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8-02-03张爱芹张之浩
张爱芹+张之浩
摘要:为了解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得分较高,神经质、外倾性的得分较低。女生在神经质、宜人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尽责性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比较理想,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有更高的利他表现。(3)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质五个维度中,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对利他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人格特质;利他行为;大学生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因此,提高个体的利他行为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促进大学生的利他水平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行为稳定的内部倾向,它从根源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因此,人格在利他行為中应该起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因此,本研究借助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关系,以此来揭示何种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倾向于作出利他行为,从而为以后研究和预测利他行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选取50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445份,其中男生144人,女生301人,独生子女250名,非独生子女195名,大一159人、大二84人、大三102人、大四100人。
2. 研究工具
(1) 人格特质量表
选用王孟成、戴晓阳等人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CBF-PI》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CBF-PI-B》来评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本问卷为6点记分,共40道题,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每个维度各8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信度较好。
(2) 利他行为量表
使用李艳芳自编的《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来考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发展状况。本问卷采用7点计分,包含22道题,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其中关心和关注自己与利己性行为与观念负向反应利他行为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5,信度较好。
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涉及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二、 结果
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初步描述性分析
根据描述统计结果,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4.10±0.61)得分最高,其次是尽责性(4.03±0.78)、开放性(3.88±0.81)、神经质(3.34±0.90)和外倾性(2.73±0.55)。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女生在神经质(t443=-2.679,p=0.008)和宜人性(t443=-2.634,p=0.009)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在尽责性维度(t443=-1.948,p=0.052)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但为边缘显著。人格特质中的尽责性(F3,441=3.045,p=0.029)、开放性(F3,441=3.575,p=0.014)和外倾性(F3,441=2.874,p=0.036)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大四学生在尽责性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I-J=0.308,p=0.007)、大三(I-J=0.265,p=0.015)学生;大一(I-J=0.275,p=0.007)、大四(I-J=0.340,p=0.003)学生在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二、大四学生在外倾性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I-J=0.152,p=0.038;I-J=0.141,p=0.043)和大三(I-J=0.169,p=0.035;I-J=0.158,p=0.039)。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初步描述性分析
根据描述统计结果,大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利他行为,具体表现为利他行为责任性(5.40±1.33)、尊重和关心他人(5.13±1.31)和利他行为表现(4.77±1.17)得分较高,而关心和关注自己(3.26±1.04)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3.54±1.14)得分较低。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在关心和关注自己(t443=3.696,p=0.000)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在利他行为责任性(t443=-2.397,p=0.017)、尊重和关心他人(t443=-2.479,p=0.014)、利他行为表现(t443=-2.956,p=0.003)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利他行为各维度在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1报告了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观念两个维度,只有神经质维度与之存在正相关,尽责性和宜人性为负相关,而开放性和外倾向无显著相关。而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和利他行为表现和利他行为总分,与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倾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只与尊重和关心他人和利他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
三、 讨论
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结果分析
由描述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在外倾性和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低,而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与外校大学生相比,我校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既存在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点。女生在神经质、宜人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该结果表示女生的情绪更不稳定,研究发现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更容易因为日常生活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因此要重视的女生情绪健康,提高其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而男生宜人性得分较低表示在人际互动中会表现出敌意和多疑,容易出现冲突和竞争,因此要注意教授男生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非独生子女在尽责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尽责性特征往往表现在获得成就或工作情景中,得分较高的人比低分者寿命也更长,因此要重视对独生子女条理性和计划性等方面品质的培养。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尽责性和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倒U型,大一、大四高于大二、大三。因此要重视对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的管理,严格要求,防止他们自我封闭和惰性心理。大二学生外倾性得分最高,说明大二可能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相关方面的引导和指导。endprint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结果分析
大学生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和利他行为表现三个因子得分较高,而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两个因子得分较低,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高的利他行为水平。本结果与张敏,王乐乐和刘静(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男生只在关心和关注自己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该结果表示女生对自身的关注不如男性,可能原因是女性更容易受传统道德(即提倡无私利他,否定任何形式的利己)的影响,但利己是人类的天性,过于违背本性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有碍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多鼓励女生在关注他人之余也要重视关注自己,为了利己而进行的利他也是一种利他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但要提醒学生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非独生子女在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和利他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该研究结果与李艳芳(2008)的研究结果相同。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一般为全家宠爱和关注的焦点,因此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品质,凡事先考虑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而非独生子女由于有兄弟或姐妹之间的互动等原因,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更能体谅和关心他人。因此,需要提醒独生子女家庭不要过于宠溺子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人格特质的不同维度与利他行为存在不同的相关模式,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和尽责性能够正向预测利他行为,而神经质能够负向预测利他行为,且宜人性在预测利他行为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说明宜人性是促进大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重要特征,而外向性和开放性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应该着重改善大学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质,因此应该着力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温暖互助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改善个性,同时要注重同理心培养,引导大学生遇事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减少冲突、增加理解。此外,大学生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稳定性也对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工作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促进利他行为,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玉珍.利他行为的“道德人”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12):30-34.
[2]李文辉,李婵,沈悦,但菲.大学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571-577.
[3]黄雪珂.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利他行为特点及其与大五人格、道德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4]郑显亮,顾海根.人格特质与网络利他行为: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2):70-75.
[5]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58-860.
[6]马伶.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8-9):19-23.
[7]杨慧芳,郭永玉.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58-64.
[8]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八版)[M].陳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65-167..
[9]张敏,王乐乐,刘静.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65-70.
[10]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1):19-26.
[11]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2]黄霞,黄雪花,宋小珍,黄丽娟,黄秀梅.护士利他水平与大五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2):79-80.
作者简介:
张爱芹,张之浩,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师范学教科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