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与友情的时间旅途
2018-02-03周玥
记者 周玥
摄影 刘虎成
部分图片由武汉美术馆提供
冷军《肖像之相——小雯》,2015,50×70cm
1996年2月,木兰山写生合影
1996年春节当他们拿起画笔时,并没有想到这样的写生聚会将持续很多年。这一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其间参与写生的画家有所变化,旧人离去,新人加入,但郭润文、冷军、朱晓果、刘昕等人一直在,他们于是成为这一写生活动的实际组织者。
其中的种种经历,朱晓果在《城市与心灵》一文中写得详细且动人:
那时没有聚众上餐馆的习惯,手头拮据,餐馆也简陋。有好几年大年初三,几位好友就聚在我家,弄点家常荤素,谈笑半天就散了。
二十年前,我们也不是现在的我们——有时大家聚在旧合影照前感慨不已,那是一群“他们”:茂密的头发,开朗的面容以及阳光下显露出的自尊与无忧。这种陌生感生成了人生如剧的趣味。
“二十年”是他们的群体记忆。2017年12月28日,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写生二十年”的名义相聚武汉美术馆,仿佛在叙述着他们关于艺术、关于友情的时间旅途。
此次展览展出的油画作品分为聚会时的写生创作与各自的艺术作品两部分,两类作品对于艺术家而言,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关联。
写生二十年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8日~2018年3月11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生长在同一座城市,说着同一种方言,保持相同的生活习俗,彼此之间亦师亦友亦兄亦弟,从而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在风格上保持一致性的同时,又夹杂着个人不同的认知。
艺术史上的所谓流派,大概就是这样自发产生的。
在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看来,这些写实油画家的行为很接近“巴比松画派”——没有共同艺术主张与宣言,却成为后来无数人的向往。
也正如杨小彦所说:一个坚持了二十年的松散的群体,当人们称他们为“二月画派”时,他们并不以为意,因为参与者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的趣味所在,远不能用狭义的写生定义。写生只是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张扬审美的意义,才是其中值得称道的价值。很多时候,这一价值在当代光怪陆离的喧嚣中已经被很多人遗忘掉了,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告诉世人,真正的价值是不会堙灭在世俗之中的。
1.朱晓果《华灯初上》,2015,70×60cm
2.郭润文《黑眼睛》,2017,63×49cm
3.刘昕《赤潮》,2016,110×70cm
4.王心耀《彼得堡城市风景之五》,2007,50×60cm
5.高小华《画室NO.6》,2012,60×40cm
6.陈子君《轻舞飞扬》,2006,170×1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