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未来之路,英国却准备不足(名家看中国)
2018-02-03《丝绸之路:世界新历史》作者彼得·弗兰克潘等
《丝绸之路:世界新历史》作者 彼得·弗兰克潘等
英国《旗帜晚报》2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在修建一条未来之路,英国会加入旅程吗?副题:首相将在北京亲眼目睹东道主如何投资于技能和技术,为下一代造就平台 英国1793年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却被断然告知中国对英方的东西不感兴趣,贸易协定不值得讨论。乾隆皇帝致信英国国王称,“我们什么都有,无需贵国产品”。结果看来,那不过是夸口且还是错误的。事实上,建立联系通往“天下”多国的是英国。英国还制订了战略性计划,要以最好的条件进入最好的市场。
如今200年过去了,形势却倒转过来。如今在世界各地发展联系的是中国——其中许多属于“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北京的标志性外交和经济政策,迄今承诺将近一万亿美元用于亚欧非洲基础设施项目。有评论家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上不可行,掩盖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且潜在地给未来装上一连串定时炸弹。也有人看法更乐观,指出中国投资规模庞大、拥有强大的工程专业技术。且升级基础设施惠及世界约60%的人口,这显然是互利的。目前问题在于,英国对当前事态的把握——遑论施加影响了。我们未能做好准备,去理解或参与到从东欧到太平洋的世界那部分。
在当前深刻变化的时代,英国应该有大臣(专门)负责丝路事务,协助英国关注并接触世界互联互通的部分,理解中国的大变化。
诚然,对华往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英国若要变得更外向、在脱欧后时代取得成功,现在就应投资于技能、知识和技术——这是确保国家未来几代参与高度全球化世界不可或缺的,而这正是中国目前在做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2日文章,原题:拥抱中国,我们才能享有脱欧后贸易黄金时代访华开启了英国首相2018年的首次重大贸易之旅。当此之时,英中都在确立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定位。
英国抬高眼界、超越欧洲,重振与遥远国家的同盟和友谊关系。中国则在谋求从主要由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增长转变。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英中贸易总额每年近600亿英镑。中国如今是英国第四大商品和服务进口国,这凸显两国市场的融合度。
英中经贸存在一些问题,但机遇也多。不久前英中贸易工作小组着重讨论了未来两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英国可抢先欧盟一步与中国谈判并签署取消商品壁垒和开放彼此服务业的协定。英国如今开始确立在世界上的新角色,这种情况下,若要拥抱合作的新黄金时代,就须加强、深化对华贸易关系。
(作者艾玛·麦克拉金为英国保守党欧洲议会议员)
美国CNBC网站2月2日文章,原题:脱欧的英企寻求中国商机在脱欧条件尚不明确之际,英国企业正前所未有地寻求打入中国市场。
周三,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带领50人之多的商务代表团开始中国之行,目的是巩固英中关系。观察人士说,此行是在英国谈判脱离欧盟之际,因而更有必要向东看。英国商务律师事务所Clarkslegal董事长迈克尔·西皮特说:“地理条件有利于中国。美国在亚洲竞争向来吃力。眼下对欧盟和英国来说,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东移,英企应对脱欧的最好办法是跟着东移。”▲
(作者MelissaGoh,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