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武术文化初考

2018-02-03刘祥友郭志禹

体育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西域武术新疆

刘祥友 郭志禹

摘 要: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新疆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新疆武术发展经历了军事化、娱乐化、民俗化、体育化、现代化等阶段;武术拳种主要由外地传入,少数民族武术各具特色,武术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出浓郁的多民族性、鲜明的融汇性和独特的地域性。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武术;新疆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1-0034-06

Abstract: Guided by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ie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expressio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 Wushu culture by utilizing such methods as field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ncluded the followings: Xinjiang Wushu development has gone through such stages as military Wushu, entertainment Wushu, folk Wushu, sports Wushu and modern Wushu; its expression forms are as follows: Wushu boxing styles were mainly introduced from other places, minority national Wushu had respective features, ancient silk roads had Wushu development traces, folk religion was fused with Wushu;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rich multi-national, distinctive fusing and unique regional.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Wushu;Xinjiang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武术文化的研究开始进入体育学术界的视野。把武术文化放在特定文化区域中进行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秦晋武术文化研究、燕赵武术文化研究、中州武术文化研究、香港武术文化研究、澳门武術文化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研究、湘西武术文化研究、巴渝武术文化研究和沧州武术文化研究等。这是中国武术文化在世代传承发展中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流派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所使然。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通道把古老的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新疆有47个民族,语种多,具有不同宗教信仰,促成新疆文化是一种多维发生和多元发展的多元文化。新疆武术文化正是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积淀而成的特色地域文化。经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7年3月15日尚无以“新疆武术文化”为篇名核心概念的文章问世。本研究试图从新疆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3个方面对新疆武术文化作一初步考察。

1 新疆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1.1 两汉时期呈现军事化特征

两汉时期,西域武术文化呈现出军事化的特征。丝绸之路控制权之争是西域军事武术发展的动力。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各国以“控弦之士”多寡来衡量军事力量的强弱,射箭是军事武术的主要内容。战争形式侧重于骑兵,步骑结合,步兵防御,骑兵突击。骑兵近距离作战时,槊(长矛)、枪、大斧和刀成为主要的贴身搏杀兵器。中原王朝的经营促进了西域武术的发展。汉朝统治者在“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对付匈奴的同时,悉心经营“丝绸之路”南道,自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后,将先进的汉文化一并带入,如汉元帝时西域副校尉陈汤曾说:“胡兵刃朴钝……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内地的铸造技术大大提高了西域的兵器铸造水平。

1.2 大唐盛世显现娱乐化特征

大唐盛世,在西域设立北庭、安西都护府作为军事政治中心。当时,军府在丝绸之路要镇中占主导地位,推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农耕,农隙训练,寓兵于民,既有利于丝绸之路安全,又有利于保障军队的粮食供给,特别是唐朝实施的移民屯田制使西域游牧民族开始向定居或半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变,这些举措促进了西域经济繁荣和武术的广泛传播。在这一形势下,西域武术文化逐渐显现“去军事化”的趋势,向娱乐化转型。武术格斗动作和舞蹈动作相结合,以武舞的形式出现,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唐代壁画中就有女子舞剑图、女子射艺武舞图。1903年新疆库车考古也发现了唐代彩绘舍利盒武舞图。

1.3 宋元明清出现民俗化特征

宋元明清期间,西域经历了军事割据、王朝更替、人口大量迁移的历史巨变。骑射、摔跤等游牧民族擅长的武艺在回鹘西迁、契丹进入、蒙古西征、清朝廷固边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军事作用。然而,这些民族定居西域后,又大力提倡这些武艺并将其发展成为当地的民俗。

两宋时期,北方回鹘人迁来西域,在与当地人融合的过程中,也将摔跤、射物禳灾习俗等带入并传播。宋使王延德在《西州使程记》中有记载,吐鲁番石窟中回鹘供养人、射物禳灾等壁画提供佐证。1124年,“通辽、汉字,善骑射”的耶律大石率领契丹人进入新疆,在叶密里(今新疆额敏县)称帝。他统一新疆后仍沿用辽制,倡行汉儒文化,又特别崇尚武事,在军队中,采用高超冶炼技术生产钢制武器,另外将“走马射木兔”“重阳射虎”“春飞射鹅”等北方射俗带入,在统治者的倡导下,“骑马射箭”成为一种民俗。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击败西辽后,契丹族逐渐融入当地民族中,西域大部分地区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元朝统治者虽实施民间禁武,但并不禁止摔跤,在节庆、宴会时常举行规模宏大的摔跤比赛。摔跤这一古老的武技,在统治者的喜好下带动民间武术运动的大力发展,从技术内容上丰富了西域武术文化。到了明代,明朝政府虽在哈密设卫,统辖西域,实质上西域大部分地区仍在蒙古族后裔的统治中。16世纪后蒙古族《卫拉特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在促进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西域武术的发展。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清朝统治者更加积极地推行屯垦戍边政策,以军屯为主,并大力发展民屯、遣屯、旗屯、回屯等多种形式的屯田,使大量内地居民迁入新疆定居。18世纪50年代后,清政府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巩固边防,为当地输入了不少骑射人才。这些担当“箭守国门”重任的民族,为了保持传统优势,都十分重视“骑射”习俗的传承。endprint

1.4 民国时期初现体育化特征

民国时期,内地武术纷纷传入新疆。先以古城奇台县为例,古城奇台位于天山北路,是古丝道上的著名商埠,西域历史上少有的重要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是沟通新疆与内地和蒙古的枢纽,是新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金奇台”之称。民国时期,由于此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内地有不少拳师来奇台古城,如善使长棍的天津回族拳师“穆八爷”被古城武术界誉为“神棍”,他广收门徒,传授武艺。河南迁移来疆的中原乡民中也有不少拳师教头,他们汇集于古城河南会馆崔文治门下,形成了一个演武习艺的武术中心。杨飞霞,云南蒙自县人,1913年被老乡邀请来新疆民国政府任职,辞官后在天池道观传授八卦掌。新疆东部与甘肃、青海两省相连,由于地缘和政治经济因素,以八门拳、天启棍等为核心的西北武术拳械陆续传入新疆。

此时期武术体育化特征初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术开始进入学校课堂,成为体育教育的一个内容;二是武术比赛兴起,推动了新疆武术文化的传播。如在古城奇台县,一些小学开始聘请武术教师,武术进入学校课堂。20世纪40年代,奇台县城第一、第二两所高等小学,聘请陈一善、托乎达洪、马绩勋等担任武术教师。每日晨操由武术教师带领学生从小洪拳的骑马裆、千把攒开始,练至单举鼎、双举鼎、左右坐盘、左右撑补式等武术基本功,每周开设两节武术课,学习内容有长拳、短拳和教师自编的武术体操[1]。再如据新疆体育志记载:1933年,省立迪化一中学生蔡宗贤、张毓英、张毓艺代表新疆参加了于南京举行的民国五届全运会国术比赛。蔡宗贤的“少林燕青拳”和张毓英的“小花拳”荣获锦旗一面、奖牌各一枚。这是新疆有史以来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

1.5 新中国成立后呈现现代化特征

1)在内容上融合传统与现代。

1952年“武术”的概念替代了之前的“国术”,射箭、马术、摔跤从武术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后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援疆”和“西部大开发”力量的催化和本地深厚武术文化根基的延续转化中,新疆在继承创新传统武术、武术大众健身、国际武术文化传播等多方面成绩显著,尤其是西北地区优秀的武术拳械如通备拳、八门拳、天启棍等在新疆的发展,与新疆传统武术项目如射箭、摔跤、马上竞技等并行不悖,共同成为新疆体育发展的亮点。

2)在组织上武术协会、武术学校、武术培训中心遍布各地。

1990年,我国首个省级太极拳协会——新疆太极拳协会成立(1992年在民政厅注册为法人团体协会),并相继成立了4个行业分会,下设5个研究会,全区15个地(州、市)均成立了太极拳组织。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给新疆太极拳协会颁发“世界太极拳组织推广奖”。2006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新疆太极拳协会“全国推广简化太极拳先进单位”称号。目前,新疆有10多所武术学校(包括未正式注册的),知名度较高的有新疆奎屯东方武校、兵团重竞技武校、乌鲁木齐精武学校等。新疆武术学校的发展为新疆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保护西北拳种的完整性、培养武术后备人才、提高新疆竞技武术整体水平、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新疆国际武术培训中心成立,与自治区武术管理中心、自治区武术协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新疆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上占据重要的地缘优势,尤其是推动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方面。多年来,新疆代表中国参加中亚和俄罗斯伊塞克湖运动会等国际性赛事,积极推广中国武术,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无论是在竞技武术还是在传统武术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武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周边地区蓬勃开展,武術在新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新疆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武术发展基地[2]。

3)在形式上以竞赛为杠杆引领新疆武术发展。

除新疆自治区、各地(州、市)的运动会设有武术比赛和武术单项比赛外,新疆大、中学生武术比赛已连续举办9年,特别是国际武术比赛的举办,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如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新疆体育局主办的“2011年中国新疆国际武术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个国家和地区参赛的39支代表队,500余人参加,其中教练员39人,运动员272人。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西部行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了帷幕,李连杰、甄子丹、吴京等武打明星,武术界泰斗吴彬先生出席,一起畅谈武术发展。2013年举办“天山武林大会”,包括少林、武当、崆峒、昆仑、华山、峨嵋等十一大门派掌门与新疆的武术爱好者谈武论道[3]。

4)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兴起。

虽然散打在新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新疆地区平均每年有13个地、州、市的代表队积极参加竞争激烈的散打比赛,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占一半以上。此外,还专门举办武术馆校的散打比赛,特别是“武林风”新疆赛区的开办,不仅为散打爱好者提供了参赛机会,也达到了宣传和扩大影响的目的[4]。

张虎,一个修炼传统武术起家的习武者,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新疆后,他所在的武馆教授项目,从最初的少林拳、太极拳到现在的武术套路、散打等项目。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杰教授指出:“任何竞技项目(包括传统武术),都需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5]

2 新疆武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武术界的学者们通常从本体武术文化和相关武术文化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地域武术文化,前者一般包括武术拳种、拳谱、拳经、少数民族武术等,而后者主要包括史书方志、文学艺术、历史遗存、民俗宗教中的武术,以及武术人物、武术制度、武德等[6]。本研究也拟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新疆武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武术拳种主要由外地传入

20世纪80年代,新疆自治区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初步查明,在新疆地区流传有序的武术拳种约有19种[7]。经过2013、2014年走访调查当地武术管理中心、部分名老拳师,同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发现,新疆流布的拳种数量有27种左右,其中太极拳、八门拳、天启棍等流传较为广泛,习练人数较多。新疆所见拳种主要由外地传入,其中八门拳、天启棍、红拳、通臂拳、燕青拳等主要来自甘肃和青海,少林拳、猴拳、罗汉拳、意拳来自天津和北京,八卦掌来自云南,吴式太极拳来自南京,戳脚、翻子来自陕西,形意拳来自山西,钟家教疯拳来自广东。2007年,李世森在方汝楫(新疆武术界泰斗、中华武林百杰、天启棍法传人)、施少华的协作下,编创了天山派武术套路,其中包括天山玉龙掌、天山大漠棍、天山寒冰剑等13种套路[8]。endprint

2.2 少数民族武术各具特色

新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武术文化特色鲜明。柯尔克孜族以善骑著称,擅长“马背上的武艺”,马背对刺是其中之一。如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祭典上的竞技活动中有这样的描写:“下面开始马背对刺……两个英雄在马上拼杀,(空吾尔)妄想一枪将对手戳个窟窿,矛枪直刺玛纳斯的前胸。阿依阔勒玛纳斯豹子,从侧面戳出了他的矛枪”[9]。柯尔克孜人现存的马上击棍与马背对刺技术基本相似,只是将长矛换成了长棍,仍沿用扎、戳、拦、挑、侧击、回马枪等“枪法”。此外,主要依靠上肢和腰部力量通过上肢揪扯、推搡将对手摔落下马的马上角力也是柯尔克孜人马背武艺的一种。

哈萨克族擅长摔跤,哈萨克语为“库热斯”。哈萨克族以游牧生活为主,生产、交通常以骑马代步。由于长期马背上的生活,他们的腰腿力量、身体平衡能力极强,这些非常有利于摔跤运动,因此,在哈萨克族涌现了多名全国优秀的重量级摔跤能手,如索里特肯、赛力克·霍加拜生[10]。另外,哈萨克族摔跤手,除擅长本民族传统摔跤外,他们还熟练掌握着切里西、搏克、格、北嘎、絆跤、希日木等多种其他民族式摔跤技术,在新疆自治区民族式摔跤比赛中屡屡夺冠。维吾尔族的摔跤也很有特色,维吾尔语称“切里西”,互抓对方的腰带或绑在腿上的布条对决,比赛时不按体重分级,一跤定胜负。

2.3 武术文化丰富多彩

历史上,新疆是北方游牧与中原汉族轮番控制和多民族迁徙融合之地。由于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新疆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

1)史书方志中的武术。

《汉书》记载,汉代以前,活跃在西域的塞人拥有浓郁的尚武传统。著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塞种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民族。”塞种人有较高的冶铜技术,考古出土的“青铜战斧、青铜矛、青铜铃、对虎纹铜器”[11],做工精细,造型巧妙。据民族志记载,古老的塞人是今天哈萨克人的先祖。中原汉文化的传入促进了西域武术器械的发展。《汉书·西域传》说:“自宛以西至安息国……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及至唐代,西域的武器制作水平已不容小觑。唐代诗人李欣在《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中,高度评价了西域所产乌孙刀的锋利和精美:“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绵为带”。

2)文学艺术中的武术。

新疆民族英雄史诗中多含有武术的内容。2009年9月3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玛纳斯》,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游牧在高山草原间“马背民族”的武术文化[9]。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2006年达瓦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达瓦孜先从地面的徒手武打、气功、刀术、飞刀等武功热场表演开始,然后在7、8米高的绳索上表演燕式平衡、飞身跳索、双人对剑等高难度动作,演出者必须具备过人的胆魄与高超的武术功底。

新疆是我国“歌舞之乡”,舞蹈中有很多动作与武术动作相互迁移、彼此借鉴。塔吉克族鹰舞中就有很多动作与鹰爪拳相似。米泉、阜康回族狩猎舞中有“弓步射击”“端腿挑枪”的武术动作。伊犁霍城县乌孜别克族《夏米来尔》(双短刀舞)中有“涮腰撩劈”“滑步后刺”“踢腿对刺”“弓步甩臂”等武术动作。

3)历史文物中的武术。

19世纪以来,在新疆考古发掘了大量的兵器、岩画、壁画、织物、泥塑俑、石人和古城烽燧等,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等40多个县市中大约有151处岩画,含有驯马(驼)、狩猎、搏斗、征战等与武术文化相关的岩画数量非常多[16]。新疆克孜尔石窟半裸男子和女子持剑图、女子射象图、射豹图、女子骑射图[13]等壁画反映了古代龟兹有佩剑和女子习射的风俗。1995年新疆营盘墓地出土了魏晋时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14]。树纹罽图案中的4组武士高鼻深目,头发卷曲,全身裸体,四肢粗壮,肌肉隆起,身披披风,手执刀、矛、盾牌等武器。《新疆通志·文物志》较为详细地记录阿勒泰、伊犁地区、奇台县、呼图壁县境内草原上的13尊一手持杯、一手握剑(刀)“武士”石人。另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一批唐代武士泥俑[15]。

4)民俗宗教中的武术。

新疆少数民族民风中常带有尚武习俗的历史痕迹。柯尔克孜人,生了男孩就在门外挂一张弓箭或一个飞龙图像,预祝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勇敢的武士或事业有成[16];哈萨克族在亡者的周年祭奠中,要在坟墓前宰杀死者生前的乘马,要在坟头上摆放弓、矛、鞍、器皿、食物和饮料,哈萨克人认为人死后仍要生活。

5)武术人物与武德。

爱国主义是地域武术文化中武德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6]。纵览新疆武勇之士的爱国壮举,动人心魄,不胜枚举。如张骞矢志不移“凿空”西域、班超“投笔从戎”以武止武、耿恭“以智取胜”坚守疏勒城、于阗王尉迟千里“助唐平乱”、民族英雄(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哈萨克族卡班巴依、维吾尔族玉努斯、塔吉克族库尔察克)[17]捍卫祖国统一、伊犁锡伯族“箭守国门”、塔城回族矿工“火烧俄商贸易圈”、徐学功组织民团勇抗阿古柏匪帮等等。以上事例从开拓、进取、执着、自强等多方面为中华武德文化贴上新疆地域标签。

3 新疆武术文化的特点

3.1 浓郁的多民族性

斯宾格勒、汤因比认为,不同民族形成之后,便成为一种自足系统,一种传统力量,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18]。随着新疆地区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新疆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新疆武术文化也逐渐孕育和形成多种民族特色。例如,维吾尔族擅长摔跤,锡伯族有“射箭民族”之誉,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族等传统游牧民族的马上武艺高超。射箭是新疆诸多民族都崇尚的武艺,但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差异,在习射用具上又有所不同,如柯尔克孜人射“元宝”,锡伯族人射“五色靶”,蒙古族射滚动的“蔑笼”。endprint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疆本地古老先民和外来民族逐渐融合,并最终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既独立又混合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长期共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武术、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成为汉族与各兄弟民族联系的纽带和感情交流的桥梁。如回族使用汉语,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们习练的拳械有不少与汉族相通,如八门拳、罗汉拳、天启棍等,也有鞭杆、古兰剑、汤瓶拳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拳械武艺,新疆回汉共融的特色比较明显。又如奇台的维吾尔人托合提(1882—1945)[19]先后师从6位到访奇台的内地汉族和回族拳师学习登州捶、棍术、刀术、枪术和实战功夫,学成后又将武术传授给当地的维族和汉族青年。

近些年来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更是赋予了武术文化发展的当代价值。第一,追求整体和谐的太极拳有利于民族团结,可以成为兄弟民族共同崇尚的健身项目。第二,射箭、赛马、摔跤、叼羊是柯尔克孜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锡伯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擅长的项目,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友好“使者”。显然,新疆武术文化的多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武术文化的独特内涵上,也反映在民族相互学习、共融共通、共同積淀的特色上。这或许是新疆武术文化区别于中原等其它地区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3.2 鲜明的融汇性

新疆武术文化由于西方文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融入,呈现出鲜明的融汇性特点。

1)与西方文明的融汇。

以新疆为中转枢纽的丝绸之路贯通欧亚,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上跨越千年的经济与文化互通使新疆成为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唯一汇流的地方[20]。多种文化的汇流融合成为新疆武术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新疆营盘墓地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18]上的古希腊罗马演武图、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出土的灯笼裤上的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马人武士像”,源于中亚地区石国的“胡腾舞”以及来自康国和史国快速刚劲的“胡旋舞”由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经新疆传入我国内地,库车克孜尔石窟中“僧人推掌”壁画,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骑马武士俑、胡人习拳俑、黑人棍术俑,这些武术文物和事例都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西方文明与西域武术文化融汇的情形。

2)与内地文化的融汇。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的地理人文条件,历史上,它既是北方游牧民族开疆拓土的“绿洲”,又是诸多被迫迁徙民族的“求生”地带。因此,新疆是一个外来民族不断迁入的地区,所以新疆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民族文化构成的复合型文化,作为新疆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例外。例如,历史上匈奴、高车、柔然、突厥、黠戛斯、回鹘、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入和西征与西域古老的本地民族在碰撞与融合中,将“骑射”和摔跤文化相互交融,为新疆少数民族武术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另外,内地武将傅介子、班超班勇父子、常惠、甘延寿以及历代屯田戌边的将士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同时,也将中原武术文化带入,为当地的武术文化繁荣和武术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善使双矛的唐代龟兹名将白孝德从小习练武术就是由于深受屯田将士习武的影响。民国时期,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汉族和西北回族移民又将大量的武术拳种带入新疆。

3.3 独特的地域性

新疆地域的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乃至生产生活文化的产生,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手搏、骑射、摔跤等使得新疆武术文化有了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处欧亚中心,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为除边患,先联盟西域;蒙古人席卷欧亚,先经营西域;清代“塞防”,首重新疆。其边防要塞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多有反映。回望过去,在成功经营西域的案例中,都考虑到了新疆地域中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人文特色。早在西汉,首任西域都护郑吉联络南疆城邦诸国对付匈奴贵族的袭扰,维护了边疆安定。东汉班超联盟与汉朝通好的民族力量“击匈奴”“平内乱”“抗大食”,使西域复通中原。到了唐代,唐太宗“不贱夷狄,博爱如一”政令的推行使西域民族的“武舞百戏”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清代,清廷顺应民心出兵西征,在新疆各族军民“策马挥刀”和“送水运粮”的配合下,清军一举歼灭了英俄侵略者支持下的阿古柏匪帮,收复了新疆。

当前,新疆在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挖掘新疆地域武术文化,促进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成立新疆“丝绸之路”武术文化研究和推广的专门组织。二是收集整理散落在新疆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纪念馆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文化信息,建立“丝绸之路”武术文化资源数据库,设立武术文化展厅,创新武术文化市场。三是将社会武术文化人才纳入政府人才库,并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丝绸之路”沿线国际留学生及“丝绸之路”开发型武术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四是重视太极拳、摔跤、射箭等在全民健身中的良好效应,继续发挥其资源优势,落实城市化人口、游牧定居后人口的健身路径,稳步推进“健康中国”在新疆的实施;五是加大原有国际武术文化推广的力度,使“丝绸之路”武术文化交流、培训和竞赛活动常规化、规模化、品牌化,并搭乘“丝绸之路”经济交流活动和孔子学院的顺风车,以“丝路太极行”为先锋、通过武术社团组织建设、武术专业人才培训、武术文化生产、武术文化推广和武术文化产业经营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推进“丝绸之路”武术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海山. 奇台县志[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2] 曹庆华,郭照宇. 新疆地域优势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意义[J]. 博击·武术科学,2012(8):6-8.

[3] 天山武林大会[EB/OL]. [2017-03-10]. http://baike.

so.com/doc/6816027-7033041.html.endprint

[4] 何满龙,曹庆华. 浅析武术散打在新疆的发展前景[J]. 搏击·武术科学,2009(4):54-55.

[5] 新疆传统武术向复合型发展[EB/OL]. [2017-03-10].

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3-08/09/content_

4145480.htm.

[6] 郭志禹.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3-8.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挖整小组.新疆拳械录[Z]. 内部资料,1985.

[8] 朱莉. 乌鲁木齐三杰6年前创立“天山派”编创13种套路[EB/OL]. [2017-03-10]. http://news.iyaxin.com/

content/2013-07/29/content_4124626.html.

[9] 《玛纳斯》汉译工作委员会. 玛纳斯·第1部[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189-19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通志·体育志[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236.

[11] 巴依达吾列提,郭文清.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出土一批青铜武士俑等珍贵文物[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86.

[12] 蒋学熙. 新疆岩画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7-23.

[13] 李金梅,李重申. 丝绸之路体育图录[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06-110.

[14]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安尼瓦尔·哈斯木. 新疆文物考古资料汇编(上册)[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62.

[15]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疆考古三十年[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70-116.

[16] 陈超,阿斯卡尔·居努斯. 中国新疆民族知识丛书·柯尔克孜族[M].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74-75.

[17] 谷苞. 新疆历史人物[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15,268,292.

[18] 彭嵐嘉. 西部地区的文化圈及文化板块[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6):96-100.

[19] 司马义·铁木耳. 托合提拳把戏(历史小说):维吾尔文[M]. 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13.

[20] 刘逊,刘迪. 新疆两千年[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序1.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域武术新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