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耻”与“不耻”似哪般

2018-02-02闫拓时

大学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省主观家长

闫拓时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句经典:“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就会更加奋进,明白自己错就知道如何改进了。

但所谓“耻”的意思主要强调了个体的内省体验和反思,是个人通过对自己某一个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成果的反思,自问主观能动性是否达到了自我认同和不悔的高度的觉悟,是自我内省后的行动和态度,是自我在遭遇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绝不后退,绝不自曝自弃,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知耻而后勇的“耻”是个人的体验和醒悟,而不是其他人所给予的评价。什么是“耻”,以上定义再清楚不过。

何谓“耻”,引申到今天的教育中的广大学子,我以为:不上进为耻,不努力为耻,不见贤思齐为耻,不懂得尊大爱小为耻,不懂得尊师爱友为耻,不懂得遵守或故意违反校规校纪为耻,不懂得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为耻,不懂得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时代为耻。但是,一个學生在学习上努力了,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在同学中见贤思齐了,也熬夜完成作业了,在学习上不断给自己鼓劲了,考试的成绩却一直很难有预期的提升,一直在一般的层次中徘徊。对于这些学生的内心体验如何看?如何在“知耻”与“不知耻”的感悟和认知上形成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认同?这是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虽然认真读过书了,考试成绩却始终处于一般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这种现象中的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通过在教育和教学中和学生的深度交流,我感觉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内心认为自己是“不耻”的,也是“知耻”的,他们用很大勇气在努力,在用功,在思考,是屡败屡战的顽强奋斗者。我感觉到他们有顽强的精神状态,从主观认同上是不甘落后的,但在客观上考试成绩确实很难进入上游。这是教育中很复杂的现象,也恰恰是对教育者自身智慧的检验。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下,面对传媒载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只有在人格欣赏和精神交流方面达到了很深的相知,才会有教学相长的体现和实现,教育的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往往忽略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总是以为孩子和学生“不知耻”,总是用过分激励和刺激的语言对待孩子和学生,总是把落在“后面”的孩子与学生的“不知耻”联在一起评价和说话,让孩子和学生从内心深处非常不服气甚至极为反感。他们在“自我存在感”上丢掉了自信,陷入青春期的迷茫、郁闷与苦恼以至于难以自拔。这种内心郁闷严重的学生动辄和家长与老师冲突和较劲,教育活动没有了效果,教育和被教育双方都很难过和伤心。我认为问题出在部分家长和教师因“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所致。

我想说的话很简单,一点“知耻之心”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一时或一事“不知耻”的孩子和学生是极少数,“知耻”而努力的孩子和学生是绝大多数。矫枉过正地使用“羞耻体验”来实施激励教育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艺术地巧用“羞耻体验”来实施激励教育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孩子们身上既幼稚又可贵的“耻辱观”绝不能全部用学习的成绩来衡量,既不能如此认识,更不可据此强势推行。谁这么做,谁就不是一个高水平的家长和老师。一个好家长和好老师的眼中,所有学生都是有羞耻心的,都是愿意上进和努力的。我们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在于既要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思想状态,也要用非学习成绩的更宽的其他视角来看待他们。唯有让学生感到了自尊有地方安放,自尊有认同,自己找到了“存在感”的具体意义,学生才会有真正的自我精神成长,才会有我们家长和老师所期待的自知、自为与自觉。

责任编辑:方丹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省主观家长
理性主体的内省原则及内省扩展分析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