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2018-02-03马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
引自(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引 言
自古以来,天镇县南河堡一带的农民,就有“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心酸民谣,一曲《走西口》,如泣如诉,把旧中国晋北农民因灾荒而背井离乡、艰难度日的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对新婚夫妇,为了逃荒躲灾,不得不忍痛分别,那一步一回头,步步泪蛋蛋流的揪心场景,让多少人为之动容,为之叹息。是的,《走西口》是山西人,或者说晋北人旧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南河堡一带农民旧社会生活的一个翻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应该说老百姓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天镇县南河堡一带,由于自然条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民们尽管不像过去那样流离失所,但贫穷和落后却仍然像幽灵伴随着他们,同时,这个幽灵也成了南河堡乡乃至于整个天镇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魔咒”。
风来了,叶黄了,雨冷了,秋凉了,天短了,夜长了。这是天镇县南河堡乡一带农民心目中曾经的秋。或者说是对贫困的秋、寂寥的秋、无可奈何的秋的一种诉说。曾几何时,在南河堡乡农民的眼里,那里的秋天就是一个个希望和失望的交汇点,就是一个个喜悦与失落的对接处。农民们从春天开始,一颗汗水摔八瓣,辛辛苦苦在黄土地里刨闹上大半年,满怀信心地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从而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每年秋收后,一个个希望如同被戳了一下的猪尿泡,“噗”的一声就破裂了。贫瘠的黄土地,近乎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劳作方式,尤其是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像一条条无形的绳子,捆绑在那里的农民兄弟身上,使得他们连气都喘不均匀。
跨入21世纪,我國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滚滚洪流般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时,南河堡乡仍然有许多农民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据2015年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统计,南河堡乡薛辛夭村全村268户,贫困户达66户,占四分之一;侯家夭村全村170户,贫困户达87户之多,超出总户数的二分之一;下夭村92户,贫困户超出了三分之二,达62户;上畔庄村101户,贫困户达到了68户;情况较好的魏家山村,全村173户,贫困户也达65户。
在全国第四个扶贫日来临之际,10月17日,我们在同煤集团文委、同煤作家协会的组织下,来到同煤集团天镇宏丰农业公司产业园区及其南河堡乡部分贫困村采风时,却发现,这个曾经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10月,同样是收获的季节,南河堡乡的农民一改过去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悲凉,面对丰收在望的田野,他们欢歌笑语,他们热情如火。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进入哪个村庄,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村东热火朝天,村西热火朝天,村里村外热火朝天。农民们一张张笑脸,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是什么力量使得南河堡乡的农民在短短三年内,发生了如此精彩的变化呢?这一切都源于同煤集团的扶助。同煤集团为了实现习总书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嘱托,以为国分忧的高尚情怀,心系苍生的善举情结和主动为社会分担责任的奉献精神,在观念扶贫、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出硬招,在南河堡乡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扶贫攻坚“组合拳”。
大格局
秋夜,一弯如弓的月亮挂在天边,月色无声地倾泻着,为本是苍凉的田野抹上了一层冰凉的霜。秋收已经接近尾声,收了庄稼的地里,还没有来得及割倒的秸秆一片连着一片,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飒飒的声响,给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平添了几分惆怅。塞外的深秋是清冷的,是那种攥心揪肺的冷。伴着这清冷的月光,顺着南洋河,同煤集团党委副书记刘敬,和扶贫办主任南喜明默默地在田野里走着。他们在月光下谈论着集团交给他们的扶贫任务,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南河堡乡的贫困农民走上富裕道路,酝酿着如何开展产业扶贫的问题。
四个月前,也就是2013年6月,集团党委责成副书记刘敬分管扶贫工作,他调兵遣将,把南喜明从四老沟矿工会主席调任集团扶贫办主任,并兼任集团农业开发总公司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敬一直从事煤矿工作,南喜明出生在矿山,成长在矿山。两个在煤炭产业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矿山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最后一站会沾上一个“农”字,和农业、农村、农民打上了交道。上任前,集团领导找南喜明谈话。董事长张有喜、总经理郭金刚,语重心长,期望无限。张董事长对南喜明说:“扶贫工作,是习总书记的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我们有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有义务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作用。”他告诉南喜明,要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尤其是要在产业扶贫上有所作为。刘敬副书记拍着他的肩膀笑了笑,说了四个字:任重道远。这一切让南喜明把一肚子要说的话咽了回去。他原本想说自己不懂农村工作,希望领导能给自己调换一个熟悉的岗位。作为一名老党员,面对组织交给的这副沉甸甸的担子,面对总书记的嘱托和集团党委对自己的信任,他能说什么呢?那一刻,他想到了那句老话: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还想到了义无反顾这个成语。
在集团党委和刘敬副书记的支持下,南喜明带领着他的团队,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按照省国资委的要求,同煤集团联系六个贫困县,帮助当地脱贫解困。在扶贫办的统一协调下,他们分别在阳高、天镇、浑源、神池、保德和宁武注册了农业公司,集团及下属的五家二级企业,实施点对点地帮扶。并依据各县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开发。刘敬带着南喜明,没白没黑地穿梭于六县之间,他们制订了天镇县以发展蔬菜大棚为主、阳高县以发展蔬菜物流和养羊为主、浑源县和保德县以发展养牛业为主、神池以开发淀粉加工为主、宁武县以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向。然而,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不仅当地贫困农民没有受益,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盲目的开发,也有可能拖累对口扶植的企业,到头来鸡飞蛋打得不偿失,那样将上愧对组织,下愧对百姓。那些天,刘敬副书记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走村串户,深入县乡村进行调研,希望从中找到问题的结症,从而实现扶贫工作的突破。南喜明也被扶贫工作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折腾得寝食难安,牙疼上火,愁眉苦脸。一向乐观愉快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如何为集团当好扶贫工作的参谋?扶贫工作真正的抓手又在哪里?endprint
什么是平庸?平庸就是被眼前的假象所淹没;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不受眼前的干扰,能够从长远的发展中看到希望,从而寻求突破,实现质的飞跃。
静下心,党委副书记刘敬对集团近年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发动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希望从中寻找到改进工作思路的途径。他们发现,集团从2010年就展开了扶贫工作,当年,集团出资40.2万元,扶助南河堡乡的东沙河村、南河堡村购买了大棚棚膜。转年,又出资65万元为该乡打机井四眼,配套了三个变压器,并出资12万元购买农科光盘320套。2012年,再出资100万元,为天镇、阳高等六个贫困县的110个贫困村购买了农科光盘。刘敬从这些资助中发现一些问题,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一个广种薄收的问题,一个泛泛无重心的问题。尽管为了改变贫困村农民的落后观念,集团也曾投资100多万购买了农科光盘,但由于没有示范,没有教学,尤其是农民见不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所有的农科知识起到的作用几乎为零。
这些问题深深地刺痛着刘敬不甘平庸的心。痛定思痛,他感到扶贫工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问题,更不是一个拍脑袋的问题。南喜明也感到,扶贫办作为集团专项工作的办事机构,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决策层当好参谋,提供效率更高、风险更小,能够融合城乡发展的大扶贫格局。两个人经过反复思考,多次坐在一起讨论,觉得要使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必须带领团队进行大胆探索,闯出一条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的扶贫工作新途径。
为此,刘敬副书记和南喜明分别带领机关干部,在天镇县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反复深入天镇县的乡村以及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调研,许多农民掰着手指头给他们算账,一组数据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当地农民种一亩地需要购买复合肥费用130元、籽种费80元、春汇费50元,旋耕费40元、耙磨费30元、水费150元、尿素追肥费30元、牛粪底肥60元、收割费用100元,仅此九项成本高达670元。若按照当地种植玉米正常年景情况下,每亩平均产量700公斤、每公斤1.2元计,每亩地毛收入只有840元,在不计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农民种一亩地的收入仅有70元。因此,当地农民说:“穷种地,种地穷,生在农村一世穷。”农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只能填饱肚子的生活,久而久之在观念上形成了一种宿命论,感觉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贫穷的命运,下多大的功夫,贫瘠的土地上也长不出票票来。因而,安于现状,甘心贫困的惰性,犹如茂盛的野草滋生蔓延。
刘敬和南喜明还发现,只要是能挣到现钱,能拿到工资,农民们就欢天喜地,就劲头十足,甚至是奋勇争先。结合调查研究,他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贫困地区的农民们,缺少两种东西,一种是自强不息的志气,许多农民头脑里有一种顽固的惰性,缺乏穷则思变的向上精神。另一种是腰包里的钱,以古老的耕作方式,在黄土地上刨闹,农民们的钱袋子永远鼓不起来。而只要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深秋的夜是清凉的,而刘敬和安喜明胸中却燃烧着一团火,他们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捕捉着扶贫开发的新思路。一个把扶贫开发和集团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和扶助农民增强奔小康的自信心结合起来,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在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后劲的同时,通过产业带动、示范带动、就业带动、技术带动、辅助带动,拓展当地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扶贫格局模式,逐渐在他们的探讨中形成。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深思熟虑后,他们向集团提出了项目扶贫的建议,并就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和栽种经济林的两个项目进行了论证。
应该说南喜明和他的团队是幸运的。
党委副书记刘敬亲自把扶贫办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初步规划,专题向集团党委做了汇报,引起了集团董事长张有喜、总经理郭金刚的高度重视。他们亲自带领集团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来到天镇县南河堡现场办公,进行实地考察,对他们的扶贫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天镇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南河堡乡的领导也表示要全力配合、大力支持。为了使项目更加科学,更切合天镇县的实际,集团董事长张有喜、党委副书记刘敬和天镇县领导,带领扶贫办和天镇县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考察团,赴山东寿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两地自然条件的比对,咨询当地专家,从而增强了产业扶贫的信心。
没多久,集团决策层拍板,组建天镇同煤宏丰农业公司,并从机关和有关部门抽调事业心强、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组建了公司领导班子和各个部门。党委副书记刘敬带领南喜明走访天镇县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就集团开展产业扶贫的思路及其整体规划进行了沟通。天镇县委、县政府当即决定,由縣扶贫办牵头协调农业局、林业局、南河堡乡全力配合,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当年冬,公司紧锣密鼓地开始运作,他们以每亩土地每年700元的价格从南河堡乡的农民手中流转土地2952亩,按照集团领导的要求,请有关专家进行精心设计,开始了高标准、超前式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设计,公司的园区蓝图为:总投资5.15亿元,占地2952亩,由综合智能化玻璃温室展示区、生产区、冷链加工物流区、养殖区、职工生活区五个单元组成。其中,多功能智能化综合玻璃温室一座,日光温室425栋,露天特色经济林550亩,规模化养殖区内,年出栏生猪1200头、牛150头、羊300只,并生产有机肥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最先进、华北一流的果蔬产业园区。形成一个集生产、收购、批发为一体的果蔬交易中心。
大手笔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被国家列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与周边河北省的怀安县、阳原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和县以及本省的阳高县相比,那里的自然条件最为恶劣,土壤酸碱度ph值高达9.7,板结程度较高,无霜期90~128天,年均气温只有6.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34摄氏度,是三省交界地区无霜期最短最冷的地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其困难可想而知。endprint
2014年春节刚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还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着,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中,而南喜明却带领着公司的职员们进驻了地处塞外的南河堡。尽管那里仍然是冰封大地寒气袭人,但杨柳叶苞、杏树花苞还是悄悄地鼓了起来,一个新的春天正在春寒中萌动。
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居住条件,严重的资金缺乏,一切从零开始。他们在天镇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找到了曾经的养牛场和县里的苗圃,把这两个单位位于南河堡乡于八里村附近遗留的厂房和宿舍临时租赁过来,简单地打扫了打扫,便安了营扎了寨。大家刨开了冰冷的灶火,烧开了水热着从各自家里带来的饭菜,钻进满是蜘蛛网的房子里,打着地铺把被窝用体温温热了进入梦乡。他们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和“先治坡,后治窝”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各种各样的困难争斗着。
为了赶季节,公司以集中人力财力打歼灭战的方式,投资124万元,在南河堡乡打机井六眼,修防渗渠1000米,完成了在马走线公路两侧集中栽植杏树2000亩,栽种九万株经济林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南河堡乡的农民们,特别是经过土地流转,从黄土地上解放了的农民,兴高采烈地承揽着挖坑、浇水以及修防渗渠的土石方工程,男劳力平均每天有120元、女劳力有80元的收入。南河堡乡的一些贫困户,第一次有了不可想象的现金收入,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在农闲时也可以挣钱,他们看到了由贫困的泥淖里站起来的希望,一扫过去农闲季节无所事事的懒散,精神为之一振。
当年4月,随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面积铺开,各种困难接踵而至。资金告急、技术告急、装备告急,包括简单的交通工具也告急。一个个闪烁着刺人眼睛的红灯,冲着南喜明亮了起来。他把大家集中在一起,亮出了底牌,将公司的家底一个子儿都不漏地交给了大家。仅有的5500万启动资金,就是捏花椒面都捏不过来。他要求各个部门都要开源节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要多想想办法少开口要钱。同时他要求,对于贫困农民在园区建设中的工资,无论怎么困难都不能拖不能少。副总们有私家车的开来了,没有的就互相搭乘。园区面积较大,为了大家工作方便,公司買了十几辆自行车,作为职员的交通工具。全公司上上下下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艰苦奋战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开工。一向清静冷落的南河堡乡,被宏丰公司建设者们的一把火给点燃了。工地上拖拉机哇哇哇地吼叫着,员工们和把农闲季节变为大忙季节的农民们紧张地劳作着,他们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荒滩荒草和多少年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负责工程建设的沈玉飞副总,把工地当成了自己的家,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下来,竟然消瘦了十几斤。贫困的农民们在参与公司的建设中,拿到了工资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在开资的日子里,大家点着崭新的钞票,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在心中流淌着,浑身洋溢着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贫穷的兴奋和自豪。曾经死气沉沉的村庄沸腾了,多少年愁眉不展的农民们,脸上挂着笑容,连走路都加快了节奏。
尽管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全公司扎了根,然而,作为公司的当家人,南喜明心里清楚,巧妇难做无米炊。偌大一个现代化农业园区规划的实施,最终还是要靠资金和技术保障的。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撑,只能是虎头蛇尾,或者会变成一个烂尾工程。在集团党委副书记刘敬的支持下,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融资行动。南喜明带领着财务总监刘冠锋以及财务部的同志们四处出击。他们从本地各大银行跑起,一家又一家,国有的、股份的。他们总是充满希望而去,带着失望归来。一个月过去了,毫无进展,两个月过去了,他们竟然连一个钢镚儿都没带回来。
怎么办?财务总监刘冠锋和公司监事黄广对各大国有银行所有的驻晋股份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信贷制度和贷款条件进行了仔细研究分析,提出了两项建议:一个是必须加大注册资本金,否则要有大额贷款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就是作为农业项目、扶贫项目,得到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的可能性要比其他金融行业大得多。这一建议,让南喜明眼前一亮,他首先给集团打报告,得到了集团领导的全力支持,为公司暂借资本金2000万。同时,以集团为担保,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取得联系,要求贷款支持。邀请有关银行的老总多次到公司的建设工地参观。最终,在山西农村信用联社的支持下,联合了全省的22家信用社,为公司贷款三个亿,给公司建设及时地输入了血液。
对于农业项目的开发,宏丰公司上上下下都是外行,副总们包括各部门领导从小生活在城市或者是矿山,有的甚至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这种先天不足,对于公司长远发展几乎是致命的硬伤。对此,公司未雨绸缪,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就选配文化程度高、年龄较小的员工外出学习,尤其是注重对当地贫困青年的培养。总经理南喜明先后带领技术骨干赴山东青岛、四川成都、山西长治、东北长春等地参观学习。负责生产的副总李清文,为了尽快使自己成为内行,坚持向技术人员请教,亲自到大棚里参与管理,仅仅三年的时间,就对园区培育的几十个果蔬品种了如指掌,当我们前去采访时,他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带着大家参观,对每个大棚所种植的蔬菜、果树,都如数家珍。从品种的引进到技术的改良,从每个品种的休眠、发芽、开花、坐果到管理、采摘、保鲜、销售,每个环节都成竹在胸。一张被太阳晒成古铜色的脸上,绽放着花儿一般的笑容,收获着建设者丰收后的喜悦。
贫困户的青年们对于种植技术的学习,更是如饥似渴。南河堡村的青年高亚强,曾经自费到阳高县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在得知宏丰公司无偿培养技术人员后,主动回到家乡参加培训,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实践,现在成了公司果树栽培技术员,仅基本工资一项,年收入就达4万元。贫困户马海龙,爷爷曾经因灾荒走口外,一家人背井离乡到了河北康保县。前些年,父亲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举家回到了家乡南河堡。既无土地又无财产的马家,生活十分困难,成了乡里村里的重点扶助对象。在得知宏丰公司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后,马海龙决心到公司一搏,技术部部长张磊在征得公司同意后,破格录用了他。小马十分珍惜公司给予他的学习机会,以百倍的努力积极投身于对蔬菜技术的钻研学习中,他把别人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通过几年的培养,现在马海龙已经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成为蔬菜种植的小专家。近年来,他从吉林长春引进了绿如意甜瓜,以皮薄早熟丰产闻名遐迩,该品种不仅具有抗寒抗病力强的特性,且亩产高达3500~4000斤。他负责引进改良的荷兰尖椒,不仅角形漂亮,而且连续坐果率高,亩产突破了8000斤,是普通尖椒产量的三至四倍。在他主导下引进改良的鲁盛402号西红柿,光泽度好、大小适中,亩产突破了万斤。马海龙不仅为公司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因此而进入脱贫行列,更主要的是,当地的许多贫困户,在高亚强和马海龙的成功中,看到了希望,大家看到了农业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科技兴农、科技脱贫的意识。在扶贫攻坚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endprint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采访中,我们一次次徜徉在宏丰公司的果蔬园区,一排排智能温室大棚、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新品种、腰包鼓起来的农民们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我们一回回流连忘返。那亩产8000斤的尖椒,一层一层挂在植株上,骄傲得像是一个个身披绿色战袍的将军;亩产万斤的鲁盛402号西红柿,如同一串串硕大的翡翠,“甜思妮”“紫妹”“碧桃”“乐夫”,五颜六色娇嫩欲滴,色泽诱人;生长在温热带的格雷斯芦笋,如今在园区扎了根,一丛丛一行行,郁郁葱葱,朝气蓬勃;丰收在望棱角分明的秋葵,绿茸茸脆生生,口感清新;回味无穷的冰菜以及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布利塔茄子、绿龙西葫芦、春玉架豆,艳阳、红灯、先锋、拉宾斯樱桃和夏黑、金手指、香悦、黑巴拉多葡萄等等等等,透过这些优质高产果蔬品种大棚,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宏丰人的艰辛付出和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寒暑易节,春去冬来。三年来,宏丰人在集团党委和各级领导的指导支持下,不辱使命,兢兢业业,艰苦创业,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日光智能温室大棚128个。自2014年4月起,公司为南河堡乡的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金548万元,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3300元;土建工程施工累计雇用当地贫困农民1.85万人次,支付工资2170余万元;累计雇用特困户农民4266人次,支付工资755万元,人均月增加收入1700余元。不仅公司建设初见成效,同时在扶贫攻坚中,实现了飞跃性突破。
南河堡一带农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耕作方式被打破了,祖祖辈辈的贫困生活模式被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希望,如同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灿烂明媚,娇艳无比。而播种太阳的人们,却付出了多少艰辛的汗水,做出了无数个人利益的牺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辛勤建设者们的带头人,他们是:集团党委副书记刘敬、宏丰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南喜明、监事兼扶贫办副主任黄广、副总经理沈玉飞、副总经理李清文、副总经理王占城、副总经理丁有林、财务总监刘冠锋、总工程师崔万新、法律总顾问周发、纪检书记李东。
大突破
为了落实习总书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指示精神,2015年,在继续加大果蔬园区建设力度的同时,同煤集团和宏丰公司瞄准了精准扶贫这个着力点,下功夫做文章,做出了不菲的成绩。依据上级安排,集团组织部从宏丰公司选派副总经理李清文、财务总监刘冠锋(前)、副总经理丁有林(后)、生产计划部长李义、销售部副部长武向宏、销售部副部长张子奇,分别担任南河堡乡薛辛夭村、侯家夭村、下夭村、魏家山村和上畔村第一书记。集团董事长张有喜带领其他四位党政领导与五个贫困村建立了定点联系制度,指定燕子山矿、马家梁矿、四台矿、晋华宫矿和云冈矿结对帮扶,并组成了以南喜明主任为队长的扶贫工作队,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体系。
八月,是南河堡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日子。八月的秋风是和美的,徐徐吹来不急不躁。八月的太阳是柔美的,洋洋洒洒不温不火。八月的月亮是娇美的,皎洁如水不遮不掩。八月的大地是精美的,青纱犹在金黄泛起。2015年宏丰公司的“五虎上将”就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八月,就任五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他们满怀信心,摩拳擦掌,雄赳赳气昂昂,一派无往而不胜的气势。然而,进村后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把他们鼓足了的勇气一下子泻掉了一半儿。吃饭没地方去吃,睡觉没地方去睡,工作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抓起,一个个像是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却怎么也撞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那时候,五个村子里的农民们都像是一个模子脱出来似的,对他们都不冷不热、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对他们持观望怀疑态度,总觉得一个从城市里来的人,到农村只是敲敲锣打打鼓、耍耍嘴皮子,热闹一阵子罢了,雨过地皮湿而已,指望他们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一时间,第一书记们如坠云里一般,上不着天下不挨地,有的同志产生了急躁情绪。
对于这些问题,扶贫队长南喜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工会主席出身的他明白,要解决当下的困难,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走进农民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交朋友,实实在在为他们着想,才能消除隔阂和误会。为此,他要求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们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南河堡为故乡,把贫困户当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以实干精神赢得农民们的信任。在关键时刻,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總经理郭金刚、党委副书记刘敬、纪委书记吴跃平、工会主席蒋煜,亲自到他们所包的扶贫点上看望第一书记们,为他们加油打气,解决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贫困村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从而极大地鼓舞了第一书记们的士气。
千头万绪从哪儿做起呢?经过调查研究,集团制订了以抓重点、抓精准和抓难点为主的工作方案。他们把抓党支部建设作为工作的引领,以精准扶助为基本抓手,在制约农民致富的难点问题上求突破。第一书记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里的党员、干部谈心,征求大家对支部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开办了党员学习夜校,建立健全了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很久很久没有过组织生活的党员们,既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又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他们纷纷建言献策,帮助第一书记查找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书记李清文进驻薛辛夭村不久,发现党支部刚刚调整了班子,由于村委会房产所有权存在纠纷,老书记卸任后,不仅不交办公室,而且把整个村委会锁起来,致使支部和村委会无法办公。李清文书记分别找新老书记了解情况,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同一团乱麻,很难理得清楚。为了找到问题的结症,他利用晚上时间到党员和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开始,大家都对他怀有戒心,尤其谈到村委会房产权时,更是避而不谈。李书记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反反复复谈心求教。每每到了村民家里,盘腿坐在炕上,拉家常谈收成,无话不谈。偶尔遇到饭点儿,不管好赖端起碗吃上几口。农民的感情是质朴的,你敬他一尺,他会还你一丈。时间一长大家就把他当作家人看待,家长里短,天南海北,聊起来没完没了,村委会的那点事儿自然就叨叨了个一清二楚。原来老书记把村委会建在了自家的宅基地上,班子调整后要求村里作价归还。村子里既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一分钱的家底,一时拿不出钱来,于是老书记就一把“铁将军”封了村委会的门。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李清文几次找到了老书记,从中调解。他掰开揉碎、讲道理更讲情理,一点一滴,情真意切,终于化解了矛盾,老书记亲自打开了村委会的大门,并表示要全力支持新书记的工作,齐心协力把薛辛夭村的事办好。之后,在包点领导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的支持下,李清文帮助村委筹集资金三万元,对老书记的宅基地进行了补偿,制作了各种制度专栏,修建了围墙,使村委会和党支部办公场所焕然一新。endprint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经过第一书记的努力,五个贫困村,五个党支部,先后健全了各项组织活动制度,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讲话和有关精准扶贫的工作指示精神,从而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着党支部。贫困的农民,从党员干部的心齐气顺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振奋了精神,懒惰情绪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一直以来死气沉沉的村庄,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时值贫困户建档立卡,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无论走到哪里进入谁家,都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协助,村民们如实地登记着自己的收入,不争不抢实事求是,5个贫困村共建档立卡贫困户348户,723人,使得这项工作在年底得以顺利完成。
2015年的隆冬,尽管西北风还是像往常那样搅动着雪花,夹带着寒气,呼呼呼地叫个不停,数九腊月天寒地冻,然而村子里的农科夜校却温暖融融,热气腾腾。为了保护刚刚调动起来的贫困村村民的生活热情,改变冬闲季节村民们无所事事、懒散的生活习气,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能有一种自我完善的造血功能,宏丰公司筹集10万元,专门从大同市果木研究所和山东寿光等地请来农科专家,为贫困村的农民们传授果树和蔬菜反季节种植技术。室外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村民们把希望种植在心中,用一点一滴的科技知识编织着美好未来。经过两年来的培训,五个贫困村涌现出三十多名种植能手,他们有的经营着自己的大棚,有的被宏丰果蔬园区聘为技术员,每年四至五万元的固定收入,使他们成为贫困村中首批脱贫的农民。
虽然同煤集团和扶贫工作队及第一书记们把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了长远发展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大多数特困户包括一些贫困户,现实生活面临着许多过不去的坎儿,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饥肠辘辘,生活没有着落,让他们谈理想想长远,就有点儿勉为其难了。为此,扶贫队总结出了“一类一政策,一户一办法”的工作思路,围绕精准,灵活多变地开展帮扶,真正做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不能少”。集团扶贫办协调五个贫困村的联系单位,组织193名党员干部与193户特困户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通过走访调研,针对特困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制作了结对帮扶“爱心卡”,2015年和2016年两年间,共为结对帮扶对象销售小杂粮及其它农产品两万多斤,捐款三万余元,送去价值八万多元的米面和食用油,捐助衣物3323件。2017年春节前,他们又送去价值15万元的米面和食用油,捐助衣物1600件,为特困户送去了温暖、送去了爱心,解决了他们眼前的生活困难,使得贫困户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长远脱贫活动中。
由于五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薄弱,因而,多少年没有进行基本设施建设,欠债累累,问题成堆。那里的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村容村貌破烂不堪,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现代化农机具一台没有。这对于进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致命伤,严重地制约着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为此,各个贫困村在第一书记的组织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设施建设。薛辛夭村是一个七沟八梁三面坡的村庄,由于沟壑纵横,形成了“出入之迂”的自然状况,给村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便。第一书记李清文在扶贫队长南喜明的支持下,筹集资金20万元,为该村修筑田间水泥路500米,架设过沟桥梁一座,连通了村北沟东沟西上千亩耕地,彻底改变了过去望山走断腿的状况。他们还筹集资金60万元,为薛辛夭村打深井四眼,修防渗渠1000米,开展合流远浇,扩大水浇地面积1000亩,解决了该村缺水干旱的面貌,使得每亩增产800~1000斤。侯家夭村第一书记丁有林,帮助村委会筹集资金20万元,修整田间道路3500米。为了节约资金,他带领全村的党员干部开展义务劳动,经常是晴天一身水,雨天两腿泥,被村民们赞誉为“泥腿子书记”。下夭村第一书记张子奇,协助该村筹集资金15万元,为该村修筑过沟桥一座,道路60米。上畔村第一书记武向宏,筹集资金20万元,为该村修筑拦河坝一座,变水患为水利。魏家山村第一书记李义,帮助该村筹集资金20万元,改造了全村所有的道路。五个贫困村红红火火的基本设施建设,使得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村民们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受益,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了党的扶贫政策的温暖,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他们说,要是再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愧对了党中央的好政策,对不起扶贫工作队的良苦用心。
南河堡乡河滩地多,荒滩多。每到夏天,滩地和荒地绿草萋萋,花红柳绿,蜂飞蝶舞,小溪流水,牛羊悠然,牧童嬉戏。一片片荒滩,除了个别养羊养牛的在那里放放牧外,多少年无人问津,就那样任野草疯长。当地的农民们一直把那些荒灘看成是长不了庄稼的废地。而从城市里来到南河堡的宏丰公司员工们却把荒滩当作休闲玩耍的好去处,公休日或者是工作之余,大家会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河滩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旖旎的风光,一天的劳累随风而去,那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享受。扶贫队长南喜明看上了这一片片荒滩,他觉得那里大有文章可做,可思来想去就是理不出个头绪,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还是利用荒滩资源搞养殖呢?一时拿不定主意。他召集五个第一书记和贫困村村民代表,讨论了几次都没有结果。正当老南一筹莫展时,南河堡乡顾家湾村的支书刘中找上门来,要求购买公司的秸草。原来刘中不仅担任着村支书,同时也是集团前些年在扶贫中扶植起来的养殖专业户。经过几年的发展,刘书记从小打小闹变成了南河堡乡乃至整个天镇县最大的养殖户,他所经营的中海牧业有限公司年出栏肥羊18000只,每年纯收入近千万。刘中收购秸草,是当作饲料喂羊的。来者无意听者有心,听着刘中对自己养羊情况的介绍,南喜明眼前一亮,他当即提议,让刘中带领五个贫困村的贫困户成立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每年集团扶助贫困村的100万作为资本金,以五个村的荒滩为草饲料基地,由刘中进行经营。两个责任心很强的男个人一拍即合,他们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召集五个第一书记和各村干部进行了论证,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点子,也是一个金点子。然而,当第一书记召集各村的贫困户进行讨论时,却七嘴八舌意见不统一,有人觉得还是把钱分了踏实,有人提出疑问,把上百万交给一个人,万一出个闪失怎么办?为了解除贫困户的忧虑,工作队与刘中反复商讨,以中海牧业公司资产为抵押,每年上打百分之十的利息,五年全部返本为优惠条件再次交给贫困户讨论,得到了所有贫困户的一致认可。为确保万无一失,各村与刘中签订了合同,由县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并指定扶贫工作队、村委会和乡政府开展三级监管。2016年,正式成立了以养驴为主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了占地20亩的养殖场,存栏画眉驴70头,共为贫困户支付利息19.36万元。随着资本金的逐步加大,合作社每年将以10万元的收入递增,五年中,将为贫困户增收近150万元。此外,随着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刘中承诺将优先优价收购贫困户的秸秆和青草,优先录用贫困户进社务工,从而利用了河滩荒滩,盘活了扶贫资金,带动了南河堡乡养殖业的发展,为贫困村长效脱贫奠定了基础。endprint
可持续发展才是真发展,长远脱贫才是真脱贫。这既是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同煤集团在精准扶贫中所追求的目标。
薛辛夭村特困户较多,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0户,其中特困户就有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一半。怎么才能让这15户特困户跟上整体脱贫的步伐?第一书记李文清多次组织班子成员研究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到“一个不能少”,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去年,当李清文和班子成员听到县里要开发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后,就发动班子成员多次到县扶贫办和县电业局为薛辛夭村申请,一次两次,他们不厌其烦不辞劳苦的精神,终于赢得了有关部门的支持,2016年村级扶贫光伏电站建成后,每年增收八万元,按照规定,除了为15户特困户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外,其余留作集体扶贫启动资金,主要用于全村的公益事业和对特困户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扶持及特需的时候救急。
五个贫困村耕种条件都比较落后,春耕秋收大都靠人工劳作,不仅效率低,偶尔也会耽误农时,即使是为了赶季节雇用其他人的机械,收一亩地需要100元,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这样的落后现状,成了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的一块心病。队长南喜明得知省扶贫部门有一项支援边老地区的扶贫资金后,心里一动,他觉得南河堡乡在战争年代曾经是革命老区,按照省有关扶助政策,申请一笔扶贫资金很有希望,于是他把这一信息传递到了贫困村,各村立即打报告申请,第一书记兼集团扶贫工作联络员武向宏亲自带着报告跑乡里跑县城到省城,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一笔6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终于到了账上。有了钱后干什么?他们想到了制约贫困村农业生产的农机短缺问题,于是武向宏又跑到县农机部门,经过软磨硬泡,硬是以低于市场价买回了五台旋耕机、五台收割机,为每个村各分得两台。如今每到春秋两季,当五个贫困村的农民们看着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有了机械化耕种,听着哇哇哇的农机声,心中荡漾起无限的幸福。这两台农机,每年为全村亩种植成本节约200元,同时,降低了贫困户的劳动强度,他们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到宏丰果蔬园区务工,为家庭增加了更多的收入。
扶真贫、真扶贫、想长远、办实事、办大事,已经成了同煤集团扶贫队和第一书记的共识。他们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贫困农民心贴着心,紧紧依靠集团和扶贫办的全力支持,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五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他们坚信:光明在前。
大爱无疆
爱是长夜里的一盏明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爱是寒冬里的一炉烈火,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赋予了自己热烈与希望;爱是阴雨中的一把花伞,在为他人遮风避雨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的勇敢和坚强。一个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社会,若是具备了大爱无疆的素养、境界和基本道德观念,那么普天下将洒满灿烂的文明阳光。
在采访中,党委副书记刘敬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若是不能把贫困户当亲人,你就不配做扶贫工作。若是心中没有大爱,你就更不配做扶贫工作。”是啊,同煤集团及宏丰公司的干部员工们,正是由于把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植根于心中,人人心系着贫困户的疾苦,才使得从上至下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和勇于担当踏实勤奋的工作热情。
1959年出生的扶贫办副主任兼宏丰公司监事黄广,眼看就要到了退休年龄,按照集团的惯例,老黄本该退居二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进入准颐养天年的时光。然而,他却仍然兢兢业业奋战在扶贫工作第一线,他既负责办公室的工作,又承担着内外协调的任务,无论哪个部门遇到难题,都要找老黄解决,里里外外一把手,一个人就是公司的一个“不管部”,是公司有名的不顾家的主儿。公司的干部员工大多数都已娶妻生子,许多人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困难,但是,为了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2020年全国整体脱贫的目标,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远离亲人没白没黑地工作着。
宏丰公司销售部副部长武向宏,既是上畔村第一书记同时也兼任扶贫队的联络员。在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同时,他还要面对与省国资委、同煤集团、市扶贫办、县扶贫办的协调联络以及一切有关扶贫工作情况的汇总落实,上传下达,工作十分繁重。长期加班加点,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使得武向宏的身体多处出现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医院多次向他“报警”,提出要他住院治疗,警示他要注意休息。但是,武向宏放不下贫困村的父老乡亲,每次都把医院的检查报告单揣在怀里,一声不吭地回到上畔村。他清楚,眼下扶贫工作正在攻坚的关键时刻,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那样自己还是什么第一书记,还算什么共产党员!10月17日,我们前去采访时,他代表五个贫困村,对几年来的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汇报。那如数家珍般的工作汇报,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蕴涵着他和大家辛勤的汗水,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由于血压增高,心血管扩张,在汇报当中出现严重的胸部憋闷,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一串地顺着他的脸颊滚下,浸濕了前胸。武向宏一直坚持到汇报完才去医院检查。经过化验检查,他的谷丙转氨酶高达124个单位,比正常参考最高值高出74;谷草转氨酶比参考最高值高出16个单位;尿酸比参考最高值高出348个单位;血糖、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都严重超标。尤其是心血管扩张,已经到了冠心病的边缘。医生再次给武向宏开具了住院单,向宏笑了笑说,对不起,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住院。他让医生开了一些口服药,在家里休息了一晚上,转天又风风火火地回到了上畔村。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这样下去把身体搞垮了怎么办?武向宏十分腼腆地笑着说,没事,没事的。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逼倒英雄汉。话是这样说,可有谁真正见过被一分钱逼得无可奈何的人和事呢?2015年高考后,在侯家夭村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年,村子里的特困户冯田的二小子冯星亮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后,同为残疾人的冯田夫妇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家里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看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面对高额的学杂费,全家人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让儿子完成学业,冯田拖着残疾的双腿,走东家串西家,几乎求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却收效甚微。眼看着报到时限即将临近,筹集来的学杂费还不足三分之一。十分懂事的儿子含着泪决定放弃学业,帮着父母打理农田。这件事在侯家夭村传得沸沸扬扬,许多人都为冯家二小子感到惋惜。是啊,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得到这样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实在是不易。那些天,愁云笼罩着冯田一家,从早到晚谁都不说一句话,作为父亲的冯田,更是觉得对不起儿子,看着孩子默默地在地里干活儿,他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流泪,一晚上一晚上地不能入睡。冯田恨自己,恨得咬牙切齿。那时候,第一书记刘冠锋刚刚上任,在入户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发现了这件事。看着冯田那个一贫如洗的家和如同霜打了一般的冯星亮,刘冠锋的心里针扎似的难受。作为第一书记,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这个孩子,帮助冯星亮圆他的大学梦。他当即找到了冯田,决定无偿捐助冯星亮完成学业。对于这个飞来的惊喜,冯田惊呆了,冯星亮哭成了一个泪人,全家人齐刷刷地跪在了刘冠锋的面前,刘书记赶忙把他们扶起,当即表示,冯星亮读大学,将来读硕士读博士,所有的费用都由他资助。刘冠锋说到做到,现在尽管他已调离了宏丰公司,仍然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每年为冯星亮无偿捐助6000元。这件事,在侯家夭村传为佳话,全村人只要提起刘冠锋,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endprint
今年4月,大同市把全市九个县(区)510个贫困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助學、医疗救助、劳动力转移、科技支持等领域需要帮助的项目,放进了“扶贫超市”,市委要求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依据项目情况,结合自身的能力,走进超市挑选项目,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全市的扶贫攻坚工作,解决扶贫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大同市最大的国有企业,同煤集团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和有关部门联系,认领包保了天镇、阳高、广灵三个县33个贫困村的扶贫项目。他们以宽阔的胸怀,真挚的情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勇挑重担的精神,为这些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们,奉献着爱心。
集团董事长张有喜、总经理郭金刚、党委副书记刘敬、纪委书记吴跃平、工会主席蒋煜,亲自披挂上阵,他们把33个扶助项目分成五个大片,每人把守一片,亲自部署亲自检查督促。构建了常委牵头、助理配合、部门联片、矿厂包村“四位一体”的立体“作战”模式。集团集结了效益较好的28个二级矿厂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扶贫办南喜明主任带领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整体协调调度,集团党办、秘书处、总经理办、安监局、组织部、宣传部、团委、纪委、监察处、云泉分局、工会、地煤公司等部门鼎力相助,从而形成了整体合力。几个月里,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到处室一般干事,以及28个二级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上到下拧成了一股绳,日夜奋战在项目建设的工地上。这些扶助项目有街道硬化,有安装街道太阳能路灯,有人畜饮水工程,有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有修建公共浴室,有绿化工程,有养老院的建设,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有卫生基本设施建设,有村委会办公场所改建,有现代农机具的购置,等等。项目既杂又与集团技术力量不对口,因而工作难度相对较大。但是,集团党委提出,不管困难多大,无论工作强度多大,就是拼死拼活也要保质保量完成,11月中旬,所有扶助项目必须竣工,11月21日整体移交。共和国能源事业的建设者们,发扬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对农民兄弟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克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和煤炭企业自身不太景气、资金短缺的困难,到11月20日,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并投资685万元,完成了33个贫困村的72个扶贫项目,达到了市委市政府满意、扶贫部门满意、当地农民满意的标准,真正实现了市委提出的“交钥匙”工程。
同煤集团以及所属的扶贫办和天镇宏丰农业公司,为了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精准发力,默默奉献。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他们用爱心为天镇县南河堡乡的贫困户撑起了一片天,用爱心融化着贫困农民内心世界的那一片冰天雪地,用爱心编织着贫困户美好的未来,用爱心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采访结束时,看着南河堡乡丰收在望的田野,农民们笑逐颜开的精神面貌,宏丰公司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以及公司干部员工们一张张坚毅的脸庞,我们坚信,在他们的扶持下, 2020年天镇县南河堡的大地上,阳光将更灿烂,山川将更美好,那里的农民兄弟们,将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一个欣欣向荣、丰衣足食、繁荣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过上他们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我们衷心地期待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