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解析
2018-02-03刘海燕
刘海燕
摘 要: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两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两国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文章通过分析印度高等教育体系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情况,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一定思考。
关键字: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解析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2016年统计数据,中国和印度是总共拥有世界1/3人口的大国(世界总人口为75亿,其中中国和印度总人口分别为15亿和13亿)[1]。两国经济发展迅速,都是世界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两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两国共同的发展目标。
中国自1993年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3]。在此基础之上,2015年又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方案,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印度有长达两个世纪的英国殖民历史,直到1947年才获得独立。因此,印度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英国殖民烙印,该国各大学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的五年高等教育规划,当前正处于“十二五”高等教育规划(2012-2017年)时期。在其“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2007-2012年)中,印度明确提出要建设14所世界一流大学(后改名为创新型大学,致力于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标准)[4],标志着印度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为实现此目标,印度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本文拟对印度高等教育体系及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定借鉴。
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
独立之前,印度高等教育系统只有20所大学,500所学院,不到21万名学生,独立之后,印度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2014-2015年度报告统计显示,自独立至今,印度的学位授予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增长了40倍,学院数量增长近82倍,入学人数增长了127倍。[5]
(一)印度高等院校学制和类别
印度高等教育包括3年学士课程(工程技术类为4年、医学类和法律类5~6年)、2年硕士课程、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印度行政区划包括28个邦(省)、6个联邦属地、1个国家首都辖区,其中印度的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民选政府。印度大学主要分为中央直属大学和邦立大学两类,分别由中央联邦政府和邦政府分权管理。印度中央直属大学的校长一般由总统、副总统、总理或高级大法官兼任,邦立大学的校长由各邦的邦长或社会知名人士兼任[6]。截至2016年7月5日,印度共有759所大学,其中包括中央直属大学47所,邦立大学350所,认证大学123所,私立大学239所,国家重要科研机构74所以及包括自治学院、附属学院、社区学院等的各类学院40760所,学院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7]
(二)印度高等院校认证
1994年,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印度成立了全国性的独立评估与认证组织——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等级评估委员会(National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NAAC),隶属于大学拨款委员会,负责对大学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等级评定,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评定程序分为3个步骤:首先,院校要获得“质量评定资格”,只有获得资格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评定程序,如不能获得资格,NAAC会指导其进行改进;其次,获得质量评定资格后,高等院校要准备“自我评定报告书”,提交给NAAC,作为书面评估材料;最后,“自我评定报告书”被审核通过后,再由有关人士组成“评定工作组”,前往申请院校作进一步的现场评定。
院校评估内容包括7个方面:课程设置情况,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情况、咨询以及其他,教学与试验设施,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管理情况,改革创新情况[8]。根据这7个评估维度进行评分,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非常好、好、满意、不满意,分别代表学术水平很高、达到了较好的学术水平、基本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未达到要求的学术水平。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颁发“等级证书”,也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作为政府拨款的重要依据。
(三)拨款程序
印度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邦)两级,两者各有侧重。印度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对不同的高等院校及不同的项目进行差异化拨款。印度高等教育财政职能主要由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行使,其作为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器”,与政府关系密切,由政府提供经费,但其与政府并不是完全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在政府指导下具有一定的活动独立性。另外,印度1985年组建的人力资源开发部也具有部分拨款职能,其下设有高等教育部,包括大学和高等教育、技术教育、远程教育、语言教育等部门,对各类教育进行分管。印度高等教育拨款程序为:由国家财政部将教育经费下拨给人力资源开发部和邦财政,人力资源开发部再将其中部分经费拨给大学拨款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部负责认证大学的经费拨款,大学拨款委员会负责中央大学和国家重要科研机构拨款,并与邦财政共同负责各类学院拨款(如图2)。
三、印度世界一流大學建设举措
(一)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
印度在“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2007-2012年)中明确提出,启动建设“14所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根据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政府给予选定大学相应资金和教学科研支持,建设14所创新型大学,增强印度大学全球竞争力,使印度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另外,大学选址和启动工作在规划期间予以优先考虑,由邦政府从各方案中评估决定并为其提供免费的建设用地[9]。为促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印度分别开展了“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Universiti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UPE)、“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Colleg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CPE)、“卓越潜力学科资助计划”(Colleg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 in a Particular Area,CPEPA)等致力于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印度根据国家评价委员会资格认定标准,从不同层次选取了符合标准的大学、学院和学科进行重点资金支持建设,以求不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endprint
1.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
(1)计划内容
遴选“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取得显著进步,具有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潜力”的大学,由大学拨款委员会为其提供资助[10]。通过促进入选大学改进教与学的方法,设计友好型的课堂组织形式,改变评价方法等,实现教学、科研目标,使这些大学成为追求卓越、具备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大学资助认定标准
大学本身要具有保证大学整体科研活动良好运行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拥有高水平的研究活动、追求卓越、进行校企合作与社会拓展。另外,由国家评价委员会认证等级为“A”的大学可自动成为“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的资助对象。
(3)计划目标
第一,在教学、培训、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实现卓越发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第二,加强学术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在教学、研究、拓展项目上的卓越与创新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与教学水平,基于灵活的模块学分认定系统与国际通用的创新举措。第四,促进与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科研项目发展。第五,促进与国家其他中心、部门、实验室的联络与合作。第六,鼓励开展任何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活动。
2.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
(1)计划内容
印度除了对重点大学进行资助建设以外,有相当部分的学院也有着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11]。这些学院通过创新的方式利用人力、物力资源,达到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具有达到学术卓越的潜力。国家认定在教学、科研、拓展活动中已达到较高水平并有达到卓越水平潜力的学院,并为“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选定的学院提供发展基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达到更高的学术标准。
(2)学院资助认定标准
资助建设的学院需建校10年以上;得到《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第2(f)和12(B)条承认;由国家评价委员会进行认证,且在申请“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第一期国家评价委员会认证等级至少为“B”(受“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资助的学院最多可获得三期资助,第一期资助年限为五年,以后每期资助年限递增一年);提交所需证明材料;得到认证的学院当中,优先发展自治学院;学院教师在“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进行期间不得进行调动;校长需定期换届;农业、医药、口腔、护理和制药类的学院不予考虑。
(3)计划目标
第一,加强学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与国际标准相当的教学、科研、外延项目发展水平提供保障。第二,基于灵活的模块学分认定系统与国际通用的创新举措,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第三,提升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学术项目的质量。第四,提升学院本科教学水平。第五,加强与其他高等教育部门、国家实验室、中心的联络与合作。第六,推广以技能为导向的项目合作。
3.卓越潜力学科资助计划
(1)计划内容
印度除重点资助建设重点大学和学院外,另从“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中挑选出12所大学,致力于最大化地提升特定学科的科研水平[12]。重点在于促进学科内部、多学科、特定研究项目的发展。对于选定的大学,鼓励并推动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志同道合的教职工进行项目合作。
(2)特定学科资助认定标准
选定领域或学科所属部门,要有高水平的硕博士学位授予项目;制定促进三个以上系进行合作的行动计划,对学科内部和多学科合作进行专家认证并确定协调者;至少要得到一个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所属部门(如NAAC)的认证;每个系至少有一名教职人员得到学术组织的认可。
(3)计划目标
第一,完善学术科研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卓越发展提供保障。第二,提升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评价过程、研究工作、外延活动的质量并制定相关标准。第三,提高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及其他发展需要相关的学术项目的质量。第四,加強与其他高等教育部门、国家实验室、中心的联络与合作。第五,鼓励大学通过创新科研工作,填补现有知识的缺陷。第六,成为国家特殊领域的智库储备。
(二)鼓励国外高校在印度建立分校,进行国际合作办学
印度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鼓励大学与社会机构合作,实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形成大学之间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在总理纳兰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推动下,印度推行“留学印度”(Study in India)政策,同时修订相关法律,为国外高校在印度建立海外分校提供便利[13]。印度允许外国高校在印度建立分校,但外国高校要符合相应条件:至少有20年的建校历史;建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得到本国或国际认证机构认证;至少在三大世界大学排名(THE、QS、ARWU)的其中之一位列前400;提供与本国高校质量相当的项目和课程[14]。例如,卡帕罗集团是英国一个经营钢铁、工程和宾馆的公司,它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所新校[15]。印度鼓励国外高校在印度建立分校的目的在于吸引来自亚洲以外地区的留学生,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可以走出目前因印度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上升而带来的智力外流困境。
(三)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方向
印度财政部长阿伦·亚特力(Arun Jaitley)在2016年2月29日的财政预算演讲中宣布,政府将设立一个教学和科研的监管机构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推动10所公立大学和10所私立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6]。20所高校的选择可以参考印度的国家大学排行榜(The National Institutional Ranking Framework,NIRF)①,但具体的哪些高校入选目前尚未确定。
四、思考
对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印度和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很相似,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分权负责。但是印度中央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相对较小,邦政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中国中央政府有较大的管理权,是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印度在“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2007-2012年)后开始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启动相对较晚。根据各计划发展报告来看,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构想多于实践,相应计划没有公布实施效果,执行效率相对低下。endprint
虽然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来看进展缓慢,但其高等教育体系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高等教育改革却有可借鉴之处。例如,印度大学内部管理高度自治,大学附属制独具特色。政府无权干涉大学管理,高校在招生计划、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权,这种机制促进了印度高校自身发展和改革创新。另外,印度很多学院附属于自己的母体大学,母体大学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本科生教育则由附属学院承担,大学和学院相互依存又各司其职,提高了办学效率。
相比较而言,中国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行政化现象严重,高校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我国在“211工程”“985工程”奠定的基础之上,应致力于扩大高校的自治权,增加其办学动力和活力,回归学术至上的办学环境。只有这样,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能“内外兼修”,取得良性发展,更好地促进“双一流”建设。
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虽然中印两国都努力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进行高等教育建设,但目前两者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也不容乐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艰巨。但总体来说,中印高等教育都是西方模式的迁移,过度地依赖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同一化,不利于大学间和大学内的多样化发展。因此,两国政府在做出相关决策时,应保持理智的心态,立足国情,寻求国家高等教育的适当发展。
注释:
①NIRF是印度在2015年9月推出的一个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涵盖教学、研究、研究生产出、包容性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EB/OL].https://esa.un.org/unpd/wpp/Download/Standard/Population/,2017-06-21.
[2]Altbach P G. One-third of the Globe: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dia[J]. Prospects,2009(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2017-05-20.
[4]MHRD. Initiatives of XI Plan[EB/OL].http://www.mhrd.gov.in/new-initiatives-xi-plan,2017-06-21.
[5][7]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2014-2015[EB/OL].http://www.ugc.ac.in/pdfnews/2465555_Anual-Report-2014-15.pdf,2016-06-08.
[6]雷鳴,杨文武,等.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体制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10(2):94-100.
[8]张帆.印度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2013.
[9]刘志民,何红中,张振华等.七个“追赶型”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举措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12(4):44-49.
[10]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XII Plan Guidelines for Universiti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Universities of Excellence(2012—2017)[EB/OL].http://www.ugc.ac.in/pdfnews/3274 824_UPE_ GUIDELINES.pdf,2016-06-02.
[11]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 Guidelines for Colleg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CPE)/College of Excellence(CE) for XII Plan Period(2012—2017)[EB/OL].http://www.ugc.ac.in/pdfnews/8626399_ CPE-Guidelines.pdf,2016-06-02.
[12]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XI-Plan Guidelines for Centr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 in Particular Areas(CPEPA)(2012-2017)[EB/OL].http://www.ugc.ac.in, 2016-06-02.
[13]王俊.印度鼓励国外高校在本国设立分校防止智力外流[J].世界教育信息,2015(22):79-79.
[14]University World News.Access for Foreign Campuses as Legislation‘aAbandoned[EB/OL].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article.php?story=20130912115621960,2016-07-08.
[15]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PhilipG.Altbach等.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J].大学教育科学,2010(4):3-17.
[16]祝宁,王美晨.印度计划创建20所世界一流大学[J].世界教育信息,2016(7):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