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工计划中工程教育现状分析

2018-02-03张相胜潘丰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1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张相胜++潘丰

摘 要:随着“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教育实施的要求,培养体系、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根据专业的行业特色制定培养标准,教学队伍建设引入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适应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各尽其责,才能够促进卓工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a)-0237-03

随着“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工程教育不仅要应对变化,承担应尽责任,而且需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工计划),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相关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培养学生能够依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三是培养学生在工程和创新方面的能力[1]。该计划执行周期为10年,要求参加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能够达到10%以上。目前已经进入实施的第7个年头,作为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本文拟就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卓工计划对工程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工程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应该“培养工程科学家还是培养工程师”的观点?大学工程教育可以培养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与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部2011年出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任务中作出指示如下[2]。

1.1 人才培养标准要满足卓工计划要求

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通用标准规定,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11月印发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制订本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需要各个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建立行业指导、校企联合的卓工计划实施机制,一起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商讨教学内容、在实施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评价指标,提高培养质量。

1.2 人才培养模式应校企结合

卓工计划学生的实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部分。校内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中着重考虑工程实践能力的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根据标准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基于问题、案例或者项目的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情况,学习实习企业的专业技术和该企业的文化,和企业一起制定实习计划,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工程工艺的开发,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3 工程教育教师队伍需具有专业实践能力

参与学校能够建设具备一定工程经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从事过工程实践,参与过企业实际应用项目或研发项目。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互结合,教师定期去企业实习、体验,同时聘请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深入学院,开设实验课程,相互融合,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 高校中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针对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大学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能力的调查发现,只有“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知识”一项主要是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其他几项则主要是在工程教育之外而不是工程教育之中获得的[3]。高校工程教育特别是卓工计划需要培养的目标很显然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教育出现了日趋弱化的趋势。

2.1 工程教育与需求脱节

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是按照科学教育体系构建的,学生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还多数是书本教育,科学教育到工程教育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时间培养。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资源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行业发展,存在“用过时技术培养未来人才”的现象[4]。工科学生工程概念薄弱,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得不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工作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要求。有的从业5~8年的工程师依旧缺乏对 “工程”清晰的认识。工程教育中“去工程化”和工程师们不懂“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2.2 师资引进中没有考虑到工程教育背景

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大学的工科专业,其培养目标都应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但实际上,我国工程教育模式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好。社会上存在各种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工程方面,导致学校在引进教师时过于强调学历和学术水平,如是否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985、211高校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发表的SCI论文质量数量等。而这些教师基本的履历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企业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研究的课题也偏于基础理论[5]。

2.3 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机制的制约

各高校把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评价的指标很多都是参考流行的高校排行榜,学校里对教师的考核把科研、论文、教学等工作业绩的计算考虑的非常详细,但是基本没有把工程教育纳入考核体系中,理由是不好量化,教学型高校生师比很高,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研究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往往偏重于科研的考核,导致教师无法投入精力在工程实践中。

2.4 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校内实践教学的建设由专业教师主导,由于前面分析的原因,教师受到视野的限制以及方案论证的不充分,采购项目后周期不易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综合性,针对企业需求的训练。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協议的签署层面,学校在合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借助外部资源,对于如何用自身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入工程教育资源关注较少[1,6-7]。高校要积极主动,利用学校在人力、技术等软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结合企业在设备、研发经费等硬性资源方面具有的优势。endprint

3 提升工程教育的构想

3.1 培养标准根据专业的行业特色制定

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面向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在“高质量”和“研究型”;大连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推出:培养重心由单纯“设备设计”向“开发高效节能单元设备以及先进成套装备技术”转变;培养模式由“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窄”的模式向“可再塑的工作材料(即进行工程师素质培养)”转变的方案。重庆科技学院以冶金、石油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面向冶金石油行业的特点,制定了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3.2 申报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很多学校根据卓工计划的实际情况申请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燕山大学2014年9月份,组织参加“卓越计划”试点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请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通过3个试点专业的申请专业认证,按照认证标准衡量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查找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我校自动化专业已经申请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目前提交申请报告工作已经完成。

3.3 工程实践能力引入教学建设

“教”方面主要考虑卓越计划下的校内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在企业教学的管理制度。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建立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8]。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和“企业兼职教师”等制度及评价、考核等依据。“学”的方面需要校方积极调研,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管理办法,确保企业教学任务能落到实处。考虑到企业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及多样性,在企业学习期间,学生按照企业试用期或正式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实行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一起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各自职责明确,学校导师经常与企业导师沟通,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随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3.4 评价体系适应工程实践发展

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如何依据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建立“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将客观与主观评价结合起来,既提供包括课程成绩、实践创新能力、工作绩效等客观性评价,又需要用人单位导师和学校导师等主观性评价;需要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评价要注重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为卓越班学生建立企业阶段学习档案,对学生工作情况、实习(实验)报告、产品研发或设计文档、毕业设计等过程进行评价[9]。联合培养阶段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一起评价容易实现,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变化比较大,跟踪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记录用人单位的评价,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执行到位,也是最为困难的。

参考文献

[1] 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moe.edu.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2/s3860/,2010-06-23/2017-09-09.

[3] 王昕红.工程师在校学习经历和继续教育的调查报告——对近百名工程师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65-69.

[4] 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5] 刘琳娜,张彦通.加强校企合作,保障高等工程继续教育的实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93-96.

[6] 邱晓华,龚永坚.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02-104.

[7] 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3-65.

[8] 陈子輝.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52-53.

[9] 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