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保视域下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规划探索
2018-02-05赵士彬
赵士彬
(江苏省苏力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36)
引言
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焦点,要充分关注和重视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意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态势下的地下水环境压力剧增的现状,从大环保的视域下全面分析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并探讨地下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科学合理而高效的地下水环境规划措施,更好地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1 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
当前我国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主要由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和环保部门负责,各自承担不同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水利部门重点关注和监测地下水环境的资源量,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两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包括基本监测站、统测站、试验站等,并分布于我国各个城市和区域,主要是了解和把握区域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如:地下水位、地下水开采量、泉流量、地下水质、地下水温等,并实现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国土部门重点关注和监测地下水污染环境状态及地下水沉降变化情况,避免地下水对原有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级区域性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设置了若干个地下水监测点,并成立了专门性监测网点,重点分析和处理专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环保部门重点关注地下水的污染整体程度,调查和评估城市、城镇、乡镇、农村的饮用水源基础环境,由之前的水位监测逐渐转向水质监测,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双源”开展污染综合评估、脆弱性评估、健康风险评估等工作。
2 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剖析
2.1 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尚未完善
我国现有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与现今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如:地下水体中的有害类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不断增多,缺乏相应的水污染防治监测标准,显露出法律效力缺失的现象,表现出诸多的管理漏洞和缺陷。
2.2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相对分散和落后
由于我国之前主要是对地下水环境进行水位监测,而缺乏水质监测的意识,大多是地下水的资源量及水文地质环境方面的监测点位,而缺少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的点位设置,无法与大环保要求相一致。同时,我国现有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相对分散、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2.3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存在欠缺
我国原有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技术呈现出粗放式的状态,缺乏科学先进性和合理性,不利于对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和检定。同时,也没有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要求进行标准化环境监测井的合理设置,显露出现有监测井的维护、建设方面的缺陷。另外,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地下水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应用不足
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尚未完善,缺乏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导致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相对分散,难以实现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
3 大环保视域下地下水环境监测规划措施分析
3.1 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要从立法的角度,建立健全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明确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监测等不同责任主体,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对其加以行为约束和规范。同时,要转变之前片面进行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观念,要将地下水环境污染与土壤、地表水污染相链接,引入健康风险评估,更好地丰富和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内容;并加快完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以适应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现实需求。
3.2 建构并完善“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要重点关注我国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矿山开采、工农业污染、危险废弃物、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强化“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点面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并全面推行监测井终身管理制度,转变地下水监测井多头管理的现象,确保地下水监测井的标准化、专人化管理和维护。
3.3 加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要推进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精细化,就要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可以采用抽出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水动力控制技术、原位处理技术等,提升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并力求监测成本对环境的压力最小化。
3.4 促进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化
要建构分布式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传输网络和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借助于计算机、现代通信、超声波、传感器、遥感技术等,加强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更好地实现地下水监测信息数据的传递和共享。并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人才引进、培训等方式,积极培育地下水环境监测专业人才,满足大环保要求下的地下水环境监测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要重视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各级部门要明晰自身的职责,建构并完善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地下水环境监测治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