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2018-02-03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水体

邓 甜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法离开水资源。水资源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而水污染就是其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典型性。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与防治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研究区域水资源污染与防治,有利于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个地级市,共有38个县(市、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积为5.12万km2,占江西省30%,人口占江西省50%,GDP占江西省60%[1]。由水陆生态系统和网络型经济系统两大系统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战略级生态经济区,随着能源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更加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对江西乃至全国的生态经济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研究区域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质总体情况良好,但水资源已受到污染,水质状况因季节、空间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季节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和水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包括水量、水域面积、水深等,水质也存在较大差别。枯水期由于水量少,水体流动更新较慢,水域自净能力相对较差,污染状况重于丰水期,丰水期又重于平水期。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是影响丰水期水质的主要因素,枯水期水质则主要受水量和城镇及工业污染负荷的影响。由于丰水期水量较大,水体流动更新,水体中污染物分布较为均匀。枯水期水量较小,水体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区域分布差异相对较大。

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空间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的生态水文状况、“五河一湖”流水、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水质南北分布存在差异。受区域水的自净能力以及河流污染物入湖的影响,在湖泊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下,鄱阳湖水污染程度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降低的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因水域水的流动更新、“五河一湖”河流湖泊特征、人口密集度的不同而存在空间变化,水污染程度大致由南向北呈降低趋势。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原因

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废弃物,农药、化肥的过多使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

3.1 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加剧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其中污染物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低效率使用,造成区域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化肥养鱼、网箱养鱼为区域浮游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浮游生物的迅速生长,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下降。局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科学的定位与产业分工,污染企业废水排放监管力度不够。居民生活中的洗涤废水带来了污染,污水、垃圾、粪便也带来致病细菌。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

3.2 水利设施的影响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可能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及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在水利设施的影响下,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改变,湖泊水体流速将减缓,随着泥沙沉降,水体透明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形成蓝藻群体。蓄水期,河流、湖泊的水位不断上升,阳光很难照射到水体底部;同时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湖泊水位提高,水体流动更新减弱,流域营养负荷将更容易蓄积在湖区内部。水利设施的建设可能增加藻类水华爆发的风险,秋冬季区域水体营养不断累积,为蓝藻的生长和水华的发生提供了所需的营养准备。

3.3 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

目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管理方面,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由于上下游之间、各行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水污染的管理难以统一协调。水资源污染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水资源忧患意识不强,缺乏对污染者的惩罚、对清洁生产者的奖励,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4 水资源污染防治措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们需要结合其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采取防治措施,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污染源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严格制定、实施排放标准,减少经济建设产生的水资源污染。完善水质防控监测体系,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的监督管理。坚持预防、治理并举,提高水资源污染防治水平。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持证排污,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鼓励使用低残留农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

4.2 优化水利调度,实现区域联合调度

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文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要优化三峡调度方式,统筹兼顾,实现区域联合优化调度。长江、“五河”与鄱阳湖是紧密相连的水体,优化三峡运行调度方案,减轻三峡水库增泄、减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不利影响。根据季节变化,充分发挥三峡对鄱阳湖水位的调控作用,避免极端旱涝灾害出现,保护生态经济区水质。

4.3 水环境PPP模式综合治理

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简称,近年来成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模式之一[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防治,可以运用PPP模式。项目公司是区域水环境治理的终极负责人,政府充当“裁判员”,制定水资源污染防治目标和考核体系。社会资本优化方案设计,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以最优的成本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以按水文特征把区域分片,将污水就近分片处理,污水进入湿地净化,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降低污染负荷。通过管理创新,人们可以实现区域水利工程设施运营维护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推动水资源污染防治工程可持续发展。

4.4 流域生态补偿,共享共治

在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可以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而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大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防治,要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借鉴国外水资源污染防治经验,总结国内试点经验,强化流域上下游“同保共治”的协作机制,坚持“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形成以专项资金为主、全社会融资的资金渠道,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科学防治。建立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防治,进一步落实水污染防治目标经济责任制,这样有利于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形成合力,从根本上改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质。

5 结语

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正确地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与防治问题尤为重要。研究确立保护水质的环境准入门槛和排放标准,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防治,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雷慧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生态风险耦合关系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6.

2 庞洪涛,薛晓飞,翟丹丹,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模式探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77-80.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水体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欧盟将禁止八种水体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