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
2018-02-03李晓栋吕夏頔
李晓栋 吕夏頔
摘 要: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就是支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是在文化体系中学校体育改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是学校体育改革从问题引发、方案制定到实施推广、反思评价等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文化运作机理。明确这一文化逻辑,有助于对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学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走向做出深入了解。研究指出: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变迁与变革,受到主流体育文化的支配;学校体育实施改革的文化逻辑表现在以体育价值文化的输入为先导、需要相应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相匹配、以行为文化的践行为根本。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改革;文化逻辑;社会体育文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1-0089-04
Abstract: The cultural logic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dominating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ir intrinsic mechanism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ultural system, a basic cultural operating mechanism presented b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processes from issue triggering, plan establishment to implement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etc. Specifying such cultural logic is conducive to ou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ffecting cultural factors, as well a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tre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olog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cultural logic;social sports culture;cultural change
黨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包括综合改革、协调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1]。可见在经历较长改革发展期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仍然把综合改革作为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学校体育,自然也应该进行改革[2]。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改革的形势要求下,各种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陆续出台,但其效果却远未达到理想目标。
作为实践层次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改革逻辑导向的偏离[3]。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承载人类特定体育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始终无法脱离文化要素而独立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教育活动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最终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虽涉及一部分文化的讨论,但也仅仅局限于文化冲突的分析。而学校体育的文化逻辑,是支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是一种在文化体系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是学校体育改革从问题引发、方案制定到实施推广、反思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运作机理。
1 学校体育改革形成的文化逻辑
顾明远[4]曾说:“教育犹如一条大河,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而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也并不是没有源头和凭空产生的,同样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要素并发挥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发展的脉络上也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
1.1 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变革
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变革,主要指向学校体育的社会制约性,即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体育的改革随文化变迁而变革。尤其是作为学校体育主要实施和发展载体的学校体育课程,更体现出随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发展特性。纵观20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3个较大的转折和发展期,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正是文化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第一次重要变革是在1919—1949年,五四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传统封建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使得实用主义教育在我国逐渐盛行。在这种文化变革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学校兵操,我国学校体育发生重大变革,体育课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5]。随着学校体育重大变革,学校体育观念和课程都更为现代化,学校体育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真正具有近代体育教育意义的学校体育由此开始。而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8年,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逐渐转变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新中国服务。之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劳动和军训代替学校体育的政策,使得学校体育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以军事代替体育、以政治控制体育的思想使得当时的学校体育背离了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从之前的以政治为导向,变为以科学和教育为基本导向。随着国家陆续颁布了多项学校体育的方针和政策,我国学校体育逐渐走上正轨,素质教育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导向。从20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脉络来看,以文化变革为基本依托已经成为重要动因,作为传授、保存、发展、创造文化的学校体育活动,其改革也必然受到母体文化的牵引,因此才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改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6]。endprint
学校体育改革之于文化的变革还体现在学校体育改革是文化变革的重要依赖手段。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文化变革只有通过文化传播这一复杂的互动形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在这样一种良性交流中达到文化变革的目的。尤其对于现代化而言,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整体的交叉性增强,文化传播对于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得到强化。虽然就文化传播来说,教育、报刊、网络媒体、社会讲演等都可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是教育相对于新文化的传播来说,在直接性和实效性上无疑具有更大优势。
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成为社会体育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因为学校体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其自身的学校体育亚文化现象必然融入社会体育文化系统的普通规律之中[7]。例如,我国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制,为迅速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国家以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竞技体育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中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建立各种高水平运动队、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为这一主流文化得以迅速整合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全民健身文化的大力发展中,学校体育又通过人才培养、物资支持、组织服务等迅速实现全民健身文化的强化,可以说学校体育的改革在任何一次社会体育文化转型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1.2 学校体育的改革受主流体育文化的支配
从文化角度说,真正能够将学校体育改革发起并贯彻于实践之中的还是主流体育文化,例如从鸦片战争后以“兵操”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下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再到文革时期的“军事体育”“劳动体育”,虽然都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变革,但都反映出“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诉求和期望,这就是在我国长期的带有浓厚政治诉求的主流文化支配下的必然结果。甚至在2012年秋季开展的“冬季长跑”也提出“热爱祖国从体育锻炼开始”的口号[8],可见这样一种国家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于学校体育改革带来的强大支配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治性支配比较明显,政治导向浓厚的主流社会文化使得学校体育改革表现出更多“计划性”,而缺乏哈耶克笔下的“自发秩序”,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学校体育改革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元化以及学习需求复杂化,带有政治诉求的学校体育改革弊端不断暴露,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2 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
2.1 学校体育改革以体育价值文化的输入为先导
首先,学校体育改革对于社会体育文化来说,起到文化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作用。就学校体育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来说,又是一个对文化价值进行判断、选择以及践行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主体原有价值差异所产生的隐性或显性的矛盾,会充斥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从而影响整个学校体育改革的有序进行。因此,通过思想启蒙达成学校体育改革思想观念的共识,就成为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学校体育改革初期,一方面通过行政主体制定各种制度和政策,强制整合具有差异的学校体育改革思想;另一方面通过著作、讲座演说、现实指导等方式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学校体育改革来说,本身是一种教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的革新和创新活动,在传统的文化价值面前,新的文化价值总会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打压,各个改革主体应理性看待整个学校体育改革,从而主动接受学校体育改革,并将自身的具体工作付诸于改革的实践过程。
其次,学校体育改革在文化逻辑层面还具有观念更新性。改革在时间上存在先后的顺序,即改革总是伴随着一种新观念的产生,其目的就在于使新观念能够取代旧观念、让新文化取代旧文化、让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但是从任何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来看,都会面对诸多旧观念所带来的阻力,这种阻力会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滞后和延缓的作用,因此要达到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目的,首先需要打破这种旧观念的束缚,完成一种观念和文化的更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学校体育观念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认知的过程,且这种旧观念同旧的历史文化、旧的社会制度以及旧的人文习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顽固性,因此进行观念更新就比较困难。例如我国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为主的社会主流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还是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比赛等,都带有浓厚的竞技体育色彩,而在新时期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新的改革逐渐展开,但是以学生健康为主要内容、以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影响学校体育新文化的建构。
2.2 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与物质和制度文化相匹配
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在于思想观念更新,但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并非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改革不能仅仅依靠观念的更新,且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手段来强化。
首先,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协调配合。物质建设是学校所有建筑物及各种设施,对改革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其构成一种生活环境,通过物体形式将广大师生置于其中,并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体育顺利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场馆、设备等。而学校体育改革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让师生潜移默化受到新的物质环境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首要的目标是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要教授学生“学会健体”,而非掌握多少种竞技体育的技术动作[9]。因此,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同时,各学校积极修建了一系列能够全天开放的体育锻炼的场所,购置一些娱乐健身器材,使学生置身于这些以健身为主要功能的环境中,极易受到物质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次,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物质和制度上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外部约束,保证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通过构建场所和设施约束指导学校体育改革,给改革新理念、新文化、新模式提供物质基础,促使改革朝着改革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形成对改革的约束力,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所构成[10],即可将其分为国家的正式制度和学校体育改革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由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正式制度,为改革提供一个正式的行为标准,明确在改革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强化改革的责任和规范意识。纵观我国历史上所出台的各种学校体育制度,本质上均是国家意志和國家干预力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endprint
2.3 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以行为文化为根本
就学校体育改革而言,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立提供外部环境,但是改革真正的核心以及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改革行为的生成及践行。
纵观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展现状,体育改革所需的各类场馆和器材已经开始陆续修建和购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各类制度、方法、标准也已经陆续出台,一些学校体育改革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目前学校体育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在逐年下降,大多数学生并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究其原因,就在于上述条件并没有完全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兑现。
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体育改革成效体现在改革行为上的变更,而这种行为上的变更有强迫变更和自觉变更。强迫变更是迫于政策制度的压力;自觉变更是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无论就哪一种变更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以“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为主旨的学校体育改革,主张教师要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一些体育教师在这样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思想的要求下,机械地将学生完全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疏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使得对学生身体运动的参与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程度下降,趣味有余而身体运动不足,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11]。仅仅强调从行为上发生的变更,只会让学校体育改革逐渐背离主旨和目标,因此只有循序渐进从思想上使改革的目标、理念、主旨、办法等获得内部认同,才能够朝着学校体育改革的初衷发展。
从文化的视野看待学校体育改革问题,并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从客观角度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并不仅仅是完全凌驾于学校体育实践的“形而上学”。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文化的角度梳理和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不仅是一个关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成败的现实问题,也是为后续改革实践提供一个理论指导。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等都以文化为依据和参考,学校体育就是传播社会体育文化、进行社会体育文化革新与繁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这一角度说,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是必要的,且在今后的改革中,更要紧紧围绕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将学校体育改革中过多政治、经济话语逐渐回归到文化话语中,将学校体育改革真正落实到体育文化的传播与革新上,这才是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 體育学刊,2013,20(1):1-5.
[2] 黄爱峰,王健. 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95-99,121.
[3] 容中逵. 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J]. 教育研究,2016(6):25-30.
[4]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
[5] 蔡学俊,宋迎东. 从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审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8):52-55.
[6] 肖正德.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 教育研究,2008(4):69-73.
[7] 柏慧敏,谢军. 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79-82.
[8] 何劲鹏,杨伟群. 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与探寻[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89-93.
[9] 姚蕾. 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4-6.
[10] 李冬梅.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75-77.
[11] 赵霞,王帅. 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J].体育学刊,2015,22(2):77-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