新模式
转型时期下的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治理模式,这种单一化的环境治理模式无法遏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为此,有必要打造创新的、适宜的城市环境治理GCPD模式,也即政府主导式合作参与多元化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1 制度创新
要充分转型时期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机制等因素,转变“环境建设就是投资”、“先污染后治理”的狭隘认知,树立全新的环境治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将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创新、合作共赢、升级换代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各方投入、多形式经营的多元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3.2 体制机制创新
要创设统一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环境治理新体制,包括如下组织治理体系模块:环境规划战略;环境防范;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技术标准;环境执法监督;环境法规政策;环境宣传教育等体制,并从优化经济增长、市场化环境治理、综合决策、考核问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补偿等机制入手,进行优化和创新。
3.3 引入现代化手段
可以采用环境规划、审计、系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政策评估、突发事件监管、风险评价等方面,创新使用城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城市环境治理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面临转型新视域的背景下,要正视城市化建设中突显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全面分析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树立创新的GCPD治理创新模式,使城市环境治理实践成为工作新常态,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