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青山遗址考古勘探试掘简报

2018-02-03荆州博物馆江陵县博物馆

关键词:圆唇土质泥质

荆州博物馆 江陵县博物馆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青山遗址属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江陵县文体广电局向湖北省文物局报送了《关于申请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山遗址群考古勘探、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请示》,并得到湖北省文物局的批示。为加强青山遗址的保护、展示、研究和利用,从2016年2月~4月,江陵县博物馆委托荆州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青山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工作,并对遗址内的南无名台进行了试掘。现将此次工作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勘探方法

青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3.5″,北纬30°12′02.2″,海拔高程33m(图1)。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39km,东距潜江龙湾遗址27km(图2)。

青山遗址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因平整土地,在台地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红烧土,台地内可见较多的泥质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纹饰有素面、绳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瓦等,属于楚文化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2009年12月,被公布为江陵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调查显示,青山遗址是由从南至北的9处高于周边的台地组成,依次为南无名台、朱家冢、小王台、北无名台、中王台、刘家台、邵王台、马脑壳台、马尾巴台。由于遗址地表多为农田,保存情况较好。

考古队首先根据“三普”资料,对青山遗址所处的自然地貌进行踏勘,然后用RTK对遗址进行测绘。以第一次考古勘探方KTN1E1的西南角为此次工作的总基点,布设正南北向考古勘探方。布方规格为100m×100m,按照“K+南北向+东西向”的原则编号,共布设勘探方135个,勘探面积135万m2。勘探工具使用探铲,探孔间距一般为5m×5m,用以了解文化层的厚度(图3)。

二、勘探情况

青山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表基本为农田。此次勘探明确了青山遗址的分布范围,探明了遗址内各台地文化堆积的分布情况、文化层厚度等。

(一)南无名台

与朱家冢相连,被现代水渠隔断,地表较平整。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25cm,土质疏松,包含瓦片,为现代层。第②层 灰黄,厚20cm,土质较疏松,包含青瓷片,为明清层。第③层 褐灰夹烧土块,厚90cm,土质紧密,包含绳纹瓦、罐、盆等残片,为东周层。其下为黄生土。

图1青山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 青山遗址与楚纪南故城、龙湾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朱家冢

西南与无名台相连,台地为南北向岗地,现为旱地。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40cm,土质疏松,包含陶瓷片,为现代层。第②层 灰黄,厚30~80cm,土质较紧密,包含陶瓷片及绳纹陶片,为明清层。第③层 黄褐,厚60~180cm,土质较紧密,包含绳纹陶片及烧土块,为东周文化层。在该层下有1m左右厚的夯土层,夯层中含有极少的石家河早期器物残片,初步判断为东周时期夯土打破早期地层所形成的堆积,面积约5000m2。第④层 黑灰,厚度不明(因含水量大,无法勘探至底),土质较紧密,包含少量早期陶片,为新石器文化层。

图3 青山遗址勘探布方图

(三)小王台

台地隆起,呈不规则圆形。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20~50cm,土质疏松,保护现代砖瓦块、瓷片及少量绳纹陶片,为现代层。第②层 红褐,厚30cm,土质较软,包含少量陶瓷片及绳纹陶片,为明清层。第③层 黄褐夹灰褐,厚30~125cm,土质较紧密,包含绳纹陶片,为东周文化层。其下黄生土。

(四)北无名台

原台地因生产生活几乎被夷为平地。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cm,土质疏松,包含少量瓦片及螺蛳壳,为现代耕土层。第②层 红褐,厚30~40cm,土质较软,包含少量瓷片及螺蛳壳,为明清层。第③层 浅灰褐,厚20~90cm,包含绳纹陶片,为东周文化层。其下为砂层。

(五)中王台

台地隆起,现为橘园,大体呈圆形。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cm,土质疏松,包含陶瓷片、碎砖块等,为现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第②层 红褐,厚60~150cm,土质较软,包含少量陶瓷片、布纹瓦残片等,为明清层。第③层 灰褐,(中部因有水未至底)已探知深度50~80cm,包含绳纹陶片,为东周文化层。已知位置其下为砂层。

(六)刘家台

台地被夷为平地,根据文化层范围确定该台地为不规则椭圆形。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cm,土质疏松含砂较重,包含少量碎瓦片,属现代层。第②层 红褐,厚30~40cm,土质较软、粘性较大,包含大量螺蛳壳及碎瓷片,属明清层。第③层 深灰褐,厚20~50cm,土质较紧密含砂较重,包含绳纹陶片、鬲足、豆残片等,属东周时期文化层。其下为砂层。

(七)邵王台

台地为不规则椭圆形。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cm,土质疏松,包含红砖碎块,属现代层。第②层 土色驳杂,厚100cm,土质疏松,包含少量陶瓦片,为现代人建房时填土所致。第③层 灰褐略红,厚30cm,土质较软,包含少量螺蛳壳、瓷片等,属明清层。第④层 深灰褐,厚40~80cm,土质较软含水重,包含绳纹陶片,属东周层。其下为砂层。

(八)马脑壳台

台地呈曲尺形。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20cm,土质疏松,含少量碎砖块,属现代层。第②层 黄褐,厚50~70cm,土质软,含少量瓷器残片,属明清层。第③层 深灰褐,厚10~50cm,土质松软,含绳纹陶片,属东周层。其下为砂层。

(九)马尾巴台

台地形状不规则。台地破坏较严重,耕土层包含有大量泥质绳纹红、灰陶板瓦。经勘探得知:第①层 灰褐,厚30cm,土质疏松含砂较重,包含少量碎砖块,属现代层。第②层 灰黄,厚20~40cm,土质较紧密含砂较重,包含较多泥质绳纹红、灰陶板瓦,属东周层。其下为砂层。

三、试掘情况

为确认南无名台是否存在烧土遗迹,考古队在请示湖北省文物局之后,在南无名台中心位置开设一条2m×20m的发掘探沟(TG1)。由于工作目的是确认烧土层的存在,因此探沟在揭露至该层后,并未继续向下发掘。

(一)地层堆积

第①层:灰褐,厚5~25cm,土质疏松,分布整个探沟,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及少量瓦片、螺蛳壳。第②层:红褐,深5~25cm,厚0~30cm,土质疏松,分布于大部分探沟,包含少量瓷片及螺蛳壳。第③层:灰褐夹红褐,深5~20cm,厚20~45cm,土质较疏松,分布于整个探沟,包含少量瓷片及大量早期绳纹陶片。第④层:黄褐略灰,深10~70cm,试发掘约10cm厚。土质较紧密,分布于整个探沟,包含大量绳纹陶片、陶豆、器物口沿等(图4~7)。

图4 TG1北壁剖面示意图图5 TG1东壁剖面示意图图6 TG1南壁剖面示意图图7 TG1西壁剖面示意图

(二)年代判断

通过考古试掘,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判断:

第①层为现代耕土层。第②~③层为明清文化层,其间似乎被洪水淹没过。第④层为东周文化层,堆积较厚,人类活动时期较长。

(三)遗物

此次试掘TG1,器物主要出土于TG1④层, 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陶质为泥质,陶色为灰陶。器类分为生活用器与建筑材料。可辨器形有盆、豆、罐、盂、壶、筒瓦、板瓦等,其中以豆为多。①由于遗址主要遗物是东周时期的,新时期遗物属于意外发现,且试掘没有挖到底,因而介绍时东周时期遗物排在前面,新时期遗物排在后面。

1.东周时期遗物

(1)生活用器 包括鬲、盆、豆、罐、盂、等。均为泥质灰陶。

鬲 4件。TG1④:1,口微敞,折沿,沿面微凹,方唇,折肩,弧腹,腹部饰斜绳纹。口径34cm、残高7.7cm(图8(1))。TG1④:33,敛口,平折沿,沿边微翘,方唇,折肩,腹部饰绳纹。口径36、残高4.4cm(图8(2))。TG1④:47,口微敞,折沿,沿边上仰,方唇,矮领,折肩,深弧腹,腹部饰绳纹。口径44、残高8.6cm(图8(3))。TG1④:49,直口,平折沿,方圆唇,直颈微弧,折肩,腹壁微弧,饰直粗绳纹。口径28、残高7cm(图8(4))。

盆 5件。TG1④:32,敛口,宽折沿,沿面微弧,方唇微凹,折肩起棱,弧腹。复原口径38、残高7cm(图8(5))。TG1④:34,敛口,折沿上翘,方唇,折肩。口径36、残高5.4cm(图8(6))。TG1④:54,敛口,宽折沿,沿面饰数道凹弦纹,圆唇,折肩,弧壁,腹部饰绳纹。口径42、残高5.6cm(图8(7))。TG1④:55,敛口,平折沿,沿边微翘,方唇,弧腹,腹部饰绳纹。口径36、残高10.6cm(图8(8))。TG1④:56,敛口,折沿,沿面微弧,方唇微凹,弧腹。口径40、残高5.6cm(图8(9))。

(1)~(4).陶鬲(TG1④:1、TG1④:33、TG1④:47、TG1④:49) (5)~(9).陶盆(、TG1④:5、TG1④:34、TG1④:54、TG1④:55、TG1④:56)

图8TG1出土鬲盆

豆 18件。根据盘、柄、座的差异分四型。

A型 6件,长柄

TG1④:13,敞口,弧壁,柱状柄,中空,底座残。盘径14cm、残高8.6cm(图9,(1))。TG1④:14,敞口,弧壁,柱状柄,中空,底座残。盘径12、残高7.4cm(图9(2))。TG1④:19,敞口,斜弧壁,柱状柄,中空,柄、座残。盘径10.8cm、残高4.8cm(图9(3))。TG1④:29,盘残缺,底部饰两道直线交叉刻画纹,柱状柄,中空,底座残。残高9cm(图9(4))。TG1④:39,盘、座残缺,盘底有四条交叉刻画纹,呈“米”字形,柱状柄。残高11.2cm(图9(5))。TG1④:46,敞口,圆唇,弧壁深腹盘,底饰三道不规则交叉刻画纹,柱状柄,柄残,底座无存。盘径13、残高5.6cm(图9(6))。

B型 7件,浅盘

TG1④:5,柱状柄,中空,喇叭形底座。底径6.8cm、残高8.8cm(图9(7))。TG1④:12,敞口,浅盘,柄、座残。盘径15.6、残高3.8cm(图9(8))。TG1④:17,敞口,圆唇,浅盘,柄、座残。盘径10.4cm、残高3cm(图9(9))。TG1④:18,敞口,圆唇,斜弧壁,盘腹较深,柄、座残。盘径12cm、残高4.2cm(图9(10))。TG1④:21,盘残,柱状柄较矮粗,中空,座呈喇叭形较矮。底径6.8cm、残高9.2cm(图9(11))。TG1④:23,敞口,斜弧壁,深腹盘,柱状柄,中空,柄、座残。盘径12cm、残高8.6cm(图9(12))。TG1④:27,敞口,斜直壁,柱状柄,柄、座残。盘径12cm、残高4.2cm(图9(13))。

C型 4件,短柄

TG1④:6,短柄,中空,柄中部微鼓,矮平座。底径6.4cm、残高7.8cm(图9,14)。TG1④:10,敞口,浅盘,矮柱状柄,中空,喇叭形底座。盘径13.2cm、底径7.2cm、残高9.2cm(图9(15))。TG1④:11,柱状柄较矮,中空,喇叭形底座。底径8.4cm、残高8.2cm(图9(16))。TG1④:15,浅盘,柱状柄,柄、座残。盘径12cm、残高3.2cm(图9(17))。

D型 1件。TG1④:4,柱状柄,中空,漏斗形底座。底径6.8cm、残高8cm(图9(18))。

罐 8件。根据颈部差异,分二型。

A型 4件,矮领

TG1④:30,敛口,仰折沿,厚圆唇,矮领,领部饰斜绳纹。口径18cm、残高5cm(图10(1))。TG1④:31,敞口,仰折沿,双圆唇,矮缩领,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28cm、残高5cm(图10(2))。TG1④:38,口微敞,折沿,沿边上仰,方圆唇,缩颈,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20cm、残高9cm(图10(3))。TG1④:50,敞口,仰折凹沿,厚圆唇,矮缩领,腹底残失。口径20cm、残高5cm(图10(4))。

B型 4件,高领

(1)~(6).A型豆(TG1④:13、TG1④:14、TG1④:19、TG1④:29、TG1④:39、TG1④:46)

(1)~(4).A型罐(TG1④:30、TG1④:31、TG1④:38、TG1④:50) (5)~(8).B型罐(TG1④:37、TG1④:57、TG1④:58、TG1④:64)

TG1④:37,直口,平折沿,沿边微仰,方圆唇,高领近直,素面。口径20cm、残高10cm(图10(5))。TG1④:57,敞口,平折沿,斜方唇,微束颈。口径18cm、残高3.8cm(图10(6))。TG1④:58,直口,仰折沿,方唇,高领,颈部饰斜绳纹。口径18cm、残高10.6cm(图10(7))。TG1④:64,敞口,仰折沿,厚圆唇,长颈,颈部饰绳纹。口径24cm、残高7.4cm(图10(8))。

盂 2件。TG1④:41,敛口,折沿,沿边上仰,方唇,矮领,鼓肩,弧腹下收,上腹饰一道凹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20、残高5cm(图11(1))。TG1④:60,口微敞,仰折沿,方唇,折肩,弧壁下收,腹部饰绳纹。口径18、残高4.2cm(图11(2))。

(2)建筑材料 包括板瓦、筒瓦,均为泥质灰陶,轮制。

筒瓦 7件,半圆筒形

(1)~(2).盂(TG1④:41、TG1④:60)图11 TG1④出土盂

TG1④:43,瓦面上半部饰斜绳纹。残长20.4cm、宽13.4cm、厚1.4cm(图12(1))。TG1④:48,弧面饰斜绳纹。残长10.8cm、宽12.2cm、厚1.2cm(图12(2))。TG1④:51,弧面饰斜绳纹。残长16cm、宽8.2cm、厚1cm(图12(3))。TG1④:52,榫头较短,微上翘,肩微前耸棱,瓦面前端饰数道凹弦纹、后部饰绳纹。残长11.2cm、宽10.4cm、厚0.8cm(图12(4))。TG1④:59,榫头较短,微上翘,肩前耸,瓦面前端饰两道凹弦纹、后部饰斜绳纹,内壁饰方格纹。残长8.6cm、宽9cm、厚0.8cm(图12(5))。TG1④:62,弧面饰绳纹,内壁饰间断网格纹。残长20.6cm、宽10.2cm、厚1cm(图12(6))。TG1④:63,弧面饰斜绳纹,内壁饰网格纹。残长12.6cm、宽7.2cm、厚0.8cm(图12(7))。

板瓦 1件。TG1④:44,胎壁较薄,拱面饰斜直交错绳纹。残长18cm、宽19.6cm、厚1cm(图12(8))。

(1)~(7).(TG1④:43、TG1④:48、TG1④:51、TG1④:52、TG1④:59、TG1④:62、TG1④:63) (8).板瓦(TG1④:44)

2.新石器时代遗物

本次试掘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均出土于TG1④层,应为东周时期扰乱所致。陶质为泥质夹砂为主,陶色以灰胎黄衣为主。可辨器形有碗、罐、杯。

碗 1件。TG1④:24,斜弧腹,矮圈足微外撇。足径8cm、残高2.2cm(图13(1))。

罐 4件。泥质灰胎黄衣夹砂陶。

TG1④:26,口微敛,外折沿,尖圆唇,矮领微弧。口径16cm、残高4.8cm(图13(2))。TG1④:28,敞口,小翻沿,尖圆唇,矮领微弧下收,饰两道凸弦纹。口径10.8cm、残高4cm(图13(3))。TG1④:53,敛口,仰折宽沿,束颈,溜肩,橄榄形腹,腹部饰数道凸弦纹(图13(4))。口径26cm、残高8.5cm(图13(5))。TG1④:61口微敞,卷沿,圆唇,高领微束。口径12cm、残高3.4cm(图13(6))。

杯 1件。TG1④:40,下腹近底部内缩,底微凹,口及腹残失。底径10.5cm、残高5cm(图13(4))。

1.碗(TG1④:24) 4.杯(TG1④:40) 2、3、5、6.罐(TG1④:26、TG1④:28、TG1④:53、TG1④:61)

图13TG1④出土新石器陶器

四、采集遗物

除试掘TG1出土遗物外,考古队在青山遗址范围内朱家冢、中王台均采集到较多的遗物,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盂、筒瓦等。

(一)朱家冢采集遗物(JQZJZ=江陵青山遗址朱家冢)

南无名台采集物包括东周遗物与新石器时代遗物。

(1)东周遗物

鬲 13件,均为泥质灰陶

JQZJZ:1,口微敛,仰折沿,沿面饰三道凹弦纹,双圆唇,矮缩领,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30、残高8cm(图14(1))。JQZJZ:2,敛口内勾,平折沿,近边缘饰一道凹弦纹,方唇,矮缩颈,溜肩,弧腹饰绳纹。口径20、残高8cm(图14(2))。JQZJZ:9,口微敞,仰折凹沿,方唇,矮领,溜肩,弧腹,腹部饰绳纹。口径34、残高6cm(图14(3))。JQZJZ:16,卷沿,圆唇,溜肩,沿面饰数道凹弦纹。口径23、残高4.5cm(图14(4))。JQZJZ:17,平折沿,方唇,弧腹,沿面饰凹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28、残高7cm(图14(5))。

(1)~(5).陶鬲(JQZJZ:1、JQZJZ:12、JQZJZ:19、JQZJZ:16、JQZJZ:17)

JQZJZ:18,仰折沿,方唇,溜肩,沿面饰数道凹弦纹,腹部饰绳纹有抹痕。口径27cm、残高6cm(图15(1))。JQZJZ:22,沿面饰5道凹弦纹,尖圆唇,缩领,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30cm、残高7cm(图15(2))。JQZJZ:28,敛口,仰折沿,圆唇,斜肩,肩部饰稀疏粗绳纹。口径24cm、残高4.8cm(图15(3))。JQZJZ:29,仰折沿,方唇微凹,弧腹,腹部饰绳纹。口径38cm、残高7.6cm(图15(4))。JQZJZ:36,口微敞,平折沿,沿面饰两道凹弦纹,双唇,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38cm、残高6cm(图15(5))。JQZJZ:37,口微敞,仰折沿,厚圆唇,素面。口径28cm、残高6cm(图15(6))。JQZJZ:40,口微敞,仰折沿,双唇,缩颈,溜肩,颈部饰稀绳纹,颈肩交接处饰一道凹弦纹。口径40cm、残高5cm(图15(7))。JQZJZ:41,卷沿,沿面饰数道凹弦纹,溜肩,弧壁,肩腹部饰绳纹。口径25cm、残高4cm(图15(8))。

(1)~(8).陶鬲(JQZJZ:18、JQZJZ:22、JQZJZ:28、JQZJZ:29、JQZJZ:36、JQZJZ:37、JQZJZ:40、JQZJZ:41)

罐 5件,泥质灰陶,分两型

A型 2件。JQZJZ:3,敞口,仰折凹沿,缩颈。口径21.2cm、残高3.8cm(图16(1))。JQZJZ:21,口微敛,卷平沿,斜方唇,矮领微鼓,溜肩颈及腹部饰斜绳纹。口径22cm、残高5.4cm(图16(2))。

B型 3件,敞口,平折沿,高领,束颈

JQZJZ:7,沿面饰两道凹弦纹,方唇,腹部饰绳纹。口径18.8cm、残高9.6cm(图16(3))。JQZJZ:15,弧腹,沿面饰凹弦纹,颈部饰绳纹被抹平。口径16cm、残高11.8cm(图16(4))。JQZJZ:27,沿面饰两道凹弦纹,沿边微翘,颈部饰绳纹。口径18cm、残高8.4cm(图16(5))。

(1)~(2).A型罐(JQZJZ:3、JQZJZ:21) (3)~(5).B型罐(JQZJZ:7、JQZJZ:15、JQZJZ:27)

盆 5件。泥质灰陶,敛口,折沿。JQZJZ:10,沿面呈弧形,方唇,弧壁,沿面饰数道凹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44cm、残高7.3cm(图17(1))。JQZJZ:19,双圆唇,弧壁,沿面饰数道凹弦纹。口径34cm、残高5cm(图17(2))。JQZJZ:20,尖圆唇,弧壁,沿面饰数道凹弦纹。口径42cm、残高3.4cm(图17(3))。JQZJZ:23,口微敞,仰折沿,斜方唇,矮领,溜肩,腹部饰绳纹。口径38cm、残高7.2cm(图17(4))。JQZJZ:35,沿边微翘,圆唇,矮领,弧腹,肩部饰一道凹弦纹,腹部饰斜绳纹。口径38cm、残高5.4cm(图17(5))。

(1)~(5).盆(JQZJZ:10、JQZJZ:19、JQZJZ:20、JQZJZ:23、JQZJZ:35)

图17JQZJZ采集盆

盂 1件。JQZJZ:34,泥质灰陶,敛口,仰折沿,圆唇,缩领,深弧腹下收,领及腹部饰竖、斜交错绳纹。口径20cm、残高8.8cm(图18(1))。

(1).盂(JQZJZ:34) (2)~(3).筒瓦(JQZJZ:11、JQZJZ:12)图18 JQZJZ采集盂、筒瓦

筒瓦 2件,泥质灰陶,轮制,半圆筒形

JQZJZ:11,榫头及上半部残缺,瓦面饰间断绳纹,内壁有加工痕迹。残长22.6cm、宽11cm(图18(2))。JQZJZ:12,榫头微弧翘,肩较平,瓦身前段饰三道凸弦纹,瓦面饰斜向绳纹。残长10.2cm、宽8.2cm(图18(0)3)。

纺轮 1件。JJQW:30,泥质橙黄陶,一面微弧,另一面较平,腰部起棱。直径4.6cm、厚1.8cm(图19)。

图19 JQZJZ采集纺轮

(2)新石器时代遗物

朱家冢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较少,仅有罐1件。

罐 1件。JQZJZ:8,泥质灰陶,敛口,仰折凹沿,束颈,溜肩,深弧腹饰兰纹。口径18.8cm、残高9.6cm(图20)。

图20 JQZJZ采集罐二

(二)中王台采集物(JQZWT=江陵青山遗址中王台)

中王台采集物均为东周时期遗物。多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盆、鬲、铁斧等。

盆 2件。泥质灰陶,敛口。

JQZWT:6,宽折沿,沿面微弧,双圆唇,弧腹,肩部饰一道凹弦纹,腹部饰间断竖绳纹。口径36cm、残高7.4cm(图21(1))。JQZWT:8,仰折弧沿,斜方唇,矮缩领,折肩,弧腹,腹部饰粗绳纹。口径44cm、残高4.4cm(图21(2))。

鬲 3件。泥质夹砂,褐陶。

JQZWT:4,敛口,仰折沿,方唇内凹,缩颈,肩部饰一道凹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32cm、残高6.2cm(图21(3))。JQZWT:2,柱状足,饰间断竖绳纹。残高12cm(图21(4))。JQZWT:7,柱状足,饰绳纹。残高13cm(图22(5))。

(1)~(2).盆(JQZWT:6、JQZWT:8) (3)~(5).鬲(JQZWT:4、JQZWT:2、JQZWT:7)

铁斧 1件。JQZWT:9,梯形,弧刃,銎呈长方形。残长7.2cm、上宽3.8cm、刃宽3.3cm(图22)。

图22 JQZJZ采集铁斧

五、结语

青山遗址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本次工作对该遗址的宏观布局、整体结构、堆积层次和文化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遗址分布情况

青山遗址确实由9处台地组成,南无名台与朱家冢连成一片。遗址总面积约157000m2。刘家台与邵王台之间为淤泥层,未发现文化堆积。因此,将青山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整体呈不规则的“T”字形,南部由南无名台、朱家冢、小王台、北无名台、中王台、刘家台组成;北部由邵王台、马脑壳台、马尾巴台组成(见表1)。

青山遗址目前可见的台地曾为高于周边湖区的岗地,但是由于历年来平整土地、开挖沟渠、鱼塘、房屋建设导致台地之间的文化层被破坏,最终形成以个体存在的“台地”。例如:南无名台、朱家冢、小王台、北无名台、中王台、刘家台六处台地便是一处略呈南北向分布的岗地,而邵王台、马脑壳台、马尾巴台为东西向分布的岗地。

通过田野调查与考古勘探结果观察,青山遗址文化堆积由南向北递减,主体文化层厚度由100cm减少至30~50cm;地表采集物亦是由南至北逐渐减少。

南无名台与朱家冢两处台地连成一体,呈曲尺形。且在南无名台发现1400m2的红烧土堆积痕

表1 青山遗址各台地文化层分布范围及文化性质

迹,通过试掘,该烧土堆积厚度在70~85cm左右;在朱家冢发现分布面积约5000的夯土层;结合整个遗址范围内暴露的大量板瓦、筒瓦、豆柄、鬲足、罐、盆口沿等现象分析,青山遗址存在东周时期古代建筑遗存,而南无名台与朱家冢是整个遗址的中心,遗址其他区域内的活动很有可能是为这个中心而服务。

(二)遗址文化性质

青山遗址的文化性质包含新石器时期、东周时期、明清时期,其中文化主体为东周时期。在勘探中,每处台地及周边均存在东周时期文化层,并且厚度要大于其他时期文化层。

青山遗址出土TG1④:24陶碗与邓家湾D型I式陶碗(H22:12)类似[1](P56);TG1④:53陶罐与邓家湾W29:1陶罐相同[1](P44);TG1④:40陶杯与邓家湾AT409⑥:1相近[1](P50)。可知青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屈家岭时期。

青山遗址出土TG1④:58、TG1④:64陶罐与纪南城J82:26长颈壶[4]相似;TG1④:41陶盂与江陵九店东周墓A型IIIb式盂(M735:2)相近[2];TG1④:1陶鬲与江陵九店东周墓B型IV式鬲(M27:1)相同[3](P400)。J82:26长颈壶与雨台山第五期折沿长颈壶相同[4],定为战国中期为宜;江陵九店东周墓A型IIIb式盂(M735:2)为乙组丙类三期五段器物[3](P400),也属战国中期;江陵九店东周墓B型IV式鬲(M27:1)为乙组丙类四期六段器物[3](P400),已近战国晚期。因此推断,青山遗址东周文化时代大致为战国中期至晚期。

(三)与龙湾遗址比较

江陵青山遗址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39km,东距潜江龙湾遗址27km,在空间上呈三角形分布。从地理环境上看,青山遗址与龙湾遗址有相似之处,从古至今均属于洪水泛滥地区,文物遗迹基本存在于高于周边湖区淤泥的台地之中。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工作,学界对龙湾遗址的全貌有了基本了解:遗址规模大,面积约108km2;规格高,东区以放鹰台宫殿基址群为主体,由22个夯土台基组成龙湾楚宫殿基址群,西区为黄罗岗古城为主体,结合附近周代遗址和墓地,组成黄罗岗周文化遗址群;遗址的时代早,约为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5](P459)。

青山遗址在规模上较之龙湾遗址小,面积约为16万km2。从目前调查、勘探情况分析,青山遗址为东周大型建筑遗址群,虽不及龙湾的规模,但从遗址周围未发现墓葬等其他遗迹的情况看,青山遗址建筑为季节性住所,有可能属于行宫一类。

青山遗址发现,为江汉平原新石器与楚文化研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为当前相关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附记:本次工作得到了荆州市文物旅游委员会、江陵县文体广电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项目负责人:王明钦

勘探:朱江松 刘建业 李亮 王家鹏

王刚 李东

绘图:王家鹏 朱枫

执笔:刘建业 朱江松 刘厚繁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湖北省博物馆江陵纪南城工作站.一九七九年纪南城古井发掘简报[M].文物,1980(10).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M].考古,1980(05).

[5]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圆唇土质泥质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城圐圙城址考古调查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青海祁漫塔格那西郭勒泥质岩地层水敏性及其钻井液配方研究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泥质夹层的三维预测与地质模型的等效粗化表征
——以加拿大麦凯河油砂储集层为例
泥质粉砂岩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