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那些优秀的河长

2018-02-04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9期
关键词:水患岷江于谦

刘永加

现在全国上下推行了河长制。河长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担任,主要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这说明国家对河湖的治理和管护力度进一步加强了。

“河长”官职古已有之。五帝时期,虞是最早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相当于河长职务。最早被任命为河长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但是面对滔滔洪水,鲧仅仅用堵的方式去抗洪,结果因治水不力而被斩首。他的儿子大禹接着被任命为河长,大禹采取疏导的方式去治水,结果成功了。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河长的官员数不胜数,他们积极履职,为治水防汛抗洪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河长。

河长李冰是水利专家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为了彻底治理岷江水患,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

李冰经过考察发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附近,进入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j中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在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后,李冰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治永工作,从而根治水患。

李冰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可行规划,决定在灌县附近修筑都江堰,整个都江堰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李冰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湍急的江水,顺利筑成了分水堰。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垒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g口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这个分水堰很有特点,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江流绎宅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

都江堰修成后,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蜀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河长韩愈撰文驱鳄鱼

大家都知道唐代韩愈是一位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优秀有为的官员。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进谏惹怒了唐宪宗,他被纸诏书赃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任刺史,自然便担当起潮州河长的重任。当时的潮州,文化落后、气候炎热,被称“蛮烟瘴雨”之地。更为严重的是,这里的河道里鳄鱼为害,危及百姓生命。韩愈到任后,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志除鳄治瘴。

韩愈写下了《祭鳄鱼文》,并在河塘边念完焚烧。文章大意是限令鳄鱼立刻滚蛋,滚到潮州南部的大海去,并限时七日,期限到了还不走,就“操强弓毒矢”对付它。

也许是巧合,韩愈对江念完祭文后,奇迹发生了,当天晚上,一场热带风暴袭来,不到几天,鳄鱼栖息之地就干涸见底,鳄鱼不得不向西边迁徙60里。加上韩愈组织民众,不时在溪边击鼓敲锣,袭扰鳄鱼,鳄鱼受到惊吓,也就渐渐远离人居地带。后代的大诗人苏轼赞美韩愈“能驯鳄鱼之暴”,为潮州百姓除害治瘴,功绩卓著。

河长包拯清除防汛障碍

包拯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他在地方任职时尽职尽责,尤其是担当河长职责时更是干得风生水起,成效卓著。

包拯在开封府时,流经开封的惠民河边住着很多皇亲国戚,他们把惠民河围圈起来,养鱼种荷,建水榭凉亭,本来就只有八丈宽的河面被挤得只剩四丈宽了,有的地方还不到一丈宽。特别是当朝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的府宅正好建在惠民河进入汴水的岔口上,而他圈占的青莲池又使得惠民河最窄处只剩七尺宽了。惠民河的水一流到这里就被堵住,雨季时河水倒灌进城。住在外城外堤下的权贵就各自役使民夫将府宅周围筑堤拦水,使得惠民河越来越窄,水位越来越高,汴京常常被淹。

包拯摸清惠民河的情况后,为了防汛安全,立即下令拆除河障,但张尧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威,根本没把此令当回事,拒不执行。可是,包拯没有退让,他敖于碰硬,派出吏役首先把张尧佐拦在惠民河上的青莲池铲除了,河水马上咆哮着注入汴水。大家看国丈的青莲池都没保住,哪个还敢再吱声。第二天,开封城内的水果然退去了,全城百姓欢呼雀跃。宋仁宗接着下了一道圣旨住在惠民河边的人,不许圈池养鱼、建亭榭楼台、阻碍河道,违者重重治罪从此以后,惠民河畅通了,开封城再没被洪水淹过。

河长于谦治理开封黄河

明代于谦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好官、清官和著名的将领,他在任职地方时,同样把河长的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

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担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受命到河南、山西两省任巡抚。黄河流经河南地段,特别是在开封境内,淤泥沉积,形成了“悬河”,造成十年九灾,冲毁农田、房屋,冲走人畜无数。于谦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把“修筑堤防,发展农业”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据《明史·于谦》记载,为了遏制黄河水患,“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于谦召集黄河两岸省、州、府、县各级官员开会,动员大家说“今召诸位到衙所,商议治黄水患大计。我有想法,就是集各地财力、人力,加高加宽两岸防洪大堤,并在堤上遍植树木、荆棘、草皮,防水固堤。大堤修成后,每里设 亭,选派得力人员为亭长,专司河院事宜。”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数十公里的黄河大堤初具规模,充分起到了遏制水患的巨大作用。

于谦在河南期间,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

明正统八年(1443年),于谦针对开封郊外的总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城外西、北、东三面筑 条护城大堤,永除开封水患。于谦同官兵、民工一道运土方、装沙袋、垫秸秆,严把工程质量关。经过近年的紧张旋工,大堤终于大功告成,开封古城又添了 道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

河长王仁福殉职 抗洪第一线

历史上因公殉职在河长职位的官员不多,清代就有位专职的治河官员,他叫王仁福(1819-1867年),江苏吴县人,出生在官宦世家。

咸丰初年(1851年),王仁福赴河南任职,由于他工作勤勤恳恳,很快便改任东河通判,协助东河总督负责治理河渠事务,因为成绩突出,再任东河同知,负责开封的河务。当时的开封,城外壕沟淤塞如平地,王仁福上任后,奉旨浚治。他亲临工地,日夜督办,工程如期完成。

同治五年(1866年),新任东河总督苏廷把他调到工作最艰巨的祥河同知任上,这是标准的河长啊。自从黄河改道北徙之后,河南水患不绝,而祥河更是首当其冲,险情不断。因此,祥河同知一职,人人视为最途,而王仁福却毅然接受了这项工作。王仁福到任后,不畏艰险,全力修守。他经常出现在治水第一线,和劳工们一起拾土筑堤,又多次到上级衙门争取解决治河经费问题。

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连日大雨,致使祥河水位暴涨,狂浪席卷河堤,堤坝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于风雨泥淖中,抢护堤坝整整七昼夜。后因款料都用尽,又时无法向外求援,王仁福决定发動百姓,以身护堤。当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响应,聚集堤坝前。狂风暴雨中,王仁福看着聚集来的好多百姓,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对奋勇护堤的众人说“我为河官,挤汝等于死,我之罪也,当身先之。”说罢,他第一个j中上了大堤,人们尾随而上。这时,一个大浪打来,把王仁福卷入水中,人们虽奋力抢救,却未能找到他的遗体。

王仁福以身殉职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在场的百姓和大小的官员,人们拼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大堤。事后,为了纪念王仁福,人们将王仁福的衣冠入殓,东河总督苏廷也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下诏,依阵亡例赐恤,并准附祀河神祠。

猜你喜欢

水患岷江于谦
成鹰之路
果子单
岷江
梅瓶(二首)
国学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风景独好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