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下高校科研的问题与思考
2018-02-03刘林
刘林
摘 要: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扬长避短做好自身定位,适应新形势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高校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a)-0247-03
Abstract:The state ha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promo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 strategic level,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enhanc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tive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 Innovation driv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黨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政策导向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而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仅仅充当辅助角色,更多地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
1 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汇聚,但是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下,高校科学研究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给高校科研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1.1 科研渠道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项目的支撑,国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按照新的五个类别对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大幅减少科技计划数量。目前国家科技计划只有五大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其中高校能直接承担的科研项目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见,高校科研渠道将越来越窄,同时国家在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持方面向企业倾斜,这给高校科研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2 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凤毛麟角
目前,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普遍强调科研规模,片面地追求指标数量,导致高校重视项目申报而轻视项目过程管理,重视经费投入而轻视成果产出,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和专利仅仅是为了项目验收需要而产出,真正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却凤毛麟角。同时,高校科研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没有紧跟市场需求,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根本无法应用到市场,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这就造成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内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1.3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急需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校科技处、学院二级科技管理体制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制定有关科研政策和管理规定,组织编制学校科技发展规划,代表学校对全校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等;学院则负责各自学院的具体科研管理工作,协调本单位项目的人员分配条件保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具体实施责任人,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下,对项目组织、人员调配、经费支配、项目实施等独立行使权利。这种机制下,科学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整合跨学科跨团队的资源,以团队形式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出具有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2 对策分析
高校应该在“注重规模、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指导思想下,发挥高水平人才汇聚的优势,紧跟“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研规模与科研能力相匹配的情况下,突出自身科研特色,寻求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突破,在相关行业和领域形成领军优势,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2.1 统筹谋划,提升水平
高校两级科研管理部门积极配合,结合自身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做好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科技发展规划对高校的科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政策等方面的优化配置,逐步进行实施,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在科研组织架构方面突破传统的院系科研组织模式,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在若干关键领域组建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汇聚高水平科研队伍。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交叉学科培育和发展,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努力争取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催生出高显示度创新科研成果。endprint
2.2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科研硬环境,使得高校科研在基础条件上获得充分的保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培养锻炼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以及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气氛等措施提供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舒适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只有不断优化高校科研环境,促进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水平。
2.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等学校科研行为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对于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严格遵循科学研究规律,通过采取分类评价和引入开放式评价方式,制定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奖励激励政策,以奖惩分明,以奖为主为原则,充分地激励科研人员,充满激情地投入科学研究当中,在科研和学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2.4 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基础雄厚,智力资源密集,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使得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应该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做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5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高校科研需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通过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与交叉发展方向,具备承担国际前沿和重大需求科研任务能力,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6 强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集研究、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共赢合作。高校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这也是高校直接参与产业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捷的道路。做好产学研合作,不仅对高校的科研起着推动作用,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化及市场当中,促进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同时对于提升企业的科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转型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间接地驱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校企联合实验室是产学研合作的最佳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可以让高校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在人才培养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为学生今后面向就业积累相关经验;在学科研究方面,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研发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需要寻求科技合作从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社会品牌价值;在成果转化方面,可以将高校优秀的科研成果在联合实验室里优先进行转化,产生市场价值。所以,高校与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和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搭建桥梁,为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提供了现实基础。
2.7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只有使科研成果在产业和市场中广泛应用,才能最终实现高校科技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使命。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一方面是科研与市场融合的必经之路,使得高校科研更多的关注产业、市场和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将已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进行凝练和筛选,直接或间接应用于产业化和市场,创造经济社会价值。
3 结语
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下,高校应该勇于面对挑战,做好自身的定位,寻求与自身特色相符的科学研究道路。通过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对科研环境进行优化和提高,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以及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高校应发挥高水平人才汇集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突出水平方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使高校科研产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通过与产业市场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最终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高校科研真真正正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颖超,陈兰,徐时彬.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68-571.
[2] 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140.
[3] 黃建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位与路径研究的提升[J].科技传播,2014(10):15-16.
[4] 李荔,王明和,张晓耘.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研目标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93-96.
[5] 周山明.大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8-11.
[6] 周永生,陈群,何明阳,等.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共建实践及功能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208-211.
[7] 游小珺,杜德斌,张斌丰,等.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评价——基于部分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9-11.
[8] 张丽.试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制度变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5):30-34.
[9] 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27-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