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效果观察

2018-02-03刘晓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川芎嗪丁苯头晕

刘晓琳 王 进

后循环缺血(PCI)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卒中20%左右,是因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伴肢体麻木、步态不稳、瘫痪等,尤以头晕最为多见,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可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3]。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改善颅脑血流动力学,有效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丁苯酞可有效调节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善脑缺血情况,保护脑组织细胞,解除或缓解症状、体征,且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研究就丁苯酞注射液治疗PCI头晕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PCI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确诊,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PCI头晕相关诊断标准[4],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头晕,伴恶心、呕吐,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且意识正常,均符合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脑肿瘤、凝血机制障碍、心源性脑梗死、其他病症引起的头晕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63.1±2.5)岁;病程6~30 h,平均(14.5±2.2)h。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0~78岁,平均(63.4±2.7)岁;病程5~33 h,平均(15.1±2.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血脂、营养神经等,同时对照组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2020959)治疗,将5~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25 mg/次,2次/d,输液间隔>6 h。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在用药过程中停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TCD检查,检测其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等动脉的血流速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90%,且TCD相关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70%~90%,且TCD相关指标水平改善 30%以上,对患者生活、学习及工作无影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30%~69%,且TCD相关指标改善15%~30%,对患者生活、学习及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30%以下,或病情加重,TCD相关指标改善15%以下[5]。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呈正态分布,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TCD 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LVA、RVA、BA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LVA、RVA、BA的血流速度提升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指标水平比较(cm/s,±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指标水平比较(cm/s,±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LVA血流速度 RVA血流速度 BA血流速度对照组 38 33±5 35±6a 33±6 36±6a 36±5 40±5a观察组 38 32±5 39±6ab 33±6 39±6ab 37±5 44±6ab

2.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在用药过程中,观察组出现2例轻度肠胃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对照组出现3例轻度肠胃道反应,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3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未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常规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PCI头晕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栓塞、血小板聚集、颅脑血管痉挛等密切相关[6-8]。同时,有研究报道,血栓形成是导致PCI头晕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9],原因在于颅脑血管病变影响局部血供,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通常在发病早期,很少发生脑梗死,但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反复发作,会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等梗死,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远期预后。所以,在治疗上先要有效缓解原发疾病,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然后再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提升局部血流量。目前临床治疗PCI头晕的药物较多,尚无统一标准,在疗效上也有差异。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提取制剂,主要成分包括丹参、川芎嗪。丹参、川芎嗪两种药物均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等作用,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良好效果,是治疗PCI头晕的常用药物。丁苯酞注射液属于左旋芹菜甲素人工合成消旋体,是新型抗脑缺血药物,有效成分为 dl-3-正丁基苯肽,可有效改善颅脑局部血液循环,纠正缺血状态,可经多种路径阻断脑缺血病理过程,在 PCI头晕治疗中有良好效用。研究表明,丁苯酞可改善线粒体酶活性,保护线粒体结构,并能改善缺血区域脑组织能量代谢[10]。丁苯酞注射液可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介导引起的微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等,且能有效抑制颅脑合成血栓烷A2,提升脑内ATP、磷酸肌酸含量,进而对脑能量代谢进行调节,减小氧化应激,保护脑组织细胞,改善颅脑侧支循环,增加局部微血管量,且能增加缺血区域血管数量。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与侯君华[11]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TCD是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基于多普勒效应测定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指导。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与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疗后 LVA、RVA、BA的血流速度更高。提示丁苯肽注射液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效果确切,主要与该药物可加快微血管增生、提高血流灌注等有关。

综上所述,在 PCI头晕治疗中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效果确切,相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加快侧支循环重建,提升缺氧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保护脑组织,且安全性较高。

[1]刘鸣银,魏麓云.丁苯酞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12-215.

[2]张燕,姜树军,李晓荟,等.椎动脉纤细与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5,37(10):912-915.

[3]杨庚.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7):141,143.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1-112.

[5]秦灵芝,李玮,杨红旗,等.丁苯酞静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30例[J].山东医药,2016,56(3):101-102.

[6]郑峥,陈兴泳,程琼,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322-326.

[7]俞小梅,王喜丰,张静,等.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7):2921-2924.

[8]李同凯,郑会城,高伟,等.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8):839-841.

[9]刘雅芳,黄咏梅,戴军,等.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8):145-148.

[10]朱英,王建军,叶建新.丁苯酞治疗超高龄老人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2):171-172.

[11]侯君华.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122-123.

猜你喜欢

川芎嗪丁苯头晕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梳走头晕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