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技术探讨
2018-02-03陈志林
陈志林
摘要 开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能速生成林,并快速形成与大树茶、古树茶品质接近的产品,有效促进传统茶叶种植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茶园提质增效、促茶增收。同时,速生成林的大树茶由于价格相比古树茶价格低,也能有效推进古树茶资源的保护。本文主要对宁洱县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云南宁洱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048-02
宁洱县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条件良好,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是古普洱府所在地,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宋朝时期,宁洱就是著名的“茶马市场”,东汉时期即有茶树栽培,距今已有1 75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是宁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90年代开发茶园时,由于将物质建设、生产发展、产量追求放在了第1位,不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见山就开、遇树就砍,古树茶也遭到了砍伐和破坏,现存的古树茶面积、产量有限、价格高昂,已经不能满足茶叶普通消费群体的需求。加上现代茶园建设中忽视了生态建设,为了追求产量,人们长期习惯性地施用化肥、农药,“农残”问题比较突出,忽略了茶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导致茶园物种单一,自然生态调控功能被破坏,病虫灾害抵御能力低,茶叶自然品质受抑制,全县茶农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增收难已成为当前宁洱县茶农当前的主要困难。开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探索,为解决古茶园周边农户创收开创了一项有效模式。
1 开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的主要意义
1.1 是对茶叶传统生产发展方式的有效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茶叶消费的选择已由过去的追求数量向现在的追求质量转变,更加注意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的污染,古树茶、大树茶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结合大叶种茶树的生物学特征,探索开展云南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既可满足人们对生态古树茶、大树茶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为山区农民发展茶产业提质增效、脱贫增收富开辟新的途径。
1.2 对古茶园、古茶树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古茶园、古茶山周边推广发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茶树不但成林快,而且能很快形成与当地古茶品质相近的大树茶;既能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保持水土,蓄养水源,绿化荒山、荒坡,又能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道独特、亮丽的旅游风景线,从而不断弱化人们对古茶树的恶意采摘,间接地促进古茶园保护。
1.3 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9 800 hm2,其中:散户农户拥有茶园面积近6 666.67 hm2,涉及茶农16 730户、4.2万人,农业产值2.75亿元,户均拥有茶园面积0.4 hm2,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 600 m2,茶园平均产值28 050元/hm2,除去肥料投入,茶农收入在22 500元/hm2左右,收入有限,而古树茶、大树茶则越来越受市场及消费者青睐,1 kg销售价格在500元至几万元不等,农民通过古树茶、大树茶得到的效益可观。
1.4 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绿色发展,开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也是宁洱县贯彻绿色发展的一项产业具体举措。移栽茶树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现有宁洱县古茶山古茶树资源少的状况,速生成园、速生成林,有效促进古茶园、古茶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2 移栽技术
2.1 苗木培育
由于传统的移栽茶树成活率较低,因此为了保障茶树大面积移栽成活率,移栽前要选择树龄在30年左右的云南大叶群体种,径粗5 cm以上的茶树。首先将茶树离地面30 cm左右以上的枝干台刈(注:留下3枝健壮枝作为主干),然后从茶园完整挖出整株茶树根系,最后修剪掉多余的根系,进行装袋培育[1]。营养袋标准规格为40 cm×40 cm,按苗圃园管理标准进行遮荫、浇水、施肥管理。培育时间为18个月。
2.2 栽植
栽植一般冬季在11—12月进行,夏季在5月至6月中旬雨季进行。
移栽前1个月要按照移栽规划挖好种植塘,种植塘规格为上口宽×底宽×深=120 cm×100 cm×80 cm,挖塘時应将表土和中底土分开摊放晾晒,清理出土中的石块等杂质,同时要对移栽用土进行杀菌除虫处理。种植株行距3 m×3 m,种植大茶树1 050株/hm2。
定植时按照技术要求,用生根液处理茶树根部,以促进其新根生长,同时,每穴施入农家肥10~15 kg作为底肥,为茶树定植后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肥料。保证定植深度适宜、分层夯实,把土砣全埋于地下,取出的营养袋深埋处理,压实回填土,浇定根水,使水分充分淋湿茶树根茎部周围土壤,以满足移栽后茶树对定根水的需求。同时,栽植好后做好地膜覆盖工作,地膜以黑色为佳,覆盖地膜主要是为了减缓地表蒸发、防止土壤板结、利于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2]。
2.3 管护
茶树移栽后,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养护管理。从全国各地搜索的大茶树移栽成活率不高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后期管理跟不上,以第1~3年最为关键,第1~2年茶树生根难,容易呈现假活现象,因而必须进行连续3年以上的园林化管理,管护费用成本需要达到200~250元/株,才能确保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茶树移栽后应立即浇1次定根水,以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发育。此后,应视土壤墒情每隔1周浇水1次,连续浇水到翌年夏季雨水来临,同时,必须根据天气,及时浇水;浇水要练;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并确保土壤的透气性,以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主要目的。在茶树移栽后树枝萌发新芽时,要除去地膜,施300 g/株的有机认证茶叶专用肥,促进树势发展壮大。施肥季节在雨水来临后实施,施肥3~5次。
移栽的茶树成活后,会萌生出大量嫩芽,此时要根据树型要求及时抹除树干及主枝上一些不必要的萌芽,经过整形修剪促进茶树形成丰满树冠,待树高达到2.5~3.0 m时即可打顶,培养树幅,增加采摘面,增加产量,同时也利于人工采摘[3]。
2.4 病虫草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来降低病虫害对茶树的危害。同时,严格禁止使用任何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氧化乐果、乐果等。
为了打造天然绿色生态有机大树茶园,茶园杂草一律采用机械除草或人工除草,禁止采用一切化学药剂除草。当园内杂草高于30 cm时,立即进行机械除草或人工除草。
2.5 种植覆荫树
定植后的茶园,同步进行覆荫树种植,改善茶园气候小环境,形成良好的立体生态调节系统。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在茶园四周和不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并且在风口设置防护林带等,以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以茶树为主的生物群落,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树种选择以落叶或常绿的乔木型树木为主,如香樟樱桃树、水冬瓜树、天竺桂、灯台叶等。但树种不能太单一,应保护多样性[4]。按株行距6 m×10 m种植,种植密度120~180株/hm2。
3 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在宁洱县的推广应用情况
宁洱县茶树移栽项目于2013年启动,截至2017年,已推广种植174.67 hm2,其中:普洱山种植30 hm2,困鹿山种植40 hm2,扎罗山种植13.33 hm2,普洱茶(集团)板山等六大基地种植58 hm2,德化镇荒田村种植33.33 hm2,成活率达80%以上。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应用茶树移栽技术于生态茶园改造中。2017年,公司共采摘移栽的茶树1 500 kg,采摘标准每株产干茶0.4 kg,可采大茶树比例为80%,其余部分培育树势阶段,茶价格持续攀升,销售价格达到了1 000元/kg以上,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把茶叶种植从密集型劳动方式转换成松散型劳动方式,能缓解当前全县茶园普遍存在的种茶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是现有老茶园提质增效的一种途径,但综合考虑茶农的经济收益以及思想意识,开展云南群体大叶种茶树移栽探索应首先选择在古茶园、古茶山周边进行试验,待取得效益后再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5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周红杰.百年古茶树移栽成活[J].中国茶叶,2000,22(4):34-35.
[2] 张善俊,唐永屏,朱伟,等.近百年云南临沧山地台茶树的移栽盆植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204.
[3] 楊建平.林下大茶树移栽及管理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4(5):36-37.
[4] 田丽丽,王长君,段家祥,等.北方大茶树移栽及管理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