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2018-02-02张智
张智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也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技术在国内外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全国各个中高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目前各大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该文对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在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1-0152-02
现代计算机教学模式要契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应用计算机教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背景的前提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而言,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现代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化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的基本手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为现代教学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近年来,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越来越具有目的性,注重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利用现代化教育及时进行教学,能够将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转变为影像、声音、图像、文字等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 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我国著名现代教育技术学者李克东教授曾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通过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开展、采用、管理以及评价,从而实现优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型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最凸显的时代特征就是可以利用一切现代化科学技术优先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在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形成,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科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行为能力,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以往过于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大量的事实表明,通过自身的眼、耳、口、鼻等感官器官所得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处理,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并留有深刻記忆,这也就是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为教学模式带来了更深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依附强大的网络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例如,就计算机应用教学来说,依附网络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了解国外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进程,对比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速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 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当中,专业课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境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直接影响了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传统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基本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多按照课本教材或高校教学大纲进行组织性教学,以“黑板+粉笔”的形式向学生灌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跟随专业老师的思路,对老师灌输的内容进行记录。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说没有取得成效,但较为枯燥单一,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计算机教学过于注重教材基础理论教育,忽视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计算机实践应用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做到将理论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实践应用能力难以提高。
3 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改革难、创新难的局面。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融合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被限制在课堂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有选择性的决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方便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有助于传统授课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
第二,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都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专业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引导,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展开合作与研究,让学生成为主体,专业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导,而成为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的伙伴,主要起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作用。新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建平台,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三,有利于将高校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主体,发扬“以人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应用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为严格的学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将教学重心向学生转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发扬现代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要逐步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4 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对策endprint
第一,实施演播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开展演播式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利用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开展教学,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将枯燥、单一、乏味的理论课程知识有效地轉化成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演播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丰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打破传统灌输式授课,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兴趣瞬间提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操能力。
第二,开创性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计算机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应用计算机课程还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计算机实操课程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教学中,能够将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直观的师范,也可以要求学生与专业教师同步操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理论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关注。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专业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播放,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高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实现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为学生营造了轻松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三,积极开展开放式互联网计算机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务必要依赖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才能够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各中高职院校以及高等教育院校要积极与互联网企业联盟合作,积极建设校园局域网和外网,这样的联盟合作方式更有利于依附互联网工程扩展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有助于为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增添新的教学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各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第四,计划建设计算机应用虚拟实验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当代,高校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各高校专业教师可向学校建议计划建设计算机应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当中进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模拟,从而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及时的锻炼与提高,便于学生加深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虚拟实验室,可以将计算机设备的准确操作流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更直观有效,学生也可以亲身体会计算机的整体操作流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下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5 制约我国现代教育下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问题
首先,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现代教育下多媒体及网络化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在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硬件配置。其次,多媒体信息尤其是视频、图像等通常数据量较大,不便于存储,所以针对信息方面的合理存储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最后,各个学校之间的不联盟、不合作,导致高校之间沟通联系缺失,达不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无法更好地发挥网络化优势。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大意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时,授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发现,在实践中检验真知,从而促进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天锦.解析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J].民营科技,2017,(06):251.
[2] 王华刚.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6,(08):76.
[3] 何广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4,(93):125-126.
[4] 支馨悦,王韦帆,常咏梅.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8):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