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
2018-02-05梁璐
梁 璐
(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惠州 516000)
引言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人民富足,同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两者具有较大冲突性,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对资源开发的规模、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也要做好对应环境治理工作,使两者之间得到有效衔接,并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使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得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得以强化。
1 我国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特征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则长期处于高耗能、高污染状况,单单依靠消耗众多原材料来支撑经济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粗放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比较大,虽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价值提升速度缓慢。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国家开始寻求全面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十三五期间,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不断对外开放条件下应该重点思考并处理的问题。我国自加入“巴黎协定”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环境保护活动,将各个行业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习总书记所提出的“绿色治理观”,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是体现中国担当的主要表现,也成为我国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 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解析
2.1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长期处于粗放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高消耗问题比较严峻,从而形成高污染、低产出效应。近年来,我国加大环保问题重视程度,很多地区环境恶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也出现很多新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对资源有效利用紧迫性的正确认识,资源意识有待强化。②对应政策与法规建设不够全面,缺少资源综合利用激励制度。③资源利用缺乏内在动力,现有资源装备比较落后。④地区差异大,主要表现为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大,农村少。⑤传统产业过度开发与利用,而高新技术产业则相对不足。
2.2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生产力不断增加,出现生态环境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更多环境问题,因此在此种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单纯技术措施来解决。环境破坏后,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影响,其危害主要体现为:①危害生态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旦环境被人为大量破坏,则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威胁。②环境污染也会造成人类健康受到危害,如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
3 开放条件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
3.1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未来我国资源利用重在节约,并且要逐渐形成更加良好的空间格局,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不断整改,从而在开放条件下探索出更加符合发展需求的资源利用模式。为此,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对绿色生产政策导向进行明确,并对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我国特有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2]。对绿色技术进行不断深化,建立起以其为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并对其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为进一步壮大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产业,应对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加以重视,推进资源生产、利用、消费革命,构建更为安全的能源系统,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与此同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还要对资源全面节约问题进行强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提高各类资源实际利用率。例如,水资源利用要根据国家要求,对水资源消耗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充分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生活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3.2 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全民共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立足于当代,建设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机制,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精神财富,也要采取必要措施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因此,应形成“节约优先”的资源利用模式及“保护优先”的环境保护方法,促进自然环境恢复。为此,要对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以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集中解决。例如,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要坚实源头防治理念,积极宣传全民共治理念,使天更蓝。对于水污染问题,要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并对近岸海域开展必要治理,使水更清。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要在提高排放标准的同时,进一步理清责任,实施固废污染责任制。而对于农业污染问题,则要不断对土壤污染开展有效管理及监督,并对土壤进行必要修复。建立健全全民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并形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环保激励政策。
3.3 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效果,建立多元化生态机制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生态系统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并推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使生态屏障更加优化,从而对生态安全提供必要保障。例如,构建多样化生态廊道,并在此基础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形成更为全面的保护网络,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并强化生态系统质量。划定三条基本控制线,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3]。与此同时,在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国土绿化活动,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对石漠化、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促进其生态自然恢复。对耕地进行保护,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并对各地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制定出与本地区相符的灾害防治措施。为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保护进行深化,可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使生态机制更加多元化。
3.4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加大惩处力度
在开放条件下,应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并对其总体设计工作进行强化,例如可通过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管理,同时利用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对生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反馈,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资源利用的统一性,并强化所有者的权限与责任。完善监管体制,也要对自然生态破坏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并且行使相应的执法职责。此外,在实践工作中也要不断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进行完善,并为其配置更加全面的主体功能区,使自然保护得以从国家层面开展,对于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根据情节轻重适当给予惩处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发展必须要顺应自然。但是,资源过度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经济进步与社会向前造成严重影响。从国内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资源消耗量大,且国内产业结构不科学,导致产业升级与资源配置之间出现分歧。为此,应将资源利用问题上升到战略角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进行强化,建设美丽中国,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