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中CU—DU架构、设备实现及应用探讨

2018-02-03闫渊陈卓

移动通信 2018年1期
关键词:接入网时延机房

闫渊+陈卓

【摘 要】目前5G无线接入网架构已经初步成型,相关工作重点转向具体的部署与应用,因此从接入网的架构演变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5G无线接入网CU-DU架构及其主要优势,然后重点探讨了面向实用的CU-DU设备方案、部署方案和应用建议,并探讨了CU-DU架构面向未来的技术标准、设备以及结合MEC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演进方向,为业界理解5G接入网架构以及其长期发展趋势提供技术思路。

【关键词】5G无线接入网;接入网架构;集中式单元;分布式单元;5G组网;5G网络部署

Discussion on CU-DU Architecture, Equi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5G

YAN Yuan, CHEN Zhuo

(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5G RAN architecture has been shaped fundamentally and corresponding focus shifts to the detailed deployment and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CU-DU architecture and its main advantages of 5G RAN were briefly addressed firstly. Then, the CU-DU equipment scheme, deployment scheme and application proposal oriented to ap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technical standard, equipment and the evolution direction combined MEC with AI of CU-DU architecture oriented to the future were elaborated. Our work is beneficial for the industry to understand 5G RAN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s a technical idea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5G RAN architecture.

[Key words]5G RAN; RAN architecture; CU; DU; 5G networking; 5G network deployment

1 引言

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和海量的设备连接,满足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1-2],全球范围内普遍认为5G将在2020年左右开始有效商用。就占据网络主体的接入网而言,5G接入网设计必须考虑满足5G关键性能指标需求、网络商业运营能力和具备持续演进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5G接入网架构设计的焦点在于通过增强基站间的协作控制、优化业务数据分发管理、支持多网融合与多连接、支撑灵活动态的网络功能和拓扑分布,以及促进网络能力开放等几个方面,来提升网络灵活性、数据转发性能以及用户体验和业务。

当前,5G无线接入网架构标准已经初步成型,相关工作重点转向具体的部署与应用。本文从接入网的架构演变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5G无线接入网CU-DU架构以及其主要优势,然后重点探讨了面向实用的CU-DU设备方案、部署方案和应用建议,并尝试探讨了基于现有的CU-DU架构,在面向未来的技术标准、设备以及结合MEC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演进方向。

2 CU-DU架构标准介绍

无线接入网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基站系统。从无线网络功能的角度而言,基站系统包括射频和基带功能,而后者又由物理层、第二层(MAC、RLC、PDCP等子层)以及第三层(如RRC)等协议功能层构成。从接入网架构角度而言,3G系统中接入网逻辑节点由NodeB和RNC组成,4G逻辑架构设计更加扁平化,仅包含eNB节点。而5G接入网架构在设计之初,相对于4G接入网而言,有了几个典型的需求[3],如下:

(1)接入网支持DU(Distributed Unit,分布式单元)和CU(Central Unit,集中单元)功能划分,且支持协议栈功能在CU和DU之间迁移。

(2)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

(3)接入网内部接口需要开放,能够支持异厂商间互操作。

(4)支持终端同时连接至多个收/发信机节点(多连接)。

(5)支持有效的跨基站间协调调度。

依托5G系统对接入网架构的需求,5G接入网逻辑架构中,已经明确将接入网分为CU和DU逻辑节点[4],CU和DU组成gNB基站,如图1所示。其中,CU是一个集中式节点,对上通过NG接口与核心网(NGC)相连接,在接入网内部则能够控制和协调多个小区,包含协议栈高层控制和数据功能,涉及的主要协议层包括控制面的RRC功能和用户面的IP、SDAP(业务数据应用单元)、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子层功能;DU是分布式单元,广义上,DU实现射频处理功能和RLC(无线链路控制)、MAC(媒质接入控制)以及PHY(物理层)等基带处理功能;狭义上,基于实际设备实现,DU仅负责基带处理功能,RRU(远端射频单元)负责射频处理功能,DU和RRU之间通过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5]或eCPRI[6]接口相连。在后文中,为了和具体设备对应,DU采用狭义定义,CU和DU之间通过F1接口连接。CU/DU具有多种切分方案,不同切分方案的适用场景和性能增益均不同,同时对前传接口的带宽、传输时延、同步等参数要求也有很大差异。endprint

无线网CU-DU架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小区间协作增益,实现集中负载管理;高效实现密集组网下的集中控制,比如多连接、密集切换;获得池化增益,使能NFV/SDN,满足运营商某些5G场景的部署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设备实现上,CU和DU可以灵活选择,即二者可以是分离的设备,通过F1接口通信;或者CU和DU也完全可以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中,此时F1接口就变成了设备内部接口,如图2所示。CU之间通过Xn接口进行通信。

3 CU-DU设备实现及应用探讨

3.1 4G BBU设备实现方案

3G系统中,接入网的逻辑节点由NodeB和RNC两级逻辑节点组成,而4G的接入网逻辑架构设计更加扁平化,仅包含eNodeB节点[7]。在具体的商用设备实现中,eNodeB逻辑实体一般又分为RRU(Remote Radio Unit,射频拉远单元)和BBU(Building Base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两个物理实体。其中,RRU负责完成模数/数模转换和中射频信号处理,并一般在室外天面上近天线部署,以降低RRU和天线之间的馈线损耗;BBU则负责完成eNodeB无线协议相关的数字处理功能,一般部署在室内机房中。BBU和RRU之间采用高速光纤直连,并通过传输协议(如CPRI)交互数据。

现在商用的4G BBU一般基于电信级专用架构、并采用专用芯片实现,以保证对某些恶劣部署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及高的运营商级可靠性,例如,BBU年故障率一般低于2%,其中断服务时间应小于3 min/年,并且能在-5℃~55℃的环境温度下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并且由于是深度定制化的设备,其体积和功耗都较小,降低了对站址机房的部署条件要求,如目前4G成熟的单站BBU一般高度不超过3 U,深度小于450 mm,且满载功耗小于500 W[8]。BBU的上述规格保证了其对各种机房环境的良好适应性,甚至在一些无法提供机房的站址,BBU也可安装在室外机柜中并正常工作。

常见的,4G BBU一般由主控传输板和基带处理板组成。一个BBU中,主控传输板一般1~2块,主处理芯片通常是ASIC或专用CPU和交换芯片,完成RRC、RRM等层3协议和信令处理功能,以及S1/X2接口功能和传输功能。此外,还负责时钟同步、O&M管理、与基带处理板之间的数据交换转发功能;基带处理板一般多块,主处理芯片通常是集成硬件加速器ASIC、DSP和FPGA,具有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以负责完成PDCP/RLC/MAC/PHY、无线资源和用户调度等L1和L2功能,以及与RRU之间的高速CPRI接口功能。这种主控+基带架构的好处在于后续需要扩容支持更多小区,或需要引入如CoMP对处理能力要求很高的新功能时,可以简单地通过新增基带处理板实现。当然,不同设备商对BBU的主控传输板和基带处理板之间的功能划分可能有所不同。4G BBU架构如图3所示。

3.2 5G CU-DU设备实现方案

如前所述,5G接入网逻辑架构中,已经明确将接入网分为CU和DU逻辑节点。而在具体的设备实现中,主要存在如下两种方式:CU/DU合设方案以及CU/DU分离方案。

CU/DU合设方案类似4G中的BBU设备,在单一物理实体中同时实现CU和DU的逻辑功能,并基于电信专用架构采用ASIC等专用芯片实现。考虑到4G BBU多采用主控传输板+基带处理板组合的方式,类似的,5G BBU也可类似沿用CU板+DU板的架构方式,以同样保证后续扩容和新功能引入的灵活性。CU板和DU板的逻辑功能划分可以遵循3GPP标准划分,即CU板和DU板之间的逻辑接口是F1接口。不过,考虑到此合设设备中,F1接口是BBU内部接口,CU板和DU板的逻辑功能划分也可采用非标实现方案。此种CU/DU合设设备(即5G BBU设备)的好处和4G BBU类似,可靠性较高、体积较小、功耗较小、且环境适配性较好,对机房配套条件要求较低。

CU/DU分离方案则存在两种类型的物理设备:独立的DU设备和独立的CU设备。按照3GPP的标准架构,DU负责完成RLC/MAC/PHY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协议栈处理功能,而CU负责完成PDCP/RRC/SDAP等实时性要求较低的协议栈处理功能,因此有如下考虑:

(1)对DU设备:由于DU的高实时性要求,且5G NR中由于Massive-MIMO技术(如64T64R)和大带宽(如100 MHz载波带宽)的引入,吞吐量相比4G有数十倍到百倍量级的提升,且物理层涉及大量并行的密集型复数矩阵运算以及百Gbit·s-1级别的高速数据交换,使得信号处理复杂度相比4G也有高达百倍量级的提升,因此考虑到专用芯片采用了特定设计的专用加速器,其芯片面积、功耗和处理能力都顯著优于通用芯片,DU一般采用电信专用架构实现,主处理芯片采用集成硬件加速器的专用芯片,以满足5G层1和层2的高处理能力要求和实时性要求。此外,专用架构对所部署机房的配套条件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设备型号需要尽可能少,以降低硬件开发成本及提高设备出货量,建议独立的DU设备和CU/DU合设方案中的BBU设备采用同一款硬件和板卡,具体的,可有如下两种方案:保持BBU中板卡不变,移除CU相关的软件功能,仅支持DU相关的软件功能;或者去掉BBU中的CU板,仅保留DU板并仅支持DU相关的软件功能。

(2)对CU设备:CU对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基于通用架构实现,使用CPU等通用芯片。当然,也可沿用传统的专用架构实现。两种架构各有优劣:通用架构扩展性更好,更易于虚拟化和软硬解耦,便于池化部署、动态扩容和备份容灾,后续也可基于同样的虚拟化硬件平台,扩展支持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多接入边缘计算),以及NGC等需要下沉的相关功能。然而,由于其是通用架构,对机房环境的要求较高,长期可靠工作时温度需保持在5℃~40℃之间,尺寸和功耗较大,如单机柜深度一般在1 m左右,且需预留数kW的供电能力。而CU如基于电信级专用架构实现,对部署机房的环境要求则相对较低,但后续扩展性较差。endprint

综上所述,5G CU-DU架构会存在两种设备型态:BBU设备和独立CU设备。其中,BBU设备一般基于专用芯片采用专用架构实现,可用于CU/DU合设方案,同时完成CU和DU所有的逻辑功能,或在CU/DU分离方案中用作DU,负责完成DU的逻辑功能;独立CU设备可基于通用架构或专用架构实现,只用于CU/DU分离方案,负责完成CU的逻辑功能。

3.3 CU-DU部署方案

DU物理设备型态是BBU设备,其部署位置也和现有的4G BBU类似,一般部署在接入机房(即站址机房和4G BBU共机房),近天面部署。这样做的一个好处为:5G由于天线数增多、带宽增大,BBU和RRU之间的CPRI带宽在百Gbit·s-1量级,如BBU和RRU之间距离较近,如在数百米以内,则可使用短距高速光模块,以降低部署成本。此外,和4G BBU共站址机房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后续4G/5G BBU融合及4G/5G协同技术的引入。

传输网(如PTN)可分为三级架构:接入环、汇聚环和核心环,相应的,CU部署位置也有四种:接入机房、汇聚机房、骨干汇聚机房和核心机房,如图4所示。

不同部署位置特点如下:

(1)接入机房:和现有的4G BBU部署位置类似,建议使用CU/DU合设方案(即使用5G BBU设备),CU管理和其同框的DU通过机框背板通信,时延基本可忽略。

(2)汇聚机房:CU所辖区域面积适中,如小于40 km左右,CU管理数十个到上百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如PTN)进行数据交互,时延大约在数百微秒量级。

(3)骨干汇聚机房:CU所辖区域为地县级,如小于100 km左右,CU管理数百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进行数据交互,大部分时延能控制在3 ms以内。

(4)核心机房:CU省级集中,需管理数千个DU,CU与DU间通过传输网进行数据交互,但时延较大,恶劣时能达到10 ms量级。

实际中,CU的部署位置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对无线性能的影响及部署的工程可行性和性价比。

对无线性能的影响:

(1)对eMBB业务(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为了保证5G的无线性能和时延要求,CU与DU间的单向时延最好控制在3 ms以内,因此比较上述4种CU的位置,当CU部署在核心机房时,不能满足时延要求,而CU部署在接入机房、汇聚机房和骨干汇聚机房是能满足时延要求的。

(2)对时延极其敏感的ULRRC业务(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如空口数据面时延需要控制在0.5 ms以内时[9],CU只能部署在接入机房才能满足时延要求。

对部署施工和性价比的影响:

(1)由于核心机房条件非常好,且5G核心网设备多会采用虚拟化架构,因此CU部署在核心机房便于CU虚拟化和池化,部署最为便利且性价比高。

(2)对骨干汇聚机房和普通汇聚机房,由于CU虚拟化后对机房条件要求较高,如面积、供电和环境温度等,CU部署在骨干汇聚机房时施工难度较小,且池化规模较大。此外,由于CU和DU间需要数据路由,传输网的层3功能需要和CU部署在同一位置级别,因此CU部署在骨干汇聚机房时,对传输网的压力也较小。而部署在普通汇聚机房时,施工难度和传输改造难度相对较大。

(3)当CU部署在接入机房时,由于此时采用一般CU和DU合设的BBU设备,对机房的环境适配性较好,因此部署难度和4G部署BBU相同,对机房条件无额外要求。

综上所述,当对业务时延要求较高时,可考虑部署在接入机房,采用合设设备,对时延要求满足较好,且部署难度很低。而当对业务时延要求较低时,可考虑接入机房或骨干汇聚机房,在这两个位置部署,能满足时延和性能要求,且更具实际的工程可行性。

4 CU-DU后续演进

4.1 CU-DU的后续标准化方向讨论

当前,业界正在探讨CU-DU架构的后续发展。其中,从逻辑功能上讲,主要是进一步优化无线功能在CU-DU和RRU上的逻辑分布。而从逻辑架构上而言,最重要的考虑是将CU的控制面功能和数据面功能进一步划分,形成控制面节点和用户面节点,如图5所示。相比图1中的CU-DU架构,图5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思想,实现无线资源的统一集中控制单元(即CP,无线资源控制面)与无线数据的处理单元(即UP,用户数据面)之间的适当分割,使得CP和UP更加专注各自的功能特点,从而在设备平台设计方面更有效率。

4.2 CU-DU的后续设备讨论

基于CU-DU架构的灵活性,CU-DU后续实际设备也可能有不同的型态,来适配5G多样化的基站架构和业务需求:

(1)5G会有多种业务的需求,因此,一个逻辑CU也可能分离部署在多个物理CU实体上,例如对eMBB的业务,可能选择位于骨干汇聚机房的CU物理实体,而对URLLC业务,则可能选择位于接入机房的BBU上的CU板提供CU相关服务。

(2)如4.1节所讨论的,根据CU-CP和CU-UP切分和不同的功能特点,CU-CP可以在通用平台上采用虚拟化架构实现,而CU-UP则下沉到BBU设备上实现,可以利用BBU专用架构上的硬件加速器实现一些处理复杂度较高的功能,如PDCP加解密等,从而优化设备设计,并降低用户面时延。

(3)由于5G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多天线和大带宽,这两点都会显著增大DU与RRU间的前传带宽,如仍采用传统的CPRI方案,则带宽可能高达数百Gbit·s-1,因此对DU进行切分[8],把一部分的物理層的功能上移到RRU部分,即采用eCPRI方案,可以显著降低DU和RRU间的前传带宽。

(4)5G的高低频间需要紧密协同,因此,高频的DU可以连接到和低频的同一个CU上,或者高频采用了eCPRI方案的RRU连接到和低频的同一个BBU上,以满足高低频协作要求。endprint

4.3 CU-DU的后續可扩展性讨论

基于CU-DU架构,5G接入网将具备很强的可扩展性。大体而言,有如下思考:

(1)基于CU,引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智能网络:在设备实现上,基于CU,可与无线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耦合。例如,通过CU上对网络和用户相关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基站性能相关算法的快速迭代,持续提升网络性能。同时,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也可以进一步实现智能运维,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网优效率,降低网优成本。

(2)基于CU,引入MEC共部署,实现业务创新、快速上线,使能数字化服务:CU在实现上的另外一种思路是与MEC(移动边缘计算)的结合。具体而言,MEC可依托CU实现无线能力开放,支撑创新业务快速、贴近用户部署,通过数字化服务创收。同时,CU与MEC的集成,通过MEC对创新业务的有效支撑,实现业务快速上线和快速更新。

5 结论

移动通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更高性能移动通信的追求从未停止。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将为5G系统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从历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经验来看,5G接入网的架构以及其部署将是重中之重。本文在介绍5G无线接入网CU-DU架构以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面向实用的CU-DU设备方案、部署方案和应用建议,并提出了CU-DU架构面向未来的技术标准、设备以及结合MEC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演进方向,希望能为业界理解5G接入网架构以及其长期发展趋势提供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1] IMT-2020(5G)推进组. 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S]. 2015.

[2] IMT-2020(5G)推进组频谱组. 频谱需求预测白皮书[S]. 2015.

[3] IMT-2020(5G)推进组. 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S]. 2016.

[4] 3GPP TR 38.801.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interfaces[S]. 2016.

[5]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联盟.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R]. 2014.

[6]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联盟.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e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R]. 2014.

[7] 3GPP TS 36.401.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S]. 2012.

[8]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技术要求—BBU硬件分册规范[S]. 2015.

[9] 3GPP TR 38.913.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S]. 2017.

[10] 3GPP TR 38.816. Study on CU-DU lower layer split for NR[S]. 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入网时延机房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基于改进二次相关算法的TDOA时延估计
有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FRFT在水声信道时延频移联合估计中的应用
N通信公司机房节能技改实践
基于分段CEEMD降噪的时延估计研究
新型有线电视机房UPS系统的配置
大功率发射机房冷却送风改造
通过骨干网对接入网业务进行保护的探讨
谈有线电视前端机房的防雷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