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黑科技的大数据学者

2018-02-02夏珺雪

大学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沈老师人脸识别数据挖掘

夏珺雪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一课堂开始试行刷脸签到,

学生只需在软件前站定一两秒钟,便可轻松识别脸部。

据使用过这款刷脸技术的同学介绍,这种技术精准有效,识别率很高。

哪位老师这么潮,上课签到都刷脸了?

让我们走进这款刷脸神器背后的沈浩老师。

“刷脸系统”的应用前景

沈老师的这套刷脸技术虽然简单好用,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度。“刷脸签到”需要现场拍一张照片,随即和数据库里的照片匹配就可以完成签到。但学生人数众多,收集照片难度有点大,也涉及到云计算的平台上的使用,他就用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单次注册、多次刷脸签到。iPad正好也有拍照功能,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把系统安装到iPad上。关于“刷脸签到”的具体操作,沈老师所教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微信群,只要他把二维码发到群里,学生们就会自己完成注册签到。“但是仍然存在刷脸刷不上的情况。有的学生上传了的证件照尺寸小,也比较模糊。另外有的女生用美图秀秀之类的美图软件,把脸都拉变形了。化妆对于识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脸变形之后无疑给识别增加了难度。”沈老师说。还有刷脸设备放的位置要求,若位置放得不够高,很多学生要蹲下来才能刷上。戴帽子的学生可能把脸遮住了,也识别不上了。

如今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和人眼无二,但漏洞也是存在的,非“活体刷脸”导致了即使拿一张照片来刷脸也可以通过。“大课签到其实是一個很困难的事情,非本专业的学生我也不认识,签到的准确率就存在问题。到了学期末,你看我桌子这么乱,签到的那张纸最后也找不着了。”沈老师笑着说,“我的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们来上课更多的是兴趣使然。使用刷脸签到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向学生们介绍这个技术,也测试一下这套系统。”

“使用这个系统之后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出勤率,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毕竟我只check in(记录),并没有check out(检查)。如果是教务处和学校相关部门来操作,那么学生的出勤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每堂课是否签到学校就有记录了。”

沈老师总结其实刷脸应用在宿舍反而更有用。如果一个学生几天不回宿舍,楼管阿姨是不知道的。一旦出事,后果非常可怕。使用“刷脸”系统,后台会储存丰富的数据,记录下学生进进出出的时间点。最近学校安装了直饮水系统,操作很复杂又要扫二维码又要接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同学们拿着杯子只需要刷一下脸就可以了,这样会非常简单方便。但是具体到实践层面,又存在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刷脸之后闸口的打开、灯的打开、电扇的转动……在这些应用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好的,也许将来中国十三亿人每一个人的人脸都能像一张身份证一样,有着生物识别信息。

热情拥抱大数据

有着传播学博士、数据挖掘专家、数据可视化追逐者、商业智能探索家等头衔的沈老师如今已经成为了业界专家,但他却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教师,更强调怎么把知识传播给别人,形成集体的智慧。现在他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对数据挖掘有兴趣的学生,他也经常办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开一两个进修班,博客也成了他的第二课堂。

“1998年到了新闻学院后,我一直专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数据、定量研究。后来慢慢进入市场研究领域,比如说CCTV的改版研究,特别是收视率、收听率、互联网调查,我们做的算是比较早的。”沈老师总结。基于个人兴趣和背景,2003年沈老师转到数据挖掘领域,“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在2005年的时候我就给研究生开了‘社会网络分析公选课。其实今天的社会网络分析就是现在的微博呈现的网络科学,大概在2009年,我开始关注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到现在成立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机实验室,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运用空间技术、社会网络科学、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提取空间数据和人类的情感数据,用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

沈老师对于新的技术或者应用都会去尝试,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已经是数字一代,不断尝试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据挖掘需求。“人家说我的数据分析很好,是因为我干了20多年,一直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我干这东西不累。我喜欢这个事儿。”

责任编辑:陈晓丽

沈老师自1986年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最初在理学院,教数学和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后来来到新闻学院从事新闻专业的数据分析。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和数据打交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沈老师人脸识别数据挖掘
人脸识别 等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基于类独立核稀疏表示的鲁棒人脸识别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
基于K-L变换和平均近邻法的人脸识别
把杯子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