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2018-02-03杨春娥王聪黄河
杨春娥+王聪+黄河
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则逐渐成为其核心理念。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现如今国内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建立人文关怀式的高校思政课程、對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评价机制的变革、营造高校人文关怀的环境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正在稳步上升,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探讨。人文关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成了高校教育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建立人文关怀式的高校思政课程
(一)对高校现有思政课程进行改革
高等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知识水平、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有理想的学生式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点。目前,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程具有单一、刻板、效率不高等问题,学生的收获不高,达不到课程预期的目标,因此,对思政课程的改革极其重要。思政课程是实现人文关怀教育的第一步,把人文关怀主题加进思政课程中,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课堂上增加小组讨论环节:由教师带领,根据一个案例或者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或周围人的现实情况分小组探讨这个案例或者社会现实中人文层面的意义,使其感同身受,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的认知面视野、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二)对教育者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提升
建立人文关怀式的高校思政课程,丰富课程的人文关怀内容,对教育者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需要从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彻底对教材透彻的分析,教材是教师给学生上课的依据,教师备课时不能脱离教材,应该紧紧抓住教材的核心,在其基础上挖掘新立意和新思路,这个“新”恰好包括了“人文关怀”;二是对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拓展教材只是一个基本工具,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跟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体现各自不同的“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基础上,实现人文关怀的基本框架,即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重要问题。
(三)对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
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体现教育者的个体性风格,而决定教育者个体性风格的,是他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境界[1]。一个人具有越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就越纯粹,教育风格也越崇高。然而,教育者仅仅有高尚的思想境界还不够,还需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并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例如,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给出基于社会现实的案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表演形式情景重现,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学生对案例更加易于理解,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案例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二、对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评价机制的变革
(一)明确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程人文关怀的一个实现有赖于人文关怀评价理念,明确人文关怀的评价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理解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只有对这一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感受,正确处理人文关怀和思政教育的关系,使教育行为层次更加深入。第二,要突出思政教育的重点,把关心学生放在第一位。众所周知,关心和被关心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使生活更加充实与美好。例如,欧亨利在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丈夫与妻子互相送礼物,他们之间相互的关心与被关心,让我们懂得生活即使不富有,也可以是美好的。因此,把关心学生放在第一位是极其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第三,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社会生活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所需要的人才也不拘泥于单一模式。每位学生,无论你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你的成绩优秀与否,总会有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多元化模式培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对思政教育课程评价机制的重建
思政课程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包含评价课程和评价学生两部分,两者中评价学生更加重要。传统的评价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影响进行评估,即看这个课程的内容是否深入,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是否深刻。评价学生则是通过成绩来评估学生思想政治理念是否过关。这种评价机制的弊端是不能展现深刻的现实意义,层面浅显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对评价机制进行重建。例如,对课程的评价,在评估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内容的深度,还行考虑内容的丰富性,是否易于理解,是否能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对学生的评价,除成绩考察方面外,增加对课程所学带来的现实意义的理解。比如,除去考试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考察,增加一个课外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案例重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
(三)思政教育环境的改变
完善高校的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前社会,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越发重视,因此,国家提出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在量和质上得到双重的提升、全方位发展,而不是侧重其中某一方面。这离不开国内高校教育环境的完善,只有大环境越来越稳定、完善,才能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三、营造高校人文关怀的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如今,“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已經融入进了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理念,以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原因,并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以至于对学生的培养情况存在些许偏差。因此,高校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把其放在工作的首位,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务必突出“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生活中,学生生活的状态与校园建设和公共设施息息相关,校园环境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提升校园的人文内涵,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加设一些方便学生生活的设施:热水器,健身器材等。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动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升华。
(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关怀
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成年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因此,只对高校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是行不通的。情感是高校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学生和教师只有建立真挚的情感联系,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比如,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开展师生合作的活动,加强师生之间信任感,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互动,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奋斗,实现个人价值。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首先,要通过摸排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初步的了解。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工作中时刻关心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快速高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不至于走上歧路。其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如微信、校园广播站、宣讲会等各种途径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使学生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或者设置心里情绪释放室,通过各种宣泄设备,使学生能够及时释放心里压力,发泄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最后,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及教师的作用,积极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防患于未然。
四、结语
对于高校思政课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现路径不拘泥于文中所述的三个方面,教育问题,就是要集思广益,在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改革中寻求进步,从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