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
2018-02-05刘向前台前县环境保护局河南濮阳457600
刘向前(台前县环境保护局 河南濮阳 457600)
引言
环境管理,指的是采用计划、监督、行政等手段,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环境监测,则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分析环境中污染物的特征和浓度,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下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
1 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地位
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提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服务于管理工作。由此可见,环境监测的职责和任务,就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1],强调环保部门要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发挥出技术监督、支持、服务职能,最终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1.2 作用
第一,为环保工作提供支持。环保工作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健康的生态环境,二是治理已经污染的生态环境。在治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细节和总体情况,明确污染物的类型、数量、危害等,然后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为环保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环境监测得到的各项数据,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是污染治理的理论基础,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部门颁布了较多的制度和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促使环保工作有章可循[2]。而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利用仪器设备和科学方法,能测定污染物的类型和数量,向环保部门提供三废排放数据,继而判断生产企业是否存在超标排放的行为,促进环保法律的完善和落实。
2 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制度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具有完善的、可行的法规文件作为支撑,例如管理制度、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要素,均要纳入到该体系中,发挥出监督和检查的作用。结合我国的环保工作现状,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环保部门和科室明确自身职责,定期更新监测记录,及时修订作业指导书,推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此外,要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心,在年度内审中审核各种文件制度是否落实,结合工作实践对制度体系查缺补漏,以满足当前环保工作的需求。
2.2 加强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提高现场监测质量,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环保部门而言,领导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培训,熟练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各种监测方法。从生态环境的不同特征入手,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灵活反应能力,采用合适的监测仪器和技术方法,明确监测目标、任务内容,尤其是准确布设监测点位[3]。此外,还要加强仪器设备的养护管理,准确记录原始数据,保证各个监测环节的质量。
2.3 构建监测平台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检测系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应该建立更加标准、权威、先进的环境监测平台,对监测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从监测仪器设备的角度来看,应该遵循经济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原则,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特点,制定科学的设备购置计划。国家要对基层监测站加大资金支持,了解仪器设备的采购和使用情况,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资金浪费[4]。
2.4 提高人员素质
检测工作的落脚点是工作人员,提高人员的综合技能素质,是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站在监测站的角度,其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自如应对各类监测工作任务。其二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将工作成果和薪酬待遇相结合,发挥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其三制定奖惩激励措施,对于表现良好、工作质量高的人员,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管理成为国家一项重点工作,其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可知,环境监测服务于环境管理,能为环保工作提供支持,并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在实际工作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现场监测、构建监测平台、提高人员素质,才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