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建设
2018-02-03张杰王崇均王星敏李宁
张杰++王崇均++王星敏++李宁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基础。基于大学生实践者和实验教学中心组织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系统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 保障体系 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a)-0222-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众所周知,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的人才,而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的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高水平、精英化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和孵化基地,应积极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建设,以确保培养成果的有效性。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实践者和实验教学中心组织者双角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以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建设。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養现状分析
如何保障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内外高校和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众多国内高校创造了多种有利环境以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采取措施规范其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深度与广度相当有限,对本科生创新能力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尚未形成[2]。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简称中心)以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催化与环境新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催化理论与应用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在“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基础、支撑、前瞻、绿色化学技术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理念指导下,构建了“4层次×5模块”实验教学新体系(如图1)。4层次×5模块实验项目,包括常规基础实验、专业应用实验、综合提升实验及创新创业实践4个层次,与之对应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4层次能力,每一实验层次对应个性化设计5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库。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包含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科竞赛、产学研合作项目、开放实验项目超市和毕业论文(设计)等5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库。经过“4层次×5模块”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学生客观自主地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中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
2.1 以资金支持和设备开放为基础的物质保障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3],在而以资金支持和设备开放为基础的物质保障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2.1.1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包括学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行政拨款和平台、企业资助等,充裕的资金可有效地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开发、实验教学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建设成果及经验共享等软硬件建设。
一是行政拨款,主要包括学校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并在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推荐、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遴选中加大教师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重点支持力度,设立学生学科竞赛基金、科研开放基金等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新的经费[4]。
二是企业资助、社会和个人捐赠等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奖学金等形式,以项目为载体资助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5]。对立项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择优扶持,同时,基金将对学生在校期间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提供版面费支持。
同时,物质保障体系还包括场地保障建设,具体有包括大学生自主创新基地和创新试验平台的建设。
大学生自主创新基地,一方面,中心各实验室全部实现开放管理,另一方面,中心联合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公司、重庆海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海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共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基地所辖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均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通过网上预约或电话预约的形式,免费的在相关专业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选聘环境、化工和食品等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创新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
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创新试验平台,中心着力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如重庆工商大学与广州六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原料药研发中心、与重庆中科力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VOC分析测试中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基地开展自主创新训练和实践实习。中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取长补短,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保障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还对大学生的自主创新项目进行孵化。
2.1.2 开放与共享中心仪器设备
目前,中心仪器设备2517台套,仪器设备总值4334万元,10万元以上大型贵重设备75台(套),不仅保证了专业应用技术和学科综合提高实验的教学要求,而且满足了创新创业实验上水平上台阶,改善了师生的教学研究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规划仪器设备配置,并实施“共享、互动、协同”运行模式,确保中心和科研平台能够共享仪器设备资源。中心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及培训,建立设备共享与开放机制。endprint
2.2 以教师团队和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建设为基础的技术保障
要实现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经常化、规模化和成果化,需要建立起以教师团队和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技术保障体系。教师完善的高水平创新工作及支持,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2.2.1 打造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团队
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坚持教师高水平引进和在职培养并蓄,教学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现拥有一支掌握实验教学先进技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中心共有教师81人,平均年龄41.6岁,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6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5%,其中二级正高4人,三级正高3人。中心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12人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人才。
依托中心、平台教师的实验教学及学术研究优势,建立博导、硕导、博士为主体的梯级教师团队,每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至少聘请1位博导或硕导作为技术指导,安排1位博士进行科研培训和引路,提倡学生“分对象、分场合、分时段”有侧重地应用“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創新学习与实践能力。
2.2.2 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鼓励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根据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进展,将科研项目中具有良好实用价值或重要理论意义的部分内容转化成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经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再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开放实验项目,经实验教师和平台人员认可后进入相应的实验室或平台开展开放实验项目研究,让学生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目的[6]。
2.3 以完善制度体系为基础的制度保障建设
为了使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能够规范有效,激励广大师生的积极性,需要建设相应制度保障体系,它是培养与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2.3.1 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中心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参与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科技创新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的奖励,对参与指导的教师建议在职称评定、工作量的计算、业绩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树立优秀典型,加大表彰力度,坚持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2.3.2 制定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重庆工商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参与自主创新和实践,对于有创新实践成果的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考试制度[7];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修订完善激励约束办法和监控评价机制,相关反馈信息作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并作为后续建设与实践的重要参考。
2.3.3 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制度
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室,一是完善《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运行记录》等文件的制定,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文件;二是实施开放实验项目经费多级监管制度,监督与管控本科生开放实验项目实验经费的收支情况,避免超支现象的发生。
3 结语
基于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开放与共享中心仪器设备,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通过打造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团队、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建立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开放实验制度,使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规范、有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方面,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设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芳,张欣韵,沈静雯.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以扬州大学为例[J].学园,2013(8):18-19.
[2] 周全,程国富,肖金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9(9):87-91.
[3] 许兴苗.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3 (4):198-200.
[4] 李峰,万杰,刘娇.基于科技竞赛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87-188.
[5] 刘继龙,王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252.
[6] 肖晓强,王进,周丽涛,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120-123.
[7] 梁莉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 高教学刊,2017(3):114-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