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考

2018-02-03徐奉臻孙鸿鹤

求是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法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徐奉臻 孙鸿鹤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而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之渊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解读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作者简介:徐奉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 150001);孙鸿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方法论研究”(17KSH15);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实践研究”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1.001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1马克思主义既是立党之基,又是立国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2既体现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基于“三个时代”的思想诠释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既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何以可能与必要

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观察和研究的社会是其置身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习近平所言的“时代”与“社会”,是处于“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21世纪的中国,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有很多不同。所处时代不同,观察和研究的社会性质与社会状态不同,运用19世纪形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何以可能和必要,就成为研究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探讨此问题,任何单一的研究都难以独立着手成春,需要选择如下不同的分析角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声望和永恒的思想魅力,赋予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以可能性和必要性。

虽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无效论”“失败论”和“终结论”等常常浮出水面,但无论是马克思的支持者还是马克思的反对者,都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人类思想史中,虽然“主义”有无数,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能如马克思那样被评为“千年伟人”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超越国家、地域、语言和民族的限制,迅速传播至全球各地,是因为“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1虽然,生物学意义上的马克思已经缺场,但作为“思想幽灵”的马克思和作为“精神遗产”的马克思主义却依然在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英国学者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断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面对当代世界多姿多彩的理论,假如我们不理解一点马克思思想的大致轮廓,就根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2

其次,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坐标中的历史定位,赋予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以可能性和必要性。

纵观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史,已经历经500年的嬗变,包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社会主义探索和挫折”“社会主义改变中国命运”“中国社会主义新篇章”等六个阶段。如果说,“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阶段,“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阶段是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与“社会主义探索和挫折”阶段就是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阶段,“社会主义改变中国命运”与“中国社会主义新篇章”阶段就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阶段。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两部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构成。有鉴于此,习近平基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的科学依据。其中的“变”,指“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不变”,指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坐标中的这种历史定位,既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的科学依据,又是中国“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依据。3

最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功能价值,赋予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以可能性和必要性。

理论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价值,至少需要关注三个角度:一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无论是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二是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己任,人类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图式,又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终极关怀;人类解放既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三是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理解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1也是认识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工具。endprint

实践上,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以物竞天择的理论气度被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所选择后,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指导。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时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就能在什么时候劈波斩浪,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曾用富有张力感的语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阻拦,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对派的统治。”2

近代的历史变迁如此,当下的现实变迁亦如此。在过去五年的历史性变革中,中国所以能表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始终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始终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滋养,得益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高超的辩证思维和高远的战略思维直面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新形势下,不断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推进改革事业向纵深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发展了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创新理论,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思想指导。有鉴于此,习近平说:“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3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具体操作路径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需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前提。如果没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其本土性与民族性;如果没有“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其具体性和针对性;如果没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其通俗性和普遍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进而直面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需要切中时代的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需要回应时代的呼唤,进而回答问题。在以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行为中,“问题”贯穿始终,是需要直面、研究和回答的共同视域与论域。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首先要从“why”角度明确为什么要切中时代的问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4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5习近平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6这些表述所折射的理念是:一切问题都具有时代性和矛盾性。只有正视时代的问题,才有可能防微杜渐。只有直面时代的问题,才有可能缓解矛盾和化解危机。如果采用自欺欺人的鸵鸟战术,无视或回避问题,任凭问题肆意发展,就如同文明的演进具有破窗效应一样,问题就会由微挠之弊演变为沉疴宿疾,从而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失去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习近平为什么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提“历史周期率”,为什么要在七十年阅兵讲话中引用体现忧患意识的古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其次要从“what”角度明确需要切中的时代问题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的同时,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诸如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短板、文明水平尚须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等。围绕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如下三个层面的“时代之问”:

宏观层面的“时代之问”,是围绕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什么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问题。

中观上的“时代之问”,是围绕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作为未来中国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什么样的现代化能够让“中国梦”梦想成真,以及中国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之问题。

微观上的“时代之问”,是围绕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怎样实现发展模式的脱胎换骨的转换之问题。

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时代之问”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分别是设问的主题。其中,围绕“社会主义”的设问,事关中国“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变迁原则;围绕“现代化”和“发展模式”的设问,事关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变迁原则。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复次要从“how”角度探讨如何观察、解读、引领时代问题。

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等日渐清晰的中国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这些设计和举措共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基于“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变迁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征服世界为表征的普世价值学说,以及如何基于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中国社会长期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二是如何基于“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变迁原则,践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及如何基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所具有的片面性、浅表性、失衡性等特点,探索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现代化新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以“新型”为定语的表述,诸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国际关系”“新型政商关系”“新型智库建设”“新型文化业态”“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表述所折射的信息是:“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的“现代化”,就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现代化新路,即“新型现代化”。在通过探索新型现代化回答不同层面的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如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如何“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等复杂问题,不仅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endprint

上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路径不断呈现的过程,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至新高度和新境界的过程。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有助于增强“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才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适应新时代、应对新困难、完成新使命的思想武器。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相关思考

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着远离马克思主义谈马克思主义、远离马克思主义评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行为误区,并已造成习近平所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实用化和教条化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失真现象。其中的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而且导致形成“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等错误认识;其中的实用化和教条化,使有些人或“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或“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或“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些都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而且还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

弱化和克服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实用化和教条化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失真现象,是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切入点。

“学”是“用”之基,“用”必须以“学”为前提。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反复学、持久学的过程,“用”不仅无从谈起,还会误入歧途,陷入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实用化和教条化之窠臼。探索马克思主义进学科、进教材和进论坛的“三进”之路,有助于扭转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三失”现象。由于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又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因此所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也应至少包括两部分,一是原生态马克思主义著述,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述。

“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将纸上的思想理论转化为路上的改造世界的力量,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与支流,既看局部又看整体,既看当前又看长远,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发展的趋势,既要有顶层方略又要有具体措施,既要有静的定力又要有动的秩序,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相结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2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3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落脚到“如何用”上,也就是落脚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上。这样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学理相通、一脉相承,因为致力于“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聆听时代的声音、运用马克思主义切中时代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的呼唤。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的终极关怀,就是聚焦中国现代化变迁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精准发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实践路径和有效办法。

运用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是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永恒思想价值的普遍真理,浓缩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全面内容的“批判”和“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价值之渊薮。在马克思看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使命。1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方式,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其所批判的对象,是马克思置身其中并已出现多种劳动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所发现的社会,是被马克思称为“真正的共同体”的未来美好社会。

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是要围绕永无止境的社会实践进行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馬克思不是真理的终结者,而是通向真理道路的开拓者。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中国尚无可供遵循的成功范例。有“千年伟人”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誉的马克思,没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经历,对他而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构想,尚停留在预见层面。“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很多变化,超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时代经典作家的眼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拓者的列宁英年早逝,其探索戛然而止。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和错误兼而有之。有鉴于此,习近平断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既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的过程。如果“中国梦”最终实现,不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会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Abstract: Marxism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dopting Marxism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o as to adhere to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t not only makes clear the realistic function of Marxism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Sinification, epoch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o observe, read and guide the era with Marxism, but also it is the origin of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hich starts the new realm of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To interpret XI Jin-pings methodology of adoption of Marxism is the realistic need of the chang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Key words: XI Jin-ping, Marxism, methodology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