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元立“神外”医学路上的勇者

2018-02-03刘庆凯

民主与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神经外科手术

刘庆凯

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神医华佗建议用利斧劈开曹操的脑袋,在颅脑内进行手术,以解除他可能因脑肿瘤等疾病而引发的剧烈头痛。在那个时代,曹操当然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居心叵测。故事并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然而从当今医学角度看来,讲故事的人恰借华佗之名精心设计了一次“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只不过,在新时代神经外科医生的手中,古人认为神奇的开颅手术已变成现实,并且技艺精湛。

1999年,第51届美国神经病学年会授予年仅28岁的中国天坛医院青年医生赵元立“外国学者奖”,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性学术奖励。2001年9月,在由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举办的被誉为神经外科领域“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被授予特殊成就奖,赵元立被推荐为WFNS伦理和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

王忠诚曾说:“今天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已经能够进行任何类型的复杂手术了。”在王忠诚等前辈学者的指引下,赵元立等一批青年学者羽翼渐丰,成长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学术带头人。

“神外”之力 精至毫厘

作为医生,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给病人带来无法弥补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赵元立始终铭记协和医院一代名医张孝骞教授说过的这句话。进行脑神经外科手术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面对大脑内部错综复杂的神经、动脉血管等手术对象,做到精益求精、精至毫厘,是神经外科医生极致的追求。

赵元立的专长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脑肿瘤的微创治疗,对于脑血管病,他主张“从容面对”——既要重视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又要对患病后的治疗技术有信心。在一次科普报告中,赵元立讲到,《环球科学》的一篇文章中对“各物种自然状态下的存活年限”进行了报导,其中提到人类自然存活的年限为12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统计报告则指出:各种疾病是造成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超过300万中国人过早死亡,这其中,脑血管病是第一死因。

人心脏输出血量的20%供应大脑,大脑中的血管纵横交错,脑血管为“身之娇子”,形态复杂而地位又极其重要。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居第三位。2009年,赵元立在《中国卒中杂志》发表述评文章《2009年脑血管外科进展》,其中提到,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外科医生最重视的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两者都为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外科手术能够避免出血的风险,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而介入方法最大的优势是手术创口极小,对患者的状况要求等也较低。动脉瘤的治疗方案通常依据患者特点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订。随着技术发展,这两种手术已融合为“脑血管外科杂交手术”。天坛医院的杂交手术室为百级层流手术室,已达到手术室的最高洁净要求指标,可同时进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杂交手术整合了医疗资源,节约医疗成本,提高了手术效率并取得了良好预后疗效。

多年来,赵元立与擅长介入手术的李祐祥教授在天坛医院脑血管外科联手打造了“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这与通常的门诊形式并不相同。每周一上午,他们这两位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脑血管外科医生和介入科医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诊断和决策,最后推荐给患者一个最恰当的诊疗方案。赵元立希望通过这种以病人为中心、多位专家联合的门诊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客观的治疗方案。同时,他也在不断更新医疗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本身,还要了解患者的工作、社会和家庭情况,综合考虑,给出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治疗方案,做到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

复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世界难题。2001年以后,赵元立开始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王忠诚院士和赵继宗院士主持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等国家级课题。经过上千例动脉瘤手术实践,总结出动脉瘤夹闭和血管重建的创新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手术经验在国内上百家医院进行持续推广,提高了我国动脉瘤诊治水平。2003年,赵元立作为两位院士领衔的“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后,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又分别在2004年、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赵元立累计完成各种高难度开颅手术超过5000例,每年主刀完成各种神经外科疑难手术500多例。对于各种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和颅脑肿瘤的手术技巧,赵元立可谓驾轻就熟。

迎难而上方为勇

1996年,赵元立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疗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的赵元立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出国,而是直接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提及当时的情景,赵元立說:“天坛医院有全国最好的神经外科,当时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如高分辨磁共振、伽马刀放疗设备等,只有天坛医院有,连协和医院都不具备。”

神经外科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分支,在人的头部进行手术治疗,充满奇迹和挑战。喜欢接受挑战的赵元立进入天坛医院后,获得了王忠诚、赵雅度、赵继宗等知名专家的亲自指导。1997年底,王忠诚院士对他这个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青年医生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填补国内一项技术研究空白——掌握神经导航定位技术。神经导航定位手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定位,在术前即对病灶所在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而此前,医生做开颅手术只能凭经验寻找病灶,手术风险较大。

当时,国内无人研究这项技术,所有资料都是英文版,赵元立自学国外文献资料,积极向外国工程师请教,并逐字逐句翻译厚如砖块的新设备说明书。经过不断努力,仅用半年时间,赵元立就掌握了这项技术,最先在国内开展了神经导航引导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垂体瘤、胶质瘤等微创手术;在避免正常脑组织、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前提下,完整切除病变,积累了50多个病例,并在神经外科大力推广,显著提高了开颅手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血管性病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1998年起,赵元立又负责筹建低温治疗和重症监护病房,他和同事们通力合作,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工作,成功救治了上百个生命垂危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endprint

赵元立在神经外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踏实前进,26岁晋升为副主任医师,34岁晋升为主任医师,并担任脑血管外科和老年肿瘤专业组组长。2015年10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式组建神经外科并与天坛医院合作,科室主任和教授均由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外派兼职。经北京市卫计委批准,赵元立兼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成为多点行医的先行者之一。

身兼数职的“大忙人”

赵元立29岁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36岁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对于医学教育,面对与自己几乎同龄的学生们,赵元立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凭借自己在国外习得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大胆改革,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以及严谨规范的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同时,针对当今时代青年的特点,因材施教,放手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接触新事物。赵元立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好,面临的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容易浮躁,对此,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找到青年人的兴趣点”。比如有些学生计算机玩得好,他就让这些学生去研究人工智能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从而应用于手术中;另外他还热衷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最近进行的“神经外科好青年”竞赛、全国范围内的神外手术技能大赛等,以此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赵元立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后2人。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青年学生迅速成长起来。

坐诊、手术、科研、教学、病房管理……如此众多的专业领域工作,已经让人目不暇接,而除此之外,赵元立还承担了许多社会服务活动。他兼任全国青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次赴内蒙古、青海、贵州等地带头参加“向西部地区推广神经外科先进技术”活动;筹建并创办我国第一本神经外科英文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并担任编辑部主任。作为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他多次作科普报告,2016年被推荐为首届“科学传播人”评审委员会委员。赵元立这样描述他一周的活动:“周一出门诊,下午手术,周二讨论病例,手术,周三、周四继续出门诊……”同时,还要参加医院和医学院的各种行政会议、科研报告会,与学生进行学术谈话等,就连周末也常常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他笑称:“别人都以为周末约医生比较容易,其实周末反而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由于注重效率和计划性,旁人看来繁杂无比的工作,在赵元立科学而有效的安排下,一切有条不紊。

进入21世纪这个“探索大脑的世纪”,一些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功能核磁技术和术中核磁、神经系统3D打印技术、手术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许多神经外科中心应用。近日,有权威人士透露,今年年底,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脑计划)将正式推出,其投资规模将与美国于2013年启动的“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相当(投产规模10年60亿美元)。该计划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脑重大疾病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将一同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国家级科研计划下,我国神经外科水平必将获得进一步提升,力争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未来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将使外科手术水平发展到细胞级,在显微尺度下进行微细手术,而且不再需要过多的人力。电影《普罗米修斯》中展现的一个人独自操作手术机器人系统为自己做手術的情景将变成现实。

这些医疗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任落在了赵元立这一代中青年学者身上。至今,赵元立仍记得求学时吴阶平院士亲自给他们这些不满二十岁的医学生讲课的情景,吴院士叮嘱他们要“谦虚谨慎,视病如亲”,并特别指出,“医学是一生的事业。”

“神外”医学道路上,赵元立一直在前进。

采访后记:一个周四的中午,11点半,天坛医院三层脑血管外科门诊室内,在等一位患者的间隙,赵元立抽空接受了我们编辑组的采访。临近12点,赵医生还未来得及吃饭便匆匆赶飞机去参加学术会议。虽然采访只有短短不到30分钟,却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一位卓有成就的医生背后非同一般的世界。走出门诊大楼,望着远处北京的天空,一片蔚蓝。我想,每天都有众多赵医生这般的人们在为一生的事业奋力打拼,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脑血管神经外科手术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
丁志斌,为神经外科患都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