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农村电影女性研究综述

2018-02-03李菁菁

青年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女性新时期

李菁菁

摘 要:1979年至1999年对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对人们认识新时期农村电影、了解我国农村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把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面貌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笔者通过对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当下的研究特点和趋势,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对相关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电影;女性

1979年至1999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试水”阶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文化也展现出不同以往的风貌,电影工业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我国电影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影人将目光投向农村大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而女性角色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不仅为农村电影的叙事开辟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在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新变化。因此,该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对人们认识新时期农村电影、了解我国农村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把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面貌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笔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所选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内容整理,把握文献的主要特点,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较全面地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选定“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样本库,选取的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文献。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笔者从“新时期农村题材电影的女性研究”“针对新时期某一特定农村题材电影的女性研究”“针对某一导演的农村题材电影的女性研究”三个方面制定了三组检索词(详见表1)。通过数据库的自动检索功能,进行自动的文献检索,后进一步手动筛选,并对重复文献进行筛除。

为便于操作,笔者选取了30部用于检索的新时期经典的农村题材电影,主要有:《甜蜜的事业》《喜盈门》《乡情》《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音》《不该发生的故事》《爬满青藤的木屋》《黄土地》《良家妇女》《野山》《鄉民》《芙蓉镇》《老井》《女人的故事》《红高粱》《春桃》《黄土坡的婆姨们》《出嫁女》《菊豆》《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杏花三月天》《二嫫》《夫唱妻和》《喜莲》《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少》。另外,还确定了以谢添、谢晋、赵焕章、吴天明、胡炳榴、王进、谢飞、张艺谋以及陈凯歌为代表比较著名的电影导演,从而划定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检索范围。

经过检索,笔者最终确定了78篇文献作为样本,从时间分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分析我国新时期农村题材电影女性研究的特点提供数据支撑。

二、数据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总体研究状况,笔者对样本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了一个总体趋势上的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文献总体数目比较有限,分布到各年份更显得凤毛麟角。2005年之后相关研究有所增加,但绝对数量依旧有限,且趋势并不稳定,未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研究态势。

图1 农村电影女性研究文献年份分布情况

在研究对象方面,78篇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整体性分析、针对某一特定农村电影中的某一女性角色(主要是女主角)进行的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电影导演的农村题材作品进行女性研究。

三类不同的研究类型在文本数量上也有所差异,对新时期农村电影女性角色的整体性分析数量最少,而其他两个方面在研究数量上差距不大,占到了研究总量的大多数(详见表2)。由此可见,微观角度的农村电影女性角色研究是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体现在对于特定电影和特定导演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78篇文献在研究内容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整体性分析多以趋势性研究或总结规律性的研究为主,集中在对女性形象普遍性特点的归纳。

对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时期农村电影中传统女性形象得到了复位,通过对“女性神话”的重构和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塑造,女性角色的“正面形象”占据了主流。多数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电影中一些传统的话语得到了回归,传统中国女性所表现出的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等美德再一次得到彰显和赞扬。

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趋于立体化,在人性的表达上更加复杂,开始表现出对于自身的思考。这一时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摆脱了“女战士”“女英雄”的单一化形象特征,开始向更具人性化特点的方向发展。

新时期农村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依旧是男性视域和父权制度下的一种存在。女性角色受限于男性道德评价系统的需要,影片在塑造和刻画女性角色时更多从男性的需要出发,从男性视角下观察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在33篇针对某一特定农村电影中女性角色进行研究的文献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成为了分析的主要对象,并且一些知名度高的电影更容易吸引学者的关注,其中,《芙蓉镇》《秋菊打官司》的研究较多。

在内容方面,此类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对影片进行女性主义的批判、对影片进行女性叙事分析和女性观念研究等,而凡此种种最终的落脚点往往集中在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男权意识和父权意识的关系上。研究结论普遍认为新时期农村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虽然也体现了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总体上依旧没有跳出男权意识的束缚,女性角色在人物塑造上依旧围绕男性角色展开,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定位依旧是影片中女性角色一个鲜明的特征。

而在32篇针对某一导演农村题材电影作品的女性研究方面,在前文限定的导演范围内,不同导演的研究内容在数量上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对张艺谋作品的女性研究要明显高于其他导演,其次是谢晋导演的作品。这一现象与导演的知名度和导演作品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以张艺谋为例,其早期优秀的电影作品多数都是农村题材,并且女性角色在电影中起了重要的表现作用,如《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少》等。endprint

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角度多为对某一导演的一系列相关作品的女性角色形象进行一个整体的归纳,或进行角色形象的分类,或归纳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差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不难看出我国新时期农村电影女性研究的一些特点。

在研究总量方面,新时期农村电影中女性方面的研究总体而言十分有限。这种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1978—1999年这一时期农村电影的研究数量比较有限;第二,有关这一时期农村电影的相关研究中,农村女性的研究在数量上未能占据优势。

在研究对象方面,对新时期农村电影女性研究的总体性把握依旧比较欠缺,缺乏一个整体水平上的关照和归纳。此外,研究的集中化趋势比较高,知名导演以及知名導演的知名电影作品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而一些知名度小一些的电影或导演则未能得到有效的关注。

具体到研究内容,多数研究的切入点多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批判等,最终的研究观点基本都回归到电影中女性角色与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男权意识的关系上,并且多数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农村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回归”与“复位”,但是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男性视点和男权意识,女性角色秉持的优良品质始终是以服务男性为目标的。

而对于其他研究主题和视角的开辟,则十分有限,鲜有新的研究视点和新的研究结论,同质化、相似性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一定的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这一研究视角将电影作为一个文学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中心思想提炼,忽视了电影作为一项视觉艺术,其电影叙事和电影语言在塑造角色、传达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流变及其发展策略[J].当代电影,2008(8).

[2]秦晓红.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3]樊洁,俞燕.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婚恋电影创作心态研究[J].电影文学,2015(17).

[4]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J].当代电影,1999(6).

[5]吴菁,梅箐.当代中国农村片中的女强者形象及其文化解读[J].电影艺术,2005(2).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新时期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