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18-02-03陈绍华
陈绍华
(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由脑部血管血流受阻引起的,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偏瘫、肢体功能障碍和生活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均存在较大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给予良好的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疾病,减少对其身体和生活的影响。本文选取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9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15年8月-2017年6月,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40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6.3±1.7)岁;对照组患者39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例,19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5±1.5)岁;分析其一般资料显示,资料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溶栓时间为<3h治疗,对照组患者溶栓时间为发病后<4.5h。给予患者0.9mg/kg的阿替普酶(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2)溶栓静脉滴注治疗,1次/d。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后给予0.2g的拜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治疗,1次/d,连续治疗14d后改为0.1g口服治疗,1次/d。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分析治疗后患者MESSS评分和ADL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疗效判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治愈: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1]。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n(%)]
2.2 分析治疗后患者MESSS评分和ADL评分
对治疗后患者的MESSS评分和ADL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MESSS评分和ADL评分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分析护理后患者MESSS评分和ADL评分(±s)
表2 分析护理后患者MESSS评分和ADL评分(±s)
注: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组别 n MESSS评分 ADL评分治疗组 40 7.68±2.54 89.62±11.43对照组 39 16.82±2.35 72.98±13.65 t 16.590 5.899 P<0.05 <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由粥样硬化斑块以及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使得大脑内部分组织和细胞坏死而形成。并且会随着社会人口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而升高。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在不断进步,但是急性脑梗死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有临床报道称,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区域血液灌注,可以有效挽救部分损伤的脑细胞,从而显著改善脑梗死的预后,降低对其身体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临床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标准方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时间窗治疗的范围仅限于发病后<3h内,若超过该时间窗则会导致失去最佳溶栓时期,从而降低治疗效果。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发病时间大于3h的患者可能仍然存在着缺血半暗带,采用榕栓治疗仍然有较好的效果。阿替普酶是临床上第二代溶栓药物,能够与表面的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的结合,能够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发挥有效的溶栓效果,对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有特异性的作用,局部溶栓的效果更佳,治疗后患者90min的血管再通率>80%[2]。根据医学研究显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时间窗在3h内溶栓治疗的预后,使得致残率降低,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经本文研究显示,采用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且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1]黄骥,欧阳娟,阳军.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7):39-40.
[2]许燕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