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制度建设与探索
2018-02-03孙跃东李臣学宇振盛
孙跃东++李臣学++宇振盛
摘 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长教育培养模式,进而提出各高校应该建立创新人才的发现制度,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因材施教,有层次、有类别地培养特长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培养的学生诚实守信,具有创新能力和责任心。
关键词:创新人才 特长教育 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a)-0162-02
创新创业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能够自由独立的发展自己的个性,创新创业教育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程覆盖、分层递进”的发展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向实践体验为主、创新创业项目由学术研究为主转向科技应用为主、创新创业导师由校内教师为主转向校内外专兼结合、创新创业平台由分散配置转向系统集成协同育人的“四个转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形成“课堂教学—创新实践—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系统化、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因材施教,树立特色英才培养理念
1.1 面上全覆盖
根据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优化为“2+1+1”创新创业大作业,2学分主要以课程修读方式获得,“1+1”学分主要针对工科类学生,其中1学分为创新大作业、1学分为创业大作业。“大作业”成果不设固定形式,但注重成果的专业水平,可包括高水平论文、创业项目、授权专利、创业成果等。
1.2 线上大拓展
开设“创业管理”第二专业,通过修读创业管理和创业技能课程,培养“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教练营”等活动,企业家导师全程参与项目实践执行、商业模式打磨、团队合作能力的指导,帮助创业学子完成从“纸上谈兵”到“项目落地”的转变,形成独特的“创客带创客”创业指导模式。
1.3 点上有突破
对有强烈创业志向及创业潜质的学生,开设创业实验班,从大三开始单独设立班级,单独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理论、实务、实训、实践四大创业课程模块,其中70%的课程聘请企业家、创业教育专家授课,结合相关理论内容和企业家的实践经验,设计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对学生的沟通力、执行力、意志力、心智和体能等方面进行培养。
2 建立创新人才发现制度
2.1 统筹谋划,制定实施方案,规划发展路径
学校制定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创新创业教育8大主要任務,26项改革措施;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列入学校“规划”,制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建设目标和相关实施细则文件,全面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2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制,形成“双创”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分管校领导任院长的创业学院,充分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多方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打通从培养体系到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形成了任务明确、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
3 实行创业导师制,进行个案指导
(1)专业培养与能力提升并举强化校内教师创新实践能力。高校要组建课程教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三支队伍。全校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的必要条件,每年有计划安排教师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践习。
(2)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创业导师队伍。高校聘请杰出创业校友和产业界精英,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创客联盟导师团,同时,长期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由企业家导师授课。
(3)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一种富有探究精神的学习机制。导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接触科研活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会探索研究,而不再是信息的简单接受者。构建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机制,才能切实保证每一位被指导者都有机会参与到导师课题之中,从而培养其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4 三区联动,打造环创新创业街区
(1)与大学校区联动,促进创新创业资源融合。学校与区内高校共同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融合平台,推进区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为片内高校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推进校际双创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高校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方法和育人机制。
(2)与科技园区联动,加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学校应推进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园区联动,依靠园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递进式的创业孵化体系给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反哺助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科技园联合打造微生态环境2.0,以互联网+产业主体+众创空间为主要形态,打造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物理空间、网络媒介、资源对接。以个性化、创新性实验活动,将知识创新与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加速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进程。
(3)与城市社区联动,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学校发挥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与城市街道社区资源有机结合,联合建设社区街道大学生创业家园,委派具有丰富孵化服务经验的管理人员为创业项目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建立《企业成长档案》、提供零房租等优惠政策和多元化的创业服务,为大学生和社区创业人员从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提供服务。
5 结语
通过富有成效的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的建设,真正使创新人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备。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化革新,确保创新人才苗子在素质教育中成长、在自由争鸣中成长、在竞争协作中成长、在潜心探索中成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大批科技特长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海芳,杨新元.麻省理工学院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启示[J].科技信息,2007(4):17-18.
[2] 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